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怪不怪的起义,却在黑船前栽了跟头,黑船为何会让德川倒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9-25

“三千世界鸦杀尽,与君共寝到天明”是一句在中文互联网上颇为流行的日本古诗。但可能鲜有人知道,这首诗的作者高杉晋助其实并非什么文学家,而是德川幕府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长州藩盗幕派的领袖之一。

德川幕府是德川家康在江户(今东京)所建的幕府,因此也被称为江户幕府。从1603年德川家康建立到1868年德川庆喜被迫开城,德川幕府统治了日本264年,是日本历史上最强盛也是最后的武家政治组织。然而在德川幕府统治的末期,日本爆发了轰轰烈烈的盗幕运动,这场运动最终推翻了德川政权。

而高杉晋助所在的长州藩就是倒幕派的代表。那么,德川幕府末期轰轰烈烈的盗墓运动因何而起?历经二百余年的德川政权又为何难逃覆灭的厄运,被这样一场运动所推翻呢?

一、倒幕运动的缘起:黑船事件激化民族矛盾

1. 运动的导火索——黑船事件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爆发都离不开一个导火索:萨拉热窝刺杀事件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虎门销烟引爆了鸦片战争。同样的,日本盗墓运动的展开也与这么一个导火索有关,那就是著名的黑船事件。

所谓黑船,指的其实是由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官马休·佩里率领的黑色近代铁甲军舰。马休·佩里分别于1853年和1854年两年率领舰队抵达日本江户湾浦贺港。与我国清王朝类似,德川政权统治时期日本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在长达两百多年的统治中,德川政权曾先后五次发布锁国令。

然而马休·佩里的这两次到访却打开了日本封闭的国门。美国利用武力迫使德川政权订立不平等条约《日美亲善条约》(又称《神奈川条约》)。《日美亲善条约》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求日本开放下田与函馆这两个港口来与美国通商。

2. 黑船事件的后续影响——被激化的民族矛盾

黑船事件中日本的懦弱无能所引发的连锁反应是,英国、俄国、法国、荷兰等当时世界上的强国也仿照美国,与日本签订了类似的不平等条约。这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使日本从闭关锁国转向对外开放,与外国通商,也使得日本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

当时,由于与列强进行通商,一方面,日本国内市场上涌入了大量的西方廉价商品,另一方面,日本的原料和黄金则流向西方,这使得日本国内物价暴涨。

除了通商之外,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还赋予了列强在日本享有领事裁判权等特权,列强在日本国内横行霸道。经济上的压迫与政治上的不平等激化了民族矛盾。而日本民族与外国列强的矛盾则使得德川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3. 尊王攘夷运动失败,发展为倒幕运动

面对民族矛盾,最先爆发的其实并非是我们所熟知的盗墓运动,而是一场尊王攘夷运动。尊王攘夷派的代表人物就包括开头提到的高杉晋助。1862年底至1863年初,尊王攘夷派鼓动天皇下诏,这份诏书旨在命令幕府废除与外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关闭被迫开放的通商港口并驱逐日本境内的外国人。

1863年1月31日,高杉晋助等人更是实施了火烧英国公使馆这样的激进行为。但这场尊王攘夷运动并未如高杉晋助等人畅想的那样取得成功,真正做到将外国人从日本境内驱除,而是受到了幕府军队和外国列强的联合镇压,最终以失败告终。

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尊王攘夷运动失败后,以高杉晋助为代表的尊王攘夷派逐渐认识到,温和的改革无法真正驱除外国列强,想要使日本重新走向强大,必须推翻德川政权的统治。于是,尊王攘夷运动由一场对外的运动,演变为对内的倒幕运动。

总而言之,黑船事件仅仅是一个导火索,随之而来的列强入侵与民族矛盾催化出尊王攘夷运动,而尊王攘夷运动的失败则使其演变为倒幕运动。

然而,一个政权在统治的过程中面临起义运动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得一场倒幕运动就推翻了德川政权对日本长达二百多年的统治呢?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二、两百多年的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前文提到,与我国清朝类似,德川政权统治下的日本奉行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从日本维护德川政权统治的角度来看,闭关锁国政策固然是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是有利的。但是跳出东亚,放眼世界,我们会发现,闭关锁国的政策已经使德川政权统治下的日本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进行工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生产力大幅提高,机器逐渐取代了人类的手工劳动,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厂,这极大的冲击了封建主义统治的基础,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不久之后,这股工业化的浪潮也席卷了法国、美国等国家。

