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构建地理学科体系的思路与方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07
以概念为线索,构建地理学科知识体系
【摘要】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条基本理念,并把这一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本文主要引导学生在“概念”辨析的基础上构建知识体系,从而掌握解决相关地理知识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概念导学 知识体系
我们国家对标准概念的解析是:“概念”是对特征的独特组合而形成的知识单元。而德国工业标准则将概念定义为一个“通过使用抽象化的方式从一群事物中提取出来的反应其共同特性的思维单位”。无论如何定义,概念都是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由某一事物的概念可以相应地延伸出与此概念相关的知识,从而构成相关的知识网络。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在各种学习方式中,尤其要注重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可以包括三个阶段:第一,进入问题情境阶段;第二,实践体验阶段;第三,表达和交流阶段。对于高三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有助于在解答高考试题时尽量做到完整而无缺漏。
以概念为线索的教学,在高三一轮基础知识的复习时,笔者曾尝试性地应用过,觉得效果较好。首先,是对整个单元里每一节中基本概念进行辨析。然后在概念辨析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整理出与各个概念有关的知识要点。以大气运动为例:本单元涉及的基本概念主要有——大气组成和分层、气压、大气热力状况、大气环流、天气和气候等。其次,引导学生找出各基本概念,即有关大气与地理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单元完整的知识网络。
学生通过这样的知识整理过程,形成了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并且能很快地熟悉知识点,最终能将知识点运用自如,还可以进一步迁移,达到课程标准里的“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同时,教师还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的要求。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笔者在应用概念导学的过程中,总结了如下的一些心得体会。现总结如下,供同仁分享。
一、“概念导学”的适用范围。
“概念导学”适用于高中地理科所有的章节,主要应用在对本单元知识的网络构建上。因为每一单元的内容就是一个知识体系。既是知识体系,就必然有其相关的名词。而对这些相关的名词概念的理解又是学生掌握整个内容的基础。再有,单元里的每一节内容都是同一知识体系的不同分支,它们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何区分这些概念的差异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通过“概念导学”指导学生找出不同概念的区别联系是将知识这张“网”织得更坚固的一个重要步骤。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如果联系越多的知识点,问题就解决得越完善。所以要把知识网织得更大更坚固,还得注意它与不同单元的联系,这就是知识之间的互相迁移。因此,“概念导学”适用于所有的地理教学内容。
二、“概念导学”的核心理念
“概念导学”的核心理念是倡导是理解应用,切忌死记硬背。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在理解某一事物的基础上,才能在解决问题时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而死记硬背只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这一地理事物,而不能最终转变为自身和知识和技能素养,这与新课改的理念是不相符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鲜活的生活案例,从学生既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组织教学,让概念和生活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其次,概念是由若干个科学、精准的词语共同组合而成的,因此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鉴语文学科的阅读方法,让学生首先提炼出概念中的中心语,然后再寻找概念中的关键词,这样就能主次分明、层层深入地剖析清楚了概念中各个要素的含义,深化了学生对概念的准确理解。再次,要在比较中辨析概念。有些概念从字面上看,差别并不大,但从本质上看,却大相径庭,落差很大。如果不能准确地理解、区分,学生就无法形成正确的理论知识体系。此时教师可以从共同点和不同点两个角度加以引导学生区分,从而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例如,在人文地理中的“城市地域形态”、“城市功能分区结构”和“城市布局形式”的分类中,名词字眼非常相似——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或放射状(城市地域形态);同心圆状、扇状或方块状、多核心(城市功能分区结构);集中紧凑式、分散疏松式(城市布局形式)。通过对概念的辨析,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和区别它们之间的不同,这对于构建知识体系来说,就 显得非常有效。
三、概念教学是手段而不是目标
概念教学只是一种必要的手段,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概念教学的尺度,“淡化定义”。 要注意慎用。
首先,强化核心概念,淡化一般概念。对于教材知识体系中的核心概念,要“重锤出击”,使之清晰透彻;对于一般性的概念,大多数只需“轻轻拂过”,了解即可。简言之,在概念教学中要主次分明、灵活掌握,只要不是《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概念,就应大胆的“淡化”处理,从而帮助学生构建核心概念的“知识块”、形成“概念群”,也有利于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再次,立足概念内涵,综观概念外延。在概念教学中除了运用科学的理性思维,正确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内涵外,还应注意概念的存在范围即外延。有时外延发生了变化,内涵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免学生混淆。
总之,地理教学的目的是“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概念导学”就是本着这样的理念来进行教学的,即在让学生掌握及辨析相关概念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我们教学的关键所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