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倨后恭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30
编号 142 成语 前倨后恭 注音 ㄑㄧㄢˊ ㄐㄩˋ ㄏㄡˋ ㄍㄨㄥ 汉语拼音 qián jù hòu gōng 释义 先前傲慢无礼,后又谦卑恭敬。
比喻待人势利,态度转变迅速。
#语出《战国策.秦策一》。
「引锥刺股」、「今恭昔慢」 典源 #《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
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
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将说1>楚王,路过洛阳2>,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3>,四拜自跪而谢。
苏秦曰:「嫂,何前倨4>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5>之位尊而多金。」
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注解〕(1)说:音ㄕㄨㄟˋ,用言语劝人,使其听从或采纳。
(2)洛阳:东周的首都,为苏秦的故乡。
位于今河南省西部的洛阳盆地内。
(3)蛇行匍伏:像蛇一样曲身在地上爬行。
匍,音ㄆㄨˊ。
伏,伏地而行。

(4)倨:傲慢无礼。
(5)季子:苏秦的字。
〔参考资料〕另可参考:《史记.卷六九.苏秦列传》 典故说明 「前倨后恭」原作「前倨后卑」。
苏秦是战国时的纵横家,在他刚学成时,到秦国想向秦王求官。
他连续上书十次,但都不被采纳,只有丧气的回家。
回家后,家人都看不起他。
于是他闭门苦读,想争一口气。
他找出《太公阴符》一书,反复熟读,不断揣摩,每逢困乏想睡之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终于理解书中道理。
后来苏秦又去各国游说,他主张合纵政策,说服了齐、燕、赵、楚、韩、魏六个国家结为同盟,共同对付秦国,苏秦因此担任六国宰相,佩带六国相印,也让秦国因此不敢东侵。
有一次苏秦因公经过故乡洛阳,苏秦的父母在三十里外的路口迎接他,妻子更不敢正眼看他,嫂嫂也伏地叩拜。
苏秦看了,说:「嫂嫂,你为何从前的态度那么傲慢,现在却又那么谦卑呢?」嫂嫂答道:「你现在做了大官,既尊贵,又有钱啊!」苏秦叹了口气说:「哎!贫穷时父母都不把你当儿子看待,富贵时亲友都畏惧你,难怪人们要看重权势利禄了!」《战国策》原文对苏秦嫂嫂的描述是「何前倨而后卑」,《史记.卷六九.苏秦列传》作「何前倨而后恭」,后来就从这里演变出「前倨后恭」的成语,用来比喻待人势利,态度转变迅速。
书证 01.《史记.卷六九.苏秦列传》:「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02.《世说新语.排调》:「谢遏夏月尝仰卧,谢公清晨卒来,不暇着衣,跣出屋外,方蹑履问讯。
公曰:『汝可谓前倨而后恭。
』」03.《西游记》第五一回:「行者道:『不敢!不敢!不是甚前倨后恭,老孙于今是没棒弄了。
』」04.《醒世姻缘传》第三回:「说完,送出计老头去了。
正是前倨后恭,人还好过。」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比喻待人势利,态度转变迅速。
贬义。
【使用类别】用在「态度势利」的表述上。
【例  句】<01>这种前倨后恭的势利小人,不可深交!<02>他那种前倨后恭的模样,我真看不惯。
<03>知道我当了主任,他前倨后恭的态度,令人憎恶。
<04>他从盛气凌人一变而为谄媚温驯,前倨后恭,莫此为甚。
<05>也许受到宗教的影响,他的态度前倨后恭,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06>起初他很傲慢,等看到我的名片后,立即打躬作揖,标准的前倨后恭。
<07>也许是人性的弱点吧!社会上像他那样前倨后恭,趋炎附势的人还真不少。
近义词:
反义词: 始终如一 辨识 请参考『辨识142』 参考语词 前倨后卑,后恭前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