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把焦虑比作什么?

如题所述

一提到“焦虑”,了解不多的人第一反应往往是:“焦虑和一般的着急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正是本节“现象谱”要回答的问题。
如果按焦虑轻重画成一个连续谱,一端是严重的症状性焦虑,另一端是无焦虑状态。普通人的着急位于中间。

作为一个精神症状,焦虑是痛苦的,也显著妨碍心理或社会功能。

焦虑症状主要有主观体验和客观表现两方面:

1、焦虑心情:典型的焦虑症状,患者体验到的是没有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恐惧。病人整天惶恐不安、提心吊胆,总感到似乎大难就要临头或危险迫在眉睫,但病人也知道实际上并不存在真正的危险或威胁,却不知道为什么如此不安。
2、客观表现:分两种,其一是运动性不安:病人闭眼向前平伸双臂可见手指对称性轻微震颤;肌肉紧张使病人感到头紧头胀,后颈部发僵不适甚至疼痛,四肢腰背酸痛也常见;严重者坐立不安,不时有些小动作,如搔首搓手等,甚至来回走动,一刻也不能静坐。
另一种客观表现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尤其是交感功能亢进的各种症状,如口干、颜面一阵阵发红发白、出汗、心悸、呼吸迫促、窒息感、胸部发闷、食欲不振、便秘或腹泻、腹胀、尿频尿急、易昏倒等。
通常要兼有以上两方面的症状,才能确定为焦虑症状。只有焦虑心情而没有任何客观症状,很可能是人格特性或常人在一定处境下出现的反应(处境性或期待性焦虑)。而单纯根据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判定为焦虑也是错误的。
与一般的着急相比,焦虑症不仅症状严重而持久,而且它的性质特殊。这就是它脱离了引起“着急”的生活事件,不仅程度上远远超出一般的焦急反应(由担心――过分担心――恐惧),而且“引起”焦虑的事件微不足道甚至捕风捉影(蹭破皮、甚至没有破只是表皮发红,也担心破伤风、担心送命)。这时,与其说某个不值当的小事引起焦虑,不如说是焦虑情绪在寻找一个理由牵强的出口。极端情况下,焦虑在病人的观念上不与任何确定的生活事件或处境相联系,因此精神病学称之为自由浮动性焦虑或无名焦虑。
与焦虑症相反,处于现象谱另一极端的情况是无焦虑。这既可以是病态的情感淡漠和无欲状态,也可以是个别人经过努力所达到的“超脱”状态。后者不论古今中外都有人在追求,如道家的“清静无为”,禅宗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六祖慧能)之说,以及古希腊斯多葛派的“不动心”等。
西方宗教界人士的冥想,佛教的坐禅,练气功者所追求的入静等,它们的共同特点可以说都是内心的平静,即没有焦虑的心理状态。
事实上,努力所达到的超脱,往往是一种暂态。“顿悟之后也还要渐修”,就是因为这个道理。最极端的焦虑,即强烈的急性焦虑发作(又称惊恐发作),也是相对的暂态。
从人群角度看,绝大多数人都处于焦虑症与不动心这两个极端之间的状态。即不时地因为各种各样实际处境而着急、担心。不论何种处境一概毫不焦虑,绝不是精神健康的表现。
这样的物种也不可能存活下来。焦虑是促进人格整合和社会化的内在动力,是安于现状和不求进取的对抗剂。有欲望,便会有焦虑。我们都期望未来比现在要好些,但客观世界并不那么听话,人生充满着风险,未来具有不确定性,这就是所谓生存焦虑的根源。
从精神病理学的角度看来,人们一般焦虑水平的高低,与其说取决于当前的处境,和既往生活中的某些事件,毋宁说更多地取决于A. H. Maslow(1970)所谓基本需要满足的程度。Maslow说的基本需要涉及心理的有: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被人尊重和自尊的需要。
