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故事:我的跨专业求职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2

求职故事:我的跨专业求职路

从医学院到投资银行,我的跨专业求职路

  郭宇岚

  2003年,我从河北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的六年制本硕连读专业,2007年进入研究生阶段,药剂学方向。2009年,我硕士毕业,加入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的投资银行部,主要工作是帮助中国企业进行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及兼并收购。

  药学院毕业生进入投行,很多人觉得“未免太跨界”,我想,一份适合的工作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这不仅关乎物质,更重要的是,它决定了你是否快乐。而我,在大学里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方式和方向,也有了此后的职业选择。

  我的叔叔早年在加拿大经营西洋参等中成药的生意,姐姐在一家日本制药企业做药物制剂和辅料业务,受家人影响,我对制药业有着浓厚的兴趣。记得高考报志愿时,北医药学院在河北只有2个名额,考不上的可能性很大,但我还是很执着地填了“北京大学药学院”、“六年制本硕连读专业”、“不服从调剂”。

  运气不错,我就这么来了。

  在校期间,我成绩还算不错,GPA3.7,得过学校最高奖学金“北京大学五四奖学金”。入学起,我就加入了医学部学生会,担任过医学部学生会主席、北大学生会副主席。

  起初,我和很多人的想法类似,上大学就是想继续学点东西,日后找份薪水不错的工作,也没想着以后非得做“研究型人才”。而就在学生会期间,我的想法逐渐转变、确立了。

  我在北医、北大的学生会工作了5年,直到研究生一年级正式“退休”。学生会的工作是项目制的,各部门每学期要举办各类活动,上上下下,异常忙碌。那时我发现这种基于项目运作、不重复、工作节奏张弛有度的工作,是我喜欢的。

  在学生会,我大部分时间是在外联部负责“拉赞助”,这对我日后的工作选择有很大启发。学生会有很多很好的活动,但苦于两种问题:一是有好的想法,但办不出好的活动,这是项目策划和营销管理问题;另一种是有好的想法,但没有钱,这是融资问题。五年来,我无时无刻不在和这两个问题打交道,也渐渐找到了喜欢的工作方式。

  其实,不知自己喜欢何种工作的同学,可参考以下逻辑作一分析。

  企业宏观上分两种,一是以生产和销售有形产品为主要职能的生产型公司,例如制药公司(辉瑞、罗氏、强生)、快速消费品公司(宝洁、玛氏、雀巢);另一种是根据客户需要,提供定制化服务的公司,例如投资银行提供的融资并购证券经纪服务、律师提供的法律服务等。前者工作有重复性,但工作时间稳定;后者按项目工作,对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工作很少重复,但需要快速学习,工作时间不固定,同等情况下收入高于前者。

  我到大四下学期才想明白这些,并基本确定了我的求职方向:“专业服务类公司”,具体说,就是管理咨询公司——也得益于这些公司“不限专业”。

  2008年2月,我投了中金公司当年的暑期实习职位,很快我拿到了实习offer。也是那年夏天,金融危机爆发,雷曼股价瞬间崩盘的那一刻我记忆犹新。彼时,我自知专业不对口,能力有差距,就努力工作,有连续一个月,每天凌晨5点下班、早上9点半上班。要感谢项目上的几位前辈的支持、实习伙伴们的帮助,最后公司经考虑和筛选,在2009年春天发了很少的几个全职offer,我是其中之一。

  大学期间,我的实习经历还有辉瑞制药的企业事务部、普华永道的咨询服务部门、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等。毕业求职阶段,我获得的其他offer还有罗兰贝格和科尔尼(全球前10的美国管理咨询公司)。

  关于“转行求职”的准备,我觉得因人而异,重在方法。从2006年底到拿到中金暑期实习offer,我准备了近两年。

  难得糊涂,无知是福,这绝对是个真理。2007年初,当我明确方向后,无尽的.痛苦也开始了。在那之前,作为北医历史上第二个做学生会主席、又拿到最高奖学金的人,我是有资本骄傲的;但那之后,面对未知的经管领域,我仿佛从高峰掉到谷底,一切得从零开始。

  公司的招聘要求不失为一种努力方向。以麦肯锡为例,他们对暑期实习应聘者的4条要求,让我印象深刻(现在写法好像变了,但实质是一样的):

  第一,就读顶尖大学,在校成绩优异(没有变化,对成绩一贯高要求);

  第二,拥有管理咨询公司或500强公司实习经历(现写为“展现初步接触或投入管理顾问职涯的兴趣”,其实是一个意思,毕竟展现兴趣的最好方式就是“我做过”);

  第三,出色的课外活动经历(现写为“具备领导能力”,实质一样,只坐在宿舍、教室里的人,是难以胜任咨询顾问和一切专业服务工作的);

  第四,中英文沟通能力卓越(没有变化,双语能力是所有顶尖公司的要求)。

  这类公司可以给年轻人提供一个广泛接触国际化商业知识的机会,而你也可以理解,它要求学生在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做到最好,特别是对非经管专业同学。

  为此,你首先得把本专业知识学好,一个自己专业都学不明白的人,怎么能指望跨专业领域分析和解决问题?

  第二,要展现出良好的商业素质和感觉,这需要用实习经历来证明。

  第三,任何一家投资银行和咨询公司都强调领导能力,这是工作性质决定的,你需要领导的不单单是一个团队、客户,更重要的是,领导你自己和你的工作。这要求你具备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抗压能力,成熟的谈吐和沟通技巧,就是“能够倾听他人,并且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让他人接纳你的观点和建议,最后大家一起按计划实现目标”。锻炼这种能力的方法很多,对于在校生,最好的方式是参加学生社团或者是校外NGO,然后从普通成员一直坚持做到你能做的最高位置。

  第四是英语,这太重要了,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英语面试,这已逐渐成为一种商务工作语言。即便你不申请留学,好好学英语,考个托福、雅思也很有必要。

  当时的我,除了成绩和社会活动经历之外,英语和实习都是空白。后来一年多,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压力也来了,我只好从零开始恶补,包括利用课余时间读经济管理专业的教材,去光华管理学院的一楼抄讲座信息、听讲座,具体做了什么现在都记不得了,只记得是读了很多的书。此外,为了不让别人质疑我的专业知识,我还努力研究、学习制药工业的发展历程,尽量让自己从纯粹的理论和学术知识向实际应用转。在此期间,我还恶补英语,考托福等。

  最后,说说很多同学关心的“找实习”问题,其实实习最初基本是朋友推荐。我的第一份实习在辉瑞,这是因为我在学生会期间,曾参与学生会与辉瑞共同举办控烟宣传活动,此后经校办老师、学生会老师的推荐,我进入这家公司实习。

  2007年,我又苦于找不到第一份咨询公司的实习,在等待、挫败了整整10个月后,我在学生会结识的挚友、清华的一个师兄,将我力荐给了他在罗兰贝格工作的同学。那时,我深深体会到,一个人的眼界与能够达到的高度,是由他身边的好友决定的。

  求职感言

  我无数次地推荐,在此也不厌其烦地再次推荐:2005年斯坦佛大学毕业典礼上,苹果公司创始人斯蒂夫·乔布斯的演讲《Stayhungry,Stayfoolish》,铭记在心,你会感受到信仰的力量。还有部电影《三个傻瓜》也推荐大家看,讲述一个追求卓越而不追求成功的故事。一份高薪的工作、一个常春藤盟校的offer也许并不能说明什么,如果你还没找到真心喜爱的事情,那就继续找下去!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