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编排方案

如题所述

开播之初,有支持者称该频道的开播是中国国家媒体的开天辟地之举,但也有批评者认为该频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宣传工具”,与世界一流新闻媒体仍有一些差距。例如在中立与客观程度上,新闻频道还只是一个“传声筒”。而后,由于该频道在关于“非典”、“伊拉克战争”(CCTV-1进行了先期报道)、“神舟五号飞天”的特别直播报道中表现优异,其频道影响力开始迅速提升。
该频道全天24小时播出,全天至少22档于整点播出的实时新闻。实时新闻将以最快的速度向观众提供第一手的国内国际新闻资讯,突出时效性和信息量,实现滚动、递进、更新式报道。
该频道一方面从全面化到标准化,从标准化到品牌化,从品牌化到专业化,从专业化到资讯化,从资讯化到国际化;另一方面逐步形成了符合中国理念的、说真话的、具有中国社会民生及海外视野的全新新闻格局。随着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全面迁入新台址,该频道将以更加现代化、开放化的姿态向前发展。 第一次:专业化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2003年5月1日开始试播,7月1日正式播出,这期间有一次调整。
砍掉了《海外速递》等六个专题类栏目,增加了《小崔说事》。应对观众反应强烈的访谈类节目过多的现状,除了《新闻会客厅》等谈话节目,24档整点新闻中一律不再让嘉宾进入演播室,以保证栏目形态的专业化。
第二次:品牌化
2004年的调整,撤掉了《亚洲报道》、《文化报道》、《声音》等社会反响度不高的栏目,调整了《新闻会客厅》等优势栏目的播出时间,以求优势栏目做成品牌栏目。
第三次:说人话
受《南京零距离》等地方电视台的影响,2006年新闻频道的改版加大了民生新闻的比重,创办了大型资讯类节目《朝闻天下》,从民生、文艺到体育等各类信息,包罗万象。主持风格清新活泼,新闻语态更贴近受众、贴近生活。一言以蔽之:说人话,少说官话套话。《朝闻天下》时至今天已成央视最重要的王牌新闻栏目之一。
第四次:少废话
新闻频道24小时都在播新闻,但新闻信息量并不足以支撑,观众感觉废话比较多,重播比较多,冗长的评论比较多。这也是2006-2008三年时间新闻频道收视不升反降的主要原因。
2009年,新闻频道迎来最大力度改版,举措很多,在此不一一赘述,最大的特点是扩大了频道的新闻信息量和时效性,首播多了重播少了,新闻多了评论少了,民生新闻国际新闻多了,时政新闻少了。
以改版半年后的2010年2月13日至19日为例,新闻播出总量达到2615条。其中,首播新闻总量达到1360条,是2009年改版前常态周均首播总量的近3倍,首播率达到52.01%。
第五次:国际化
2012年,新闻频道再次改革,进一步加大新闻信息量,恢复试行过的24小时全天候直播。与此同时,国际新闻的比重也进一步增加。此后几年,新闻频道收视一路高涨。
第六次:现代化
2015年1月6日,随着《午夜新闻》迁入新台址播出,央视新闻频道改版更换包装。演播室更加与国际水平接轨,更具现代感。 2011年7月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午夜档打通,每天1时至6时不再只是重播栏目,而是在每小时整点时段播出《新闻直播间》,并至少保证直播20分钟直播时间;如遇重大事件,直播时间不仅加长,还安排评论员进行直播评论。
及时告知重大新闻
央视新闻频道相关负责人员告诉记者,之所以这次要恢复24小时直播主要有两大原因:
一是午夜档新闻多是国际新闻,有助于央视打造国际大台的形象;
二是直播不能放过每一个发生的重大新闻,可以将最新鲜的新闻及时告知给观众。
午夜新闻档编排内容
考虑到夜间收视率肯定不会太高,因此与白天的《新闻直播间》不同的是,午夜档的《新闻直播间》每个小时的时段将直播20分钟的新闻,然后再重播各个品牌栏目。
如遇到类似利比亚撤侨、王家岭矿难等大事件,即使是发生在深夜,也将随时进行整段直播,不再重播栏目,午夜档的新闻直播,内容将以及时发生的国际新闻和梳理的重大国内新闻为主。如遇到重大新闻,还将安排评论员直播评论。
午夜档《新闻直播间》的主播安排,则采用轮班制,即新闻频道所有的主播都将排班轮流上岗。
“评论员制”成常态
除了午夜档打通《新闻直播间》外,在对《午夜新闻》的收视群体进行调研时发现,收看此档栏目的收视群体主要是文化层次比较高的人群。因此,简单对当天新闻的梳理,就不能满足收视群体的需求。
《午夜新闻》的改版重在深度。《午夜新闻》前15分钟为一个重点开放式话题的深度报道。就当前一个社会热点话题,展开全面的讨论,从点到面,从浅到深,从正到反。此外,该栏目还将“评论员制”变成常态,并要求评论员要有自己的观点,不再是简单的评论,而是带有强烈的观点,并引起观众的思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