大量事实表明,临床上见到的焦虑病人,其个人史中都有这些基本需要未得到满足的证据。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子女过分保护、过分控制和苛求,是造成子女长大后容易焦虑的重要原因。
焦虑障碍除了上面描述的慢性焦虑的特征性表现外,还有以急性焦虑发作为主要特征的惊恐障碍。
如果焦虑出口锁定特定目标,并产生回避行为,则成为恐惧障碍。恐惧症患者有确定的外在客体作为恐惧的对象。单一的恐惧症(如怕封闭空间――幽闭恐惧)与慢性焦虑状态是显然不同的,但这两者之间有各种过渡形式。多形性恐惧症与随处境不同而有显著波动的焦虑症之间很难划出一条截然的分界线。
恐惧症中比较特殊的一种是对人恐惧,又称社交焦虑或社交恐惧。与一般的社交紧张之间也可以构成一个连续谱。
疑病症者的焦虑集中于自己的身体和疾病,而焦虑症者的焦虑是弥散的,但两者的混合状态并不少见,即既有疑病性焦虑,也有无名焦虑。
还有一种特殊的焦虑表现,针对曾经的创伤性体验。可怕的创伤性体验反复地闯入,伴有明显的焦虑和回避,可以看做一种创伤后延迟的焦虑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
1894年,Freud首先把焦虑症从神经衰弱中区分出来,描述为一种神经症。今天,美国的DSM-IV中的焦虑障碍包括除上面已经涉及的慢性广泛性焦虑、惊恐障碍、恐惧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外,还将强迫障碍纳入进来,几乎等于以前神经症这个总的类别,只是将躯体表现突出的疑病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等另外划分出去而已。
焦虑症指向未来,指向可能的危险或不幸,在观念上是不确定的。抑郁症意味着已经造成的丧失,是无可挽回的既成事实,在观念上是确定的。临床上可以见到各种不同程度的焦虑和不同程度抑郁的混合。就现状诊断而言,只要抑郁程度足以达到迟滞性抑郁,则优先诊断抑郁症。而以心烦、兴趣降低、乏力、不满等负性情绪为主的“新”抑郁一族,如果焦虑体验更典型,在病程中占主导地位,诊断焦虑症更合适。再有就是所谓焦虑-抑郁混合状态,往往两者都不典型,主要表现为心烦意乱、易激惹,并伴身体症状(如纳差、疼痛)。
如果把典型的焦虑和典型的抑郁比作水面上相邻的两座冰山,焦虑抑郁混合状态就是水面下融合在一起的冰坨,在综合医院和初级保健等非精神科专业机构往往更常见。
以上是把典型的焦虑症状,放回到生活中以及放回临床各类互有重叠的分类中,以连续谱的方法进行说明(现象谱)。希望这样有助于对焦虑症状加深理解,尤其帮助初学者正确看待不典型的情况。
在精神病学领域,焦虑不仅作为一个症状(综合征)的名称,作为一类障碍的总称出现,而且精神分析学派更是有他们特殊的用法。I. L. Janis(1971)在列举了许多不同学派的学者,并指出他们的观点有根本分歧之后写道:他们在关于“焦虑”的行为后果的描述中,始终贯穿着几个共同的主题,这表明,多数(精神分析)理论家把“焦虑”这个词当作一个类别使用,它包括恐惧、耻感和罪感。焦虑的这一用法在文献中很常见,我们应该记住,不要把它跟临床医生关于焦虑的症状学概念混为一谈了。
焦虑还有第三种用法。S. Freud认为,焦虑可以是“无意识的”。这不是对现象的描述,而是对现象的一种特殊的解释。例如,Freud用“无意识的焦虑”解释多种歇斯底里症状的发生机制,认为躯体症状是“无意识的焦虑”的“转换”,即“无意识的”心理本身变成了躯体症状。
事实上,歇斯底里者在发作时体验到的焦虑往往比一般常人还少。这就是法国学者所说的“泰然处之”的态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8
一提到“焦虑”,了解不多的人第一反应往往是:“焦虑和一般的着急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正是本节“现象谱”要回答的问题。
如果按焦虑轻重画成一个连续谱,一端是严重的症状性焦虑,另一端是无焦虑状态。普通人的着急位于中间。

作为一个精神症状,焦虑是痛苦的,也显著妨碍心理或社会功能。

焦虑症状主要有主观体验和客观表现两方面:

1、焦虑心情:典型的焦虑症状,患者体验到的是没有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恐惧。病人整天惶恐不安、提心吊胆,总感到似乎大难就要临头或危险迫在眉睫,但病人也知道实际上并不存在真正的危险或威胁,却不知道为什么如此不安。
2、客观表现:分两种,其一是运动性不安:病人闭眼向前平伸双臂可见手指对称性轻微震颤;肌肉紧张使病人感到头紧头胀,后颈部发僵不适甚至疼痛,四肢腰背酸痛也常见;严重者坐立不安,不时有些小动作,如搔首搓手等,甚至来回走动,一刻也不能静坐。
另一种客观表现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尤其是交感功能亢进的各种症状,如口干、颜面一阵阵发红发白、出汗、心悸、呼吸迫促、窒息感、胸部发闷、食欲不振、便秘或腹泻、腹胀、尿频尿急、易昏倒等。
通常要兼有以上两方面的症状,才能确定为焦虑症状。只有焦虑心情而没有任何客观症状,很可能是人格特性或常人在一定处境下出现的反应(处境性或期待性焦虑)。而单纯根据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判定为焦虑也是错误的。
与一般的着急相比,焦虑症不仅症状严重而持久,而且它的性质特殊。这就是它脱离了引起“着急”的生活事件,不仅程度上远远超出一般的焦急反应(由担心――过分担心――恐惧),而且“引起”焦虑的事件微不足道甚至捕风捉影(蹭破皮、甚至没有破只是表皮发红,也担心破伤风、担心送命)。这时,与其说某个不值当的小事引起焦虑,不如说是焦虑情绪在寻找一个理由牵强的出口。极端情况下,焦虑在病人的观念上不与任何确定的生活事件或处境相联系,因此精神病学称之为自由浮动性焦虑或无名焦虑。
与焦虑症相反,处于现象谱另一极端的情况是无焦虑。这既可以是病态的情感淡漠和无欲状态,也可以是个别人经过努力所达到的“超脱”状态。后者不论古今中外都有人在追求,如道家的“清静无为”,禅宗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六祖慧能)之说,以及古希腊斯多葛派的“不动心”等。
西方宗教界人士的冥想,佛教的坐禅,练气功者所追求的入静等,它们的共同特点可以说都是内心的平静,即没有焦虑的心理状态。
事实上,努力所达到的超脱,往往是一种暂态。“顿悟之后也还要渐修”,就是因为这个道理。最极端的焦虑,即强烈的急性焦虑发作(又称惊恐发作),也是相对的暂态。
从人群角度看,绝大多数人都处于焦虑症与不动心这两个极端之间的状态。即不时地因为各种各样实际处境而着急、担心。不论何种处境一概毫不焦虑,绝不是精神健康的表现。
这样的物种也不可能存活下来。焦虑是促进人格整合和社会化的内在动力,是安于现状和不求进取的对抗剂。有欲望,便会有焦虑。我们都期望未来比现在要好些,但客观世界并不那么听话,人生充满着风险,未来具有不确定性,这就是所谓生存焦虑的根源。
从精神病理学的角度看来,人们一般焦虑水平的高低,与其说取决于当前的处境,和既往生活中的某些事件,毋宁说更多地取决于A. H. Maslow(1970)所谓基本需要满足的程度。Maslow说的基本需要涉及心理的有: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被人尊重和自尊的需要。
大量事实表明,临床上见到的焦虑病人,其个人史中都有这些基本需要未得到满足的证据。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子女过分保护、过分控制和苛求,是造成子女长大后容易焦虑的重要原因。
