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如题所述

1、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

学习历史能使我们更好了解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马克思说过,我们只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历史学。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有几千年不间断历史记录的国家。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创造历史中积累的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了她的昨天,才能知道她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认识当今中国,要从了解她的历史开始。

2、学习历史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

历史是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之书。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包含着许多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的思考。

今天的中国是从昨天发展而来的,今天遇到的许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影子。只有认真学习总结中国历史,才能充分运用中华民族5000多年积累的伟大智慧来化解前进道路上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3、学习历史能够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国人有骨气、有底气。作为世界上惟一历史记载不曾间断的文明古国,5000多年文明史是中国人骨气和底气的精神源泉。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内生力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通过学习了解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传承祖先的成就与光荣,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使我们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

4、对历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

尊重和珍惜自己的历史,保护好自己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也无法改变。如何对待历史,是一个关乎民族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严肃问题。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改革开放30多年的探索史,这些历史一脉相承、不可割裂。对历史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不断从历史中汲取有益养分。

5、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打着“还原历史”“反思历史”的旗号,否定中国历史上特别是近现代史上的进步事物和正面人物,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抹黑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用歪曲的历史观消解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要坚定不移捍卫,以事实批驳歪曲历史、否认和美化侵略战争的错误言论;对民族英雄要铭记和崇尚;对革命领袖的评价不能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而应该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

6、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

学习中国5000多年文明史,加深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精神品格的认识。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是一座无比丰富的宝库,从中我们可以汲取丰富营养、获得强大精神动力。体现在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品格中。中华民族在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

比如,从屡经战乱、分裂但终归走向统一的中国历史中,我们可以学习中华民族崇尚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优良传统。中华文明在发展进程中形成了高尚的精神品格。屈原被逐赋《离骚》、司马迁忍辱作《史记》,体现的就是中华民族刚强坚毅、自强不息的崇高精神品格。

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优良传统和高尚精神,对于我们今天形成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加深对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从苦难、抗争走向胜利的历史。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就要深入了解中国所经历的苦难,深刻汲取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受欺负的教训。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先后尝试通过封建统治阶级的改良主义、旧式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革命等途径来实现民族复兴,但都失败了。

最后,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就要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从而不断增强“四个自信”。

8、学习世界历史知识,加深对外部世界的了解。

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更需要我们通过学习世界历史知识,用宽阔的历史眼光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从不同文明中积极吸纳有益成分,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12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我以为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待:从历史的功能来看,主要有两点:1.以史为鉴,指导未来,2.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历史的受益者来看,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一个是历史对于个人和企业的作用,一个是历史对于国家的作用。
先说以史为鉴,指导未来。先拣最功利的来说,MBA教学应该当之无愧,MBA的学生学习为的就是将来挣更多的钱,这应该是最务实的了,那么他们学的是什么呢?福特、泰勒、本田宗一郎、戴尔这些或远或近的人物们的发家史,不就是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中的经典案例么?人类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固然重要,但如果有人能够加以保存、整理和提炼,然后将精华传播于世人,那效果将会大大的提高。历史其实就是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善加处理,为我所用,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都必将受益无穷。当然,这里很多朋友提到了历史研究的人为性。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从个人使用历史的层面来看,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特别是对于主观的东西更要注重分析过程而不是结果。比如说曾国藩,你说是坏人,他说是好人,有什么意义么?他又不是我的邻居,既不会给我钱,也不会剃我的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并不重要,关键是要看他的言行好在哪里,坏在哪里。为什么说好,为什么说坏?这其中有什么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再说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个人认为,我们不应该单纯的为自己生在中国而感到骄傲。因为人与人其实是平等的,中国有几千年的灿烂历史,那是我们的先人创造的,不代表我们这一代是中国人,我们就比别人更优越,更不代表我们比别人聪明,比别人能干。学习我们的历史,决不是让我们拿去向别人炫耀的。但我们也有值得骄傲的东西,我们应该为我们有勤劳智慧的祖先感到骄傲,对于自己创造更辉煌灿烂的明天充满信心;为我们的国家感到骄傲,发自内心的热爱我们的国家。从国家使用历史作为工具的角度看,国家有必要向全体国民灌输历史,从而增强人们的归属感、荣誉感和整体的凝聚力,只有这样,国家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东西对于我们未来的生活已经没有什么指导意义,我们仍要保护和发掘它们的原因,因为这些都是我们作为中国人所共同的历史渊源,是维系我们之间关系,增强彼此认同感的坚实的根基。此外,站在整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我们学习历史也是为了了解我们周围的邻居,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
第2个回答  2020-09-05
1、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