与此同时,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形同,德川政权统治下的日本还是一个“有纯粹封建性的土地占有组织和发达的小农经济”的国家,德川政权的统治,就建立在这一封建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尽管得益于德川政权长久统治下人口的增长与国内的统一市场,日本国内商品的生产与流通都得到发展。

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一些家庭手工工厂开始发展起来,同时,这些作坊内还出现了雇佣工人,资本主义的萌芽由此产生。然而,德川政权的统治者对这一趋势漠不关心甚至持打压态度。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德川政权在天保年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天保改革的主要措施就包括严格限制农民外出做工的期限、严禁农民从事副业生产等。因此,相较于西方国家进行的如火如荼的工业革命与不断壮大的资产阶级,德川政权统治下的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十分缓慢。

总之,德川政权统治下所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日本同当时世界发展的潮流隔离开来,德川政权的统治看似平和稳定,实际上已经背离了世界发展的趋势。

三、不断激化的内部矛盾

1. 底层农民与封建领主的矛盾

德川政权时期农民与封建领主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德川政权统治的末期,据那时记载本州西南地区情况的《长防风土记》,当地78730户农家中,自耕农占36.3%,自耕兼佃农占19.5%,佃农占44.2%,可见封建领主的地位已经有所下降。

再加上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商品经济向农村地区延伸,封建领主的财政日益困难。这样的结果就是封建领主转而加重了对底层农民的压迫,通过强迫农民留在农村、预先向农民征收租金赋税等方式巩固自己的地位。这就使得底层农民与封建领主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农民不断起义。

据黑正岩的《农民起义年表》和《经济史研究》,在整个德川政权统治时代,一共约有1240起农民起义,其中大部分发生在德川政权统治的中期,即18世纪初期以后。

2. 新兴商人阶层与封建领主的矛盾

前文提到,德川政权统治的末期,日本国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品经济也得到发展。与此相伴的是新兴商人阶层的崛起。而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商人群体的崛起,封建领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低价收购和专卖农副产品、向商人摊派现金及赖债不还等。

一边是商人阶层的崛起,一边是封建领主对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打击,矛盾由此激化。被封建体制束缚的商人群体和农民们开始谋求政治体制的变革。而这一诉求也得到了一些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的响应,大家一拍即合,组成了政治性联盟,为倒幕运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3. 下级武士日益贫困化,不满足于现状

在日本的幕府体制下,武士依附于幕府以及各藩的大名,他们依靠幕府和大名发放的禄米为生。然而德川幕府统治的末期,幕府和各藩的大名逐渐腐化,作风越来越奢侈。首领们的奢侈作风加上商品经济的冲击,使得幕府和各藩的财政状况日趋困难。

于是幕府和各藩的大名就常常削减、停发下级武士的傣禄,甚至直接裁减下级武士。据描述这一阶段日本社会阶级分化情形的《世事见闻录》,“武士中不论大小,一般都是穷困。尤其是那些傣禄低微的武士,更是困苦之极。

穷武士中,甚至于出卖祖上传下来的武器,其中还有他们祖先在战场上拼命时所用的刀剑。将军的赏赐物,也被送进当铺,或是出卖求现。至于家中其他贵重物品,更是毫不介意地随手变卖。”下级武士因贫困化而不满现状,使得日本封建阵营发生分化,极大的削弱了封建统治的力量。

总而言之,对农民和商人的压迫使得德川政权末期社会矛盾激化,而武士的日益贫困化又使得封建阶层的力量发生分化。这些都为后来的倒幕运动埋下了伏笔。

四、结语

在德川政权覆灭过程中大大小小的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戊辰战争。这一战中幕府军惨败,当时的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忍不住感叹:“三百年天下,三日之间失之!”

然而,纵观德川政权发展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这将近三百年的德川政权的天下并非如德川庆喜以为的,是在三天内失去,而是与长期的闭关锁国的政策以及由此引发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关系密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