焦虑障碍除了上面描述的慢性焦虑的特征性表现外,还有以急性焦虑发作为主要特征的惊恐障碍。
如果焦虑出口锁定特定目标,并产生回避行为,则成为恐惧障碍。恐惧症患者有确定的外在客体作为恐惧的对象。单一的恐惧症(如怕封闭空间――幽闭恐惧)与慢性焦虑状态是显然不同的,但这两者之间有各种过渡形式。多形性恐惧症与随处境不同而有显著波动的焦虑症之间很难划出一条截然的分界线。
恐惧症中比较特殊的一种是对人恐惧,又称社交焦虑或社交恐惧。与一般的社交紧张之间也可以构成一个连续谱。
疑病症者的焦虑集中于自己的身体和疾病,而焦虑症者的焦虑是弥散的,但两者的混合状态并不少见,即既有疑病性焦虑,也有无名焦虑。
还有一种特殊的焦虑表现,针对曾经的创伤性体验。可怕的创伤性体验反复地闯入,伴有明显的焦虑和回避,可以看做一种创伤后延迟的焦虑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
1894年,Freud首先把焦虑症从神经衰弱中区分出来,描述为一种神经症。今天,美国的DSM-IV中的焦虑障碍包括除上面已经涉及的慢性广泛性焦虑、惊恐障碍、恐惧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外,还将强迫障碍纳入进来,几乎等于以前神经症这个总的类别,只是将躯体表现突出的疑病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等另外划分出去而已。
焦虑症指向未来,指向可能的危险或不幸,在观念上是不确定的。抑郁症意味着已经造成的丧失,是无可挽回的既成事实,在观念上是确定的。临床上可以见到各种不同程度的焦虑和不同程度抑郁的混合。就现状诊断而言,只要抑郁程度足以达到迟滞性抑郁,则优先诊断抑郁症。而以心烦、兴趣降低、乏力、不满等负性情绪为主的“新”抑郁一族,如果焦虑体验更典型,在病程中占主导地位,诊断焦虑症更合适。再有就是所谓焦虑-抑郁混合状态,往往两者都不典型,主要表现为心烦意乱、易激惹,并伴身体症状(如纳差、疼痛)。
如果把典型的焦虑和典型的抑郁比作水面上相邻的两座冰山,焦虑抑郁混合状态就是水面下融合在一起的冰坨,在综合医院和初级保健等非精神科专业机构往往更常见。
以上是把典型的焦虑症状,放回到生活中以及放回临床各类互有重叠的分类中,以连续谱的方法进行说明(现象谱)。希望这样有助于对焦虑症状加深理解,尤其帮助初学者正确看待不典型的情况。
在精神病学领域,焦虑不仅作为一个症状(综合征)的名称,作为一类障碍的总称出现,而且精神分析学派更是有他们特殊的用法。I. L. Janis(1971)在列举了许多不同学派的学者,并指出他们的观点有根本分歧之后写道:他们在关于“焦虑”的行为后果的描述中,始终贯穿着几个共同的主题,这表明,多数(精神分析)理论家把“焦虑”这个词当作一个类别使用,它包括恐惧、耻感和罪感。焦虑的这一用法在文献中很常见,我们应该记住,不要把它跟临床医生关于焦虑的症状学概念混为一谈了。
焦虑还有第三种用法。S. Freud认为,焦虑可以是“无意识的”。这不是对现象的描述,而是对现象的一种特殊的解释。例如,Freud用“无意识的焦虑”解释多种歇斯底里症状的发生机制,认为躯体症状是“无意识的焦虑”的“转换”,即“无意识的”心理本身变成了躯体症状。
事实上,歇斯底里者在发作时体验到的焦虑往往比一般常人还少。这就是法国学者所说的“泰然处之”的态度。
第2个回答  2020-11-08
焦虑有利于进化
紧张、烦躁不安或者一定的身体症状,这是人们在面临未来可能的威胁、挑战和不幸预期时的自然反应。这种反应就是“焦虑”。