学习历史能使我们更好了解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马克思说过,我们只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历史学。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有几千年不间断历史记录的国家。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创造历史中积累的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了她的昨天,才能知道她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认识当今中国,要从了解她的历史开始。

2、学习历史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

历史是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之书。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包含着许多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的思考。

今天的中国是从昨天发展而来的,今天遇到的许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影子。只有认真学习总结中国历史,才能充分运用中华民族5000多年积累的伟大智慧来化解前进道路上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3、学习历史能够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国人有骨气、有底气。作为世界上惟一历史记载不曾间断的文明古国,5000多年文明史是中国人骨气和底气的精神源泉。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内生力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通过学习了解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传承祖先的成就与光荣,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使我们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

4、对历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

尊重和珍惜自己的历史,保护好自己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也无法改变。如何对待历史,是一个关乎民族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严肃问题。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改革开放30多年的探索史,这些历史一脉相承、不可割裂。对历史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不断从历史中汲取有益养分。

5、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打着“还原历史”“反思历史”的旗号,否定中国历史上特别是近现代史上的进步事物和正面人物,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抹黑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用歪曲的历史观消解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要坚定不移捍卫,以事实批驳歪曲历史、否认和美化侵略战争的错误言论;对民族英雄要铭记和崇尚;对革命领袖的评价不能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而应该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

6、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

学习中国5000多年文明史,加深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精神品格的认识。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是一座无比丰富的宝库,从中我们可以汲取丰富营养、获得强大精神动力。体现在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品格中。中华民族在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

比如,从屡经战乱、分裂但终归走向统一的中国历史中,我们可以学习中华民族崇尚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优良传统。中华文明在发展进程中形成了高尚的精神品格。屈原被逐赋《离骚》、司马迁忍辱作《史记》,体现的就是中华民族刚强坚毅、自强不息的崇高精神品格。

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优良传统和高尚精神,对于我们今天形成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加深对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从苦难、抗争走向胜利的历史。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就要深入了解中国所经历的苦难,深刻汲取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受欺负的教训。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先后尝试通过封建统治阶级的改良主义、旧式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革命等途径来实现民族复兴,但都失败了。

最后,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就要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从而不断增强“四个自信”。



8、学习世界历史知识,加深对外部世界的了解。

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更需要我们通过学习世界历史知识,用宽阔的历史眼光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从不同文明中积极吸纳有益成分,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3个回答  2017-09-07
吕世浩:北京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博士、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曾追随清朝皇室后裔、一代大儒爱新觉罗·毓鋆,在传统私塾中学习四书五经近二十年,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后师从宿白、徐苹芳、阮芝生等历史学大家,现任教于台湾大学历史学系,致力于《史记》、中国传统经典、上古秦汉史、历史考古学等领域的研究。
二十多年前,当高校招生录取放榜之后,许多长辈朋友都会问我:

“你考上哪里?”“学什么专业?”

当我回答“台湾大学”后,所有人的反应几乎如出一辙地惊喜:“哇!”

当我接着回答“历史”后,所有人的反应几乎如出一辙地失望:“哦。”

从他们的反应,可以清楚地看出社会大众对于学历史前景的看法。

从那一天起,也常听到许多朋友终于忍不住问我:“学历史到底有什么用?”

是啊,在这个时代,学历史到底有什么用呢?

希望正在读这本书的你,能够认真问自己这个问题,不要犹疑也不要回避:

学历史对你而言,究竟是有用还是无用?

如果无用,为什么我们从小就要学历史?

如果有用,请明确地说出来,用处是什么?

