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战争:笼罩法兰西上空的阴霾,是如何影响法国殖民政策的走向

如题所述

普法战争:笼罩法兰西上空的阴霾,是如何影响法国殖民政策的走向 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对于整个欧洲大陆来说,无疑是充当一次政治局势的大洗牌。尤其是对于交战双方的德法,一次战争,双方在欧洲的局势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对普鲁士(德国)而言,不仅登顶欧陆霸主的宝座,还成立了德意志帝国。 反观挑起争端却成为战败一方的法国,拿破仑二世被俘虏,导致法兰西第二帝国直接垮台,国内的资产阶级不得不临时组建临时 *** ;割让富含铁矿资源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不仅元气大伤,也令法国倍感屈辱。虽然巴黎爆发革命后建立起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国帝制结束,共和到来,但是也无法改变法国的衰退以及在欧洲地位下滑的趋势! 毫无疑问,普法战争对于整个欧洲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此处就不一一赘述。此篇主要分析的是普法战争这场笼罩在法兰西上空的阴霾,究竟在后续法国殖民政策的走向当中发挥着什么作用? 毕竟,19世纪后半期的欧洲,殖民扩张是欧洲各个强国对外政策的题中之义!尤其是法国,在帝制时代,可以说繁荣的经济和颇为成功的海外扩张是他们作为强国雄心野望的资本,也加紧磨刀霍霍想更上一层楼,然而经过普法战争,强大的法国的这个幻象瞬间破灭了,这不得不重点注意! 普法战争 一、普法战争的悲剧激发了法国人的民族主义 提到19世纪末期法国的民族主义,初中时代语文课本上法国小说家阿尔丰斯·都德的那篇《最后一课》便会一下子映入眼帘。 都德的《最后一课》从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的角度出发,取材的背景就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被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普鲁士占领后禁教法语,改教德语。 可以看出,这篇小说将当时法国人民的义愤与深厚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深刻地反映出来。 《最后一课》 那么,法国的民族主义是在普法战争后才存在的吗? 并非如此。法国的民族主义,在百年前的大革命期间就已经出现这片土地之上,只不过普法战争前的这种民族主义,包含了两个因素,一个是尚武的沙文主义,另一个是人道的救世主义。百年来两种主义相互冲突,并且一直延续着。 1871年法国的惨败,让这种局面发生了扭转性的变化:尚武的沙文主义在法国的民族主义思想里面占据了上风,法国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的展现,首当其冲便是对徳复仇! 正如法国学者拉乌尔·吉拉尔代在他的著作《法国的民族主义(1871—1914)》中所说: 1871年的惨败为法国的民族主义提供了新的话题,滋生了新的狂热。特别是它激起了很多人道主义者的懊悔情绪,使他们重新回到一种对一个备受羞辱和伤害的祖国的排他且狂热的爱当中。 虽然法国人心中狂热的民族主义被点燃了,但是他们却不得不面对一种普遍的认知:法国的衰退已成事实! 正所谓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这种共识客观来说也并非一无是处,相反的,它更 *** 了法国人民族主义情绪的上升。 也正是有了这种法国衰退的认知,法国人的目标却更加清晰了:恢复法国的荣誉和地位,让法兰西民族重获荣光。 诚然,对于如何应对衰退、恢复荣光,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掌权者们却有着不同的理解,这种分歧充分体现在对法国殖民政策的看法之中。 法国对外扩张殖民 二、殖民派与非殖民派两大阵营的对立 正如前文所言,法国对于如何应对衰退、恢复荣光,掌权者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就当时的主流——殖民政策而言,形成了两种类型的阵营,即殖民派和非殖民派。 在殖民派看来,让民族置身于一条扩张的道路,去到广阔的海外天地进行征服和殖民,不仅意味着能让法国从衰退种摆脱出来,更是彰显力量、恢复荣光的最有效方法。 而非殖民派的理解则是,法国已经处于衰退状态,对外殖民对于法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奢侈品,国民有限的力量第一要务应该是被用于国内建设,法国失去的荣光只能从对徳复仇过程中失而复得。 对于这两个阵营,法国学者拉乌尔·吉拉尔代称前者为「 ”世界扩张的民族主义”,称后者为「 ”收缩至欧洲大陆的民族主义”。 殖民派的代表人物是1880年出任首相的朱尔·费里,而非殖民派的代表人物则是克列孟梭。 朱尔·费里 说实话,双方的出发点都是从法国的民族利益,目的都是为了挽救衰退之中的法国,分歧就在于到底该不该对外殖民。 1885年,爆发了中法战争,其中的镇南关大捷,清军的将领冯子材率领的军民在镇南关击败了法军,攻克谅山,取得了胜利。这个事件在法国的说法称之为「 ”谅山事件”。 