有许多说辞教导人们当降低焦虑,例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或者“傻人有傻福”。

“专家”还会煞有介事地告诉你,“墨菲定律”+“自我实现的预期”=焦虑导致担心的事情发生。

前者是指,“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后者则描绘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喜欢、偏好证实自己观点或预期的信息和证据,而对倾向于证伪的证据视而不见,如果因此而采取行动,那么一种预期是会自动实现的。

例如,某人担心自己的职业会被机器人替代,结果她看到的尽是无人工厂或类似的信息,焦虑越来越重,最后只能举手投降,不知道该做什么,于是她真的在机器人时代到来之前就被淘汰掉了。

然而,它们对缓解焦虑其实不会有根本的价值,充其量是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理性”。这其中一个原因是,焦虑对进化是有价值的。“傻人有傻福”之所以流传甚广,不是因为它是什么颠扑不破的真理,恰恰相反,是因为它反常。

美国心理学家、心理学会前主席马丁·赛里格曼曾经把焦虑比作人的“心灵卫士”,“它让你暂时从忙忙碌碌中抽身出来,停下来让它做一个全面体检。”“大部分人都喜欢把事情往最坏处想,常会把一件小事想象成大难临头。不要以为只有神经过敏的人、抑郁的人、患恐惧症的人才会这样。事实上,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时候都是这样的。”而且,焦虑本身含有多种情绪,如恐惧、兴趣、兴奋、内疚、羞愧等。它的适用价值在于,促使人警觉,并启动认知机器去确定潜在的威胁,思考对策并驱动相应的行为。

因此,对未来的威胁和挑战充耳不闻、在进化的赛道上甘当“隐士”,虽然淡泊,不羡鸳鸯不羡仙,却不利在进化的征途上致远。焦虑是浸入到基因之中的。它就像饿了、渴了需要吃喝一样正常,是极为典型的“刚需”。有太多的例子告诉我们,不管是人,还是企业或者其他组织,得意忘形、过度自信,对环境的变化漠然处之,心安理得地成为舒适圈的奴隶,只会遭遇大的挫折或失败。

不是越多越好
然而,焦虑这种基因需要和其他基因协同才能在进化中赢,并非越多越好。事实上,过多的焦虑往往引发惊恐症、恐惧症、强迫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惊恐症发作时,往往伴随着胸口疼痛、汗流不止、恶心想吐、呼吸急促、颤抖,感觉心脏像受了重创,会产生心脏病发作时的濒死感;

“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杯弓蛇影、草木皆兵描绘的便是恐惧症;

强迫症则是以仪式来缓解焦虑;

在认知疗法学派的人看来,抑郁就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未来的那些不好的事情的(过度)思考。

一言以蔽之,焦虑过多,祸患无穷。那么,它是如何让人深陷其中而难以自拔的呢?

研究人员认为,人的注意系统包含前后两个系统。后注意系统是一个反应系统,包括注意脱离、转移、锁定三个成分;一旦被锁定,注意力就会转入前注意这个执行系统。这个系统可能执行的行为包括反刍,把记忆中类似的威胁处理案例,尤其是失败案例都“抽调”出来,使得焦虑陷入“恶性循环”,从而引发心理疾病。同时,研究也发现,高焦虑特质人群或焦虑症患者对危险、威胁信息更敏感,锁定之后也更难摆脱。

判断焦虑过多有一些标尺。首先,不可理喻,也就是毫无根据的焦虑。让我们举个极端的例子,大秦王朝一位王公总是担心将来会发生世界大战致使自己的N世孙遭遇极端的危险。这种可能性存在吗?存在,但是值得他夙兴夜寐地茶不思、饭不饮吗?其次,麻痹性,也就是使一个人到了无所作为的境地。例如,担心飞机的安全性,因此,坚决不坐飞机;害怕被退稿,所以不写作,等等。第三,持续的时间长。第四,强度大,大到吸引了你全部或某类注意力和行动。很多年前,我就听说一位大学教授因为担心世界大战在即,所以在家里屯了很多大米。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既然焦虑是人们避不开、躲不过的痛点、痒点,那就不妨碍它成为一门生意。因此,贩卖焦虑的生意,如果它们成功地帮助人克服了狂妄自大,从躁狂中冷静下来,从得意猖狂中回归理性,在变化的环境中恰当地调适自己,那还算是功德一件;但是,如果制造了过多的焦虑,那就是在作恶了。

需求面:巨变=焦虑盛行
在心理学家认真对待人们如何改善人的情绪状态之前,任务就落在了传道者、投机者手里。譬如,某些地区泛滥的仁波切,喝风辟谷公司可以堂而皇之地获得政府双创补贴,某些商界名流问道江湖方术,等等。

当然,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告诉大家,有两种技术可以改善情绪、舒缓焦虑,一是渐进式放松,一是冥想。此外,适当的饮酒,以及少量的镇定剂也可一用。不过,这些法子,可能“疗效”有限或供给不足。