这些问题,让我足足思考了二十多年。这本书就是身为历史人的我,针对许多非文史专业的朋友所呈现的答案。

不是历史没有用,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方式出了问题。

近代以前,无论在中国或是西方,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觉得学历史很有用,甚至视为培养各种领袖人才的必要教育。

可是到了现代,忽然之间,有许多人都觉得学历史没有用,即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说不出学历史的实际用处何在。

为什么对于学历史有没有用,过去和现在的认知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难道是古人实在太笨,误把没有用的东西当成是有用?还是现代人的智能忽然有了数十上百倍的增长,比古人要有智能得太多?事实上,历史学还是历史学,只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方式出了问题。

现代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一种时代的产物,是为了因应工业革命以后,填补各种专业人力的需求而设计出的教育。换句话说,现代教育是一种专门用来培养工匠的教育,至于人文教育的本质──人怎样才能活得像个人,基本上不是关心的重点。

在这种工匠教育的影响下,历史教育也受到了极大的改变。短期、大量的灌输式记忆成了现代历史教育的面容,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大学,我们人人都接受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教育,花费了无数时间背诵年代、人名、地名、事件,但却往往不明白,除了应付考试外,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长此以往,年轻人普遍对历史学失去兴趣,更不知学习历史的作用何在。最糟糕的是,我们的教育生产了大量的专业工匠,但却很难培养出宏观的领袖人才。其弊害之深,远超想象。

古人如何学历史?

事实上,古人不是这么学历史的。

宋代着名的史学家吕祖谦,就说过如何读历史的方法:

人二三十年读圣人书,一旦遇事,便与里巷人无异,只缘读书不作有用看故也。何取?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而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智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

“里巷人”就是现在网络上所说的“乡民”,如果读了几十年的书,碰到事情除了跟乡民们一样凑热闹,发表一点个人的感想外,却对于如何解决事情,一点方法也没有,那读书有什么用?如果读了这么多历史,自己却在应付现实事情时,半点帮助都没有,那学历史有什么用呢?各位对此难道没有疑惑吗?

怎么读历史才能有用呢?

当你读一本历史书,读到书中的古人面临重要的抉择关头时,请你这时立刻把书合上。

好好想一想,如果你身处对方的位置时,你会如何决定?做什么样的决定?把一切都想清楚后,再把书打开,看看这个人物是怎么做的,他最后做了什么样的决定?他的决定带来的是成功还是失败?原因何在?然后比较自己与古人,在选择和方法上有何异同之处?

这种学习历史的方法,重视的不是“记忆”,而是“思辨”。

像吕祖谦这样学历史,每个人都可以透过一件又一件史事的锻炼,一位又一位人物的分析,来一步步锻炼自己的思辨。最后不仅历史知识会有所增长,连处世智慧也会不断提高。

事实上不只吕祖谦这么读历史,清代的名臣左宗棠也是这样读历史的,他说:

读书时,须细看古人处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气象?及自己处事接物时,又细心将古人比拟。设若古人当此,其措置之法,当是如何?我自己任性为之,又当如何?然后自己过错始见,古人道理始出。断不可以古人之书,与自己处事接物为两事。

左宗棠比吕祖谦更进一步,他不但要读史者“设身处地”地思索古人为何这么选择,还要我们当自己面临现实中的抉择时,去设想如果是你学的那位古人处在这个环境下,他会如何做出决定。

历史学所以在古代如此被重视,绝对不仅仅是为了“陶冶人文情怀”“丰富人文素养”而已。古人重视历史,是因为历史有很强烈的实用性──它教导人们如何从前人发生的无数案例中分析事情,了解成功和失败的道理。这也就是太史公所说的,读史是为了“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太史公自序)、“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报任少卿书)。

如果你读完了一本书后,书还是书,你还是你,没有任何改变,你就等于没读过这本书。读书最重要的,就是要拿书中的道理和自己的生命历程不断相互印证,不断地去思索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运用前人的智慧,最后将书上的道理与自己的生命融合为一体,让古人的智慧为己所用。

这样读书、这样学历史,才是真正有用的方法,历史学也才能成为一门真正有用的学问。

什么是“思辨”?

真正的历史教育应该重视“思辨”,但什么是“思辨”呢?

