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少帅?

如题所述

  48集《少帅》刚刚看完,感慨颇多。张学良本身就是非常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毫无疑问的是,他年纪轻轻便曾四次被历史拥到了选择的路口,而他也四次站在路口改写了中国近代历史。

   

  第一次是东北易帜,这一举措促成了北洋政府时期以来中国第一次名义上的统一。


  第二次是中原大战,蒋介石与阎、冯、李三家联盟大战相持不下,张学良手握30万东北军保持中立,只要点点头说要支持谁,那么另一方就要宣告失败了,张学良最终选择了蒋介石,也第一次真正成就了蒋介石。


  第三次便是918事变,张学良也因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导致东北迅速失陷,一时间成为千夫所指的不抵抗将军。


  第四次便是西安事变,时任西安剿总司令的张学良强行扣押蒋介石逼蒋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张学良却因此被蒋解释囚禁了半个多世纪。

      

  《少帅》这部影视剧开播以来,很多人都喜欢争论张学良的功过是非。然而,我一直非常认同的一句话就是:“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许多历史都会因统治阶层或既得利益基层的需要而进行相应的修饰或扭曲。站在任何一个当权阶层的角度来看,这非常必要,尤其是新权初建未稳之时。正所谓成王败寇,握在胜者手里的历史之笔,自然会因胜者亲疏远近的眼光而有失公允。


  对于许多早已盖棺定论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其真相尚不能板上钉钉,更不用说张学良的功过是非。有意思的是少帅经历的每一次重大历史选择,都是身不由己的,几乎没有一次是由他来主导运筹,或者更贴切的说面对每一次重大历史选择,历史都没有给他主动应对的机会。而他能做的就时面对选择是挺身而上,至于功过是非,也就只能留给后世或争辩、或演义、或评说、或怀想了。


  笔者以为,没有比在文艺作品中追求历史真相更无聊的事情了,因为既然是历史,就没有绝对的真相。历史不是科学、不是严密的逻辑论证,不是1+1=2。而是穿越数百年、数千年的云烟过往去求证当时、当世的事件真相,而这一切都蕴藏在波谲云诡的人情世故中,即便能够获得历史真相,也不应妄论功过。因为任何一个人物、事件对后续所有事件与历史进程产生的作用到底是什么,都难以说清道明。试想,一个蝴蝶效应尚能掀起惊涛骇浪,更何况于一个大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呢?


  因此,去讨论真实历史中的少帅,远没有我们感受影视作品中的少帅更有意思。这也是为什么鄙人非常讨厌所谓的资深历史迷自以为读过几本历史书就到处跑去充当正义先锋指责某某小说或影视作品歪曲历史真相、扭曲历史人物云云。我就想问了,谁说文艺作品就一定得忠于历史和现实,想了解真相自己去读24史就够了。笔者以为,文艺作品创作的核心价值在于忠于创作者的内心,亮点在于情节构思、冲突设计、引人入胜,否则不如去做个忠于真相却乏味之极的历史学者。此外,即使你去读正史,得到的也未必是历史真相好么。难道近年来翻案的历史事件与人物还不够多吗,几乎每个通过武力推翻前朝而建立的政权都干过刻意抹黑前朝历史以论证自身合法性的勾当,这又如何给历史真相一个交代呢?


  当然,并不是说追求历史真相不重要,毕竟在追求真理的路上我们永远有着无穷的好奇心,也应该有这些好奇心。只是在文艺创作方面,历史只是作为题材背景参考之用,真相帝们大可不必较真争得你死我活。对于这些影视剧,我们更应注重的是作品带给我们的当下感受、心灵启迪、甚至于延伸的想象。换句话说,源自人心,撼动人心就是文学艺术作品的终极价值所在。而这其中所谓的经典,恰恰就是能够持续不断地去撼动人心的作品,包括有些作品可能在手法、情节、立意上落入俗套,却能在某种表现形式上拥有这种持续不断的能力。


  从这个角度来说,今天我们看完了《少帅》,与其说创作者塑造了一个英雄形象,不如说作为观众的我们本身心里就有一个这样的英雄形象,只不过创作者用图文声像唤醒了它。创作者用作品唤醒了观众或读者内心的向往,并且令之大呼过瘾,这就足够了。

至于历史上的少帅到底是啥样,又有什么关系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