毕竟,人们要焦虑的挑战、威胁太多了:肥胖与健康;财富增长,投资的安全性,物价飙升;工作的稳定性,职场的霸凌与偏见或工作的无意义、无意思;婚姻的可持续性;子女教育品质以及未来;食品安全,可承受的医药服务;空气质量;悄无声息却来势凶猛的颠覆者;暗黑深林一般的安全隐忧;游荡灵魂苦索生命的意义;社会阶级阶层等差带来的压抑;与社会的疏离或代际隔阂;莫测高深的治理思想;民粹主义得势;道德沦丧;隐私泄露;族群的撕裂与对抗;信息大爆炸带来的认知无助,等等不一而足。

可以说,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潜隐着威胁和挑战,且随时可能爆发出来,猝不及防、应对不暇。人们常常说,这是一个VUCA的时代,是充斥易变、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的时代(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是巨变的时代,说白了,是一个更焦虑的时代。

当然,也可能是我们未能与焦虑共处、共生。一方面,对于生活的各个构面,未进行必要的、系统的思索,以至于挑战临近时茫然无措,而失败的案例往往是负向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助推器,“我在此事一败涂地,我真是一个失败的人”;另一方面,存在一种试图消灭威胁和挑战的幻想,而且是快速、彻底、一劳永逸地打败它。这无疑是一种妄念。它毁损了心智,使人怀有可怕的预期,也收获彻底的绝望。

供给面:一些模式
经典的推销经验认为,要客户掏钱,就要引起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撩拨他们的欲望,坚定他们的行动。对焦虑贩卖而言,尤其是深陷其中的焦虑患者,“病”久就不乏乱投医之举,无需推销,他们会主动搜索各种可能的“偏方”,并甘愿以身试方。只要不被赤裸裸地证伪,焦虑贩卖就能成为一门源远流长、与时俱进的生意。

这门生意,有一些模式。当然,
第3个回答  2020-11-08
首先我先回答您和问题,我可以肯定的和您说:是的,每个人都会焦虑,但每个人焦虑的事物也许会有所不同,有的人焦虑的是考试,有的人焦虑的是上班,有的人焦虑的是选择,甚至有的人不知道焦虑的是什么,但就是很焦虑!

什么是焦虑?

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正常人也可以经常体验到。面临考试、面临棘手的问题会感到压力,从而继发个人的动力,积极寻找可以利用的资源,做好面对困难的准备,所以焦虑在正常人如有积极作用。

病理性焦虑是指持续的、无原因的感到紧张不安,自己感到痛苦,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受到影响。

病理性焦虑的特点:

焦虑的程度没有现实基础,或与环境不相称
焦虑导致个体精神痛苦和自我效能下降
焦虑并不随客观问题的解决而消失

病理性焦虑都在担忧什么?
Wells提出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一种认知模型,即担忧模型:

Ⅰ型担忧:对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事件担忧,也包括内部事件和身体不适、想象不好场景等的担忧。

Ⅱ型担忧:对担忧的担忧。这点有点不好理解,简单的来说就是担心那些没必要的事情发生了,会出现什么后果。

最后祝您早日走出自己的困扰!
第4个回答  2020-11-08
以下的方法,可能你会觉得很滑稽,但请你按我的方法去做吧~从深田疗法的角度来说,你有点强迫的行为~
其实对于情绪方面的问题,你不应该选择去抵抗,而且应当把他当成你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存在就让他去存在,不要去反抗。我研究过很多这方面的案例,对此我还是有发言权的。
所以我的建议是,要是你焦虑情绪出现的时候,就任由它发展,不要心里想着“自己很惨啊,一定会把事情搞砸这类的”思路,不要企图想抑制这种不良反应,或者想方法搞垫这种不良情绪,焦虑得出汗也好,脸红也好,一定要忍受着,不要去回避。过一段时间,你再告诉我效果如何。(给个例子吧,就好像你睡觉的时候,要是老是想着自己睡不着,想尽方法去睡,那你就会很兴奋,就越睡不着;反而有时候,你在看书,书的内容很枯燥,尽管大脑想着东西,你也会不知不觉地睡着,一点都不需要强迫自己去睡觉,这就是对付情绪方面问题的诀窍——任其发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