在这里,我举个大家熟知的例子来说明。相信各位在中学课本里都读过《木兰诗》这篇诗歌,诗歌的一开头是这样说的: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请问各位,“唧唧”是什么声音?

按过去在课堂上老师讲解,绝大多数的人都会立刻回答我:“唧唧是织布机的声音。”为什么呢?因为课本的标准答案是这样写的。

如果你也是这么想的,那么你可能在“思辨”上还需要更努力一点。因为真正的答案,作者其实已经写在接下来的两句里: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作者清楚地说出,这时只听见叹息的声音,因此“唧唧”是叹息声。

不愿面对这样的答案吗?历史学讲求“孤证不立”,我们可以举出更多的例证来证明这一点。

“唧唧”一词,也出现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前句是“已叹息”,后句是“重唧唧”,可见白居易也以“唧唧”为叹息声。试想,如果“唧唧”是织布机的声音,难道白居易是先听了琵琶乐声后叹了口气,然后听了女子讲话后就开始当场织布吗?

当然,或许各位不服气,《琵琶行》是唐朝的诗,《木兰诗》是南北朝的作品,两者可以这样互证吗?

说得有理,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唧唧”在南北朝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意思。

1.南朝梁施荣泰《王昭君》诗:“唧唧抚心叹。”

2.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高树出云,咸皆唧唧。”

3.北魏《元举墓志铭》:“履朝独步,伦华非匹。一见唧唧,宋朝更生。”

这些都是唐前文字,所有的“唧唧”都是指叹息之意,可以证明当时人确以“唧唧”为叹息声。

事实上,将“唧唧”当作织布机的声音,这样的解释除了中学课本外,在古籍中似乎找不到任何例证(如果你能找到,欢迎提供)。因此不管你认为“唧唧”听起来多么像织布机的声音,这都是一种没有根据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误会,是因为古时的语音和今日有很大的差别。而在古代,织布机也不是发出“唧唧”声,而是“札札”声。《古诗十九首》有“札札弄机杼”,白居易《缭绫──念女工之劳也》有“丝细缲多女手疼,札札千声不盈尺”,都足以为证。

希望各位千万不要误会,以上的讨论并不是在考验大家的语文水平,而是想点出一个可怕的事实:

明明问题的答案就在下面两句,明明作者已经说得这么清楚,为什么我们过去却毫不质疑课本的答案,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思辨能力?

无论你读了再多的书,记得再多的标准答案,得到了再好的成绩,如果这一切要拿你宝贵的思辨能力去交换,都是不值得的。因为,思辨是一切智慧的开始。

读书,是为了做知识的主人,不是为了做知识的奴仆。

学习历史的三个功用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学习历史到底有什么用处呢?我个人认为学习历史一共有三个功用,而第一个功用是“启发智能”。

我先说个故事给各位听。在古代有一对兄弟,都是小孩子,兄弟俩非常聪明。有一次他们的私塾老师有事进城,要中午才回来。私塾老师怕他不在的时候,兄弟俩会偷跑出去玩,于是规定功课,要两人背书,回来后考试。

要背什么书呢?老师手边有的书,兄弟俩都已背过;手边没有的书,自然也没办法叫他们背。于是老师灵机一动,黄历上不是有“初一宜某某、忌某某”“初二宜某某、忌某某”……吗?就叫他们背黄历吧!

果然,知徒莫若师。老师前脚一走,这对兄弟后脚就跑出去玩了。很快地,中午就到了,哥哥看老师快回来了,连忙回私塾开始翻黄历。他才刚看完一遍,老师就回来了,这时弟弟才姗姗来迟。

老师开始考他们兄弟功课了,先问哥哥,哥哥就开始背“初一宜某某、忌某某”“初二宜某某、忌某某”……真是滚瓜烂熟,一字不差。原来哥哥过目不忘,居然只是看一遍就记下内容了!

哥哥背了快一半,老师很满意,就换成考弟弟。各位这时会想:“弟弟完全没看书,这下他糟了吧?”错了,弟弟一样从头背“初一宜某某、忌某某”“初二宜某某、忌某某”……一样滚瓜烂熟,一字不差!