「 ”谅山事件”发生后,费里下台,使得极力主张殖民政策的殖民派一时受到打击,但是殖民派并没有放弃殖民政策,对立的两个阵营更是就自己的立场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1885年议会辩证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关于法国殖民政策的议会辩证在1885年发生了。 法国1885年的议会辩证,费里直接指出,欧洲国家已经普遍在全球范围内开疆扩土,划分势力范围,法国如果对此冷眼旁观,结果只会沦为二流国家,并陷入无可挽回的衰退之中,正如他所说: 在这项竞争中,我们眼看着有如此多的对手在我们的身边势力日益壮大,他们或是通过军事上或海军力量的完备,或是通过人口不停增长所带来的惊人的发展使自己壮大;在欧洲,或是遵循着同样秩序的世界,按兵不动或者克制的政策只会是通向衰退的道路! 在殖民派的观点中,殖民还是法国肩负着「 ”文明使命”,也就是文明的法国对落后地区的「 ”低级种族”的权利和义务,对外殖民就是打开市场,而这也正是法国当时所急需的。 克列孟梭并没有直接否定费里的观点,但是他依然有着属于自己的看法,吉勒·芒斯龙在《1885:共和国的殖民转向》记载着克列孟梭所说的话: 当一个国家在欧洲受到十分严重的夹击的时候,当其边境受到损害的时候,也许在进行远方的征服之前,我们最好先确保在自己的家站稳住跟脚,并且确保我们的国土不会动摇,这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 克列孟梭 可以看出,普法战争虽然已经过去了十五年,但那次的阴霾始终笼罩在法兰西的上空,殖民不仅对法国的完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如果将一部分的武装力量分散到欧洲以外的地方,在克列孟梭看来会使法国在欧洲大陆边境面对新的威胁之时变得多么无力。 而且我们还有一点必须认识到,如果法国参与到殖民竞争,必然会导致自己和当时的殖民大国比如英国、俄国发生冲突,要知道,自1871年普法战争后,法国一直致力于联合英俄希望掣肘德意志帝国。 另一方面,从国际关系上看,德意志的俾斯麦是支持费里吞并北非、西非和东非的殖民政策,毫无疑问,俾斯麦是希望法国将注意力集中在对外殖民扩张,从而忘记对德国的复仇! 如此看来,克列孟梭寄希望于法国的重建和壮大,加强国力以实现对徳复仇也不无道理! 这场议会辩论,是法国政界对殖民政策犹豫不决甚至是对立的体现,可以看出自普法战争后涌现的民族主义情感在当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总而言之,两大阵营并无孰是孰非,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交叉共同点。 摩洛哥危机 三、摩洛哥危机促进了法国两种民族主义的合流 19世纪90年代,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生产的扩大使得欧洲列强对殖民地的争夺变得越来月激烈。在这种形势之下,法国内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支持对外殖民扩张政策。 由此还形成了一个涵盖各个党派势力的「 ”殖民政党”。虽然保守的非殖民派的声音依然存在,但是1905年爆发的摩洛哥危机却给法国内两种民族主义提供了趋于一致的合流契机。 摩洛哥地处非洲西北部,北扼直布罗陀海峡,战略意义不可谓不大。 摩洛哥地形图 其实法国对摩洛哥的野心可谓是由来已久,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拿破仑三世就幻想在北非建立一个「 ”从阿尔及尔到巴格达的 *** 王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就通过阿尔及利亚于摩洛哥的边境展开对后者的渗透,并通过各种成功的外交,逐渐将摩洛哥置于自己的保护范围之内。 法国对摩洛哥的扩张动作,德国自然是深感愤怒。因为德国此时正在给国内的新兴工业开辟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北非是他们的主要对象。而由于摩洛哥的地理位置,德国企图在此地建立军事基地作为海外扩张的基点。 1905年,德法在此处的矛盾达到了顶点,爆发了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在这次事件中,德国作为法国在海外殖民竞争中的敌人,顺水推舟地使得法国国内原本对立地两种民族主义实现了和解统一。 至此之后,法国的殖民政策从最初的分庭抗礼,转变成为法国政治精英们一项共同的事业!正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解铃还得系铃人! 法国 结语 1871年的战败,留给法国的是一个动荡分裂的社会,而战败带来的耻辱,更是激起了法国民族主义的上升。面对日益强烈的海外扩张的国际形势,有人支持参与海外竞争,以武力重现法国的荣光,有人从对徳复仇角度出发反对一切浪费的无谓远征,重建法国。虽然都是为了挽救法国于衰退之中,但是仍然无法趋于一致。直到宿敌德国成为法国海外殖民扩张中的敌手之时,对徳复仇与殖民政策实现统一,冲突的两大民族主义阵营最终合流,虽然曲折坎坷,的确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完) 参考资料: 拉乌尔·吉拉尔代:《法国的殖民思想(1871—7962)》、《法国的民族主义(1871—1914)》 吉勒·芒斯龙:《1885:共和国的殖民转向》 春苓:《摩洛哥危机与英法德关系的演变》,《北方论丛》1898年第4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