可是弟弟背到中间,突然停了下来。老师很奇怪,问他为何不背了,弟弟说:“刚刚哥哥就只背到这里。”原来这弟弟比哥哥还厉害,他只在旁边听一遍就记下来了!

这对兄弟如此聪明,各位知道他们两个是谁吗?

答案是:我也不知道。

大家不要笑,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要问各位:“聪明有用吗?”

聪、明、有、用、吗?

这对兄弟的天资,绝对胜过我们十倍。但他们在历史上,却没有留下姓名。各位就可以知道,聪明如果不能提炼成智慧,是半点用也没有的。

那么聪明要如何提炼成智慧呢?

最好的方法,是接近有智慧的人。但能不能遇见有智慧的人,他愿不愿和你交友,能认识到多深,这都是不能掌握的事。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读有智慧的书。因为有智慧的书就在那里,它不会跑。

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用古人的智慧,来启发我们的智慧。

打个比方,历史就是磨刀石,它最大的功用就是磨利我们脑子中名叫智慧的那把刀。磨刀石不能帮助我们披荆斩棘,只有刀才可以。光是记忆历史是没有用的,只有从历史中学到智慧才是有用的。

如果以为光是记住古代的历史,就能解决今日的问题,那就好像拿着磨刀石去切东西,自然问题百出。这不是磨刀石没有用,是我们的用法错了。

为什么读历史没有用,因为你本来就不是以“有用”的方法来读历史。

书有古今,智慧没有古今。如果想让自己的智慧更加充实而锐利,那么学习历史是最简单的快捷方式。

历史是总结了在过去的几千年中,上自帝王将相,下到贩夫走卒,各种各样的人与事。如果不能从历史中磨炼智慧,我们所读的古人古事都早已逝去腐朽,他们连骨头都烂成灰了,光是背诵他们的事迹又有何用?他们的智慧,才是我们应该活用的宝贵资产。

历史学的第二个功用是“审时度势”。这个世界上,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而历史学正是为了培养眼光不局限于当代,而能洞彻事物发展脉络与前因后果的人才,这也就是古人会把历史学当成是领袖必备教育的原因。

历史的第三个功用,也是最后一个功用,就是“感动人心”。

荀子说:“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经过无数个时代却始终没有改变的东西,才能作为纵贯古今的“道”而存在。什么是这样的东西呢?那就是人性,就是良知。

要改变世界,只能从改变人心开始。要成就大事业,也一定要了解人性、掌握人性。只有人心变了,世界才能改变。

历史是追求真实之道的学问,只有从真实出发才能提炼出真实的道理,也唯有“真”才能打动人心,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当年我还是学生的时候,第一次阅读《史记·秦始皇本纪》,读到最后的“后五年,天下定于汉”,不禁潸然泪下。因为历史终究没有放弃我们,人类最后还是走向了光明。

在那一刻,《史记》越过了两千多年的时空深深感动了我,而我从此深信历史学必能感动人心。

如同前面所说,生在这样一个充满机会的巨变时代,只要我们肯抱持“历史终究会走向光明”的信念,就一定能开创一个比过去更加美好的新时代。

与同生于第三次巨变时代的各位共勉之。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3-28
所谓历史意识,就是人们理解到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并从而感到需要学习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
人类产生历史意识的原因在于: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是历史的延伸。后辈既不可能离开先辈留下的历史遗产,一无所有地去生活和创造,先辈也不可能不给后辈留下一定的遗产,供后辈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启动基金”。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卷,第88页.
  以下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看历史学的社会价值。
  ??
第一、“以史为鉴”--指导人们社会实践
  第二,“继往开来”--陶冶人类精神品格
  第三,“温故知新”--传承文化财富
  历史学的认识成果具有传承文化财富的价值。
  ??
历史学的认识成果,是世世代代的人们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的记录和总结,是文化价值的结晶。由此决定了历史学具有传承文化财富的社会价值。哲学和各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文学艺术的创新,都离不开历史的积累和传承。历史学承担着引导人们以科学的态度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的任务。
  ??
历史学本身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人文社会科学。它不仅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之间,而且也和某些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既互相交叉又互相渗透的密切关系。
  选自:【天涯博客】本文地址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460331&PostID=1657327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