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教育目的(目标)是什么

如题所述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这已经是人人皆知的事实。国家实施教育总是会有一定的要求,个体接受教育,总会带着一定的期望,这要求与期望,我们用一个简单的词汇作了概括,称之为“教育目的(目标)”,我认为也可以称之为教育要求或教育期望。其实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的内容表述和与之相应的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一个国家教育目的的设定,会从不同角度反应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习俗、信仰等的特点。 美国没有全国性口号式的教育目的,但各级各类教育总是围绕着培养“珍视自由、努力独立、勇于创新、认真负责的公民”在进行的。 中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我们的教育学书上写道: “是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当社会变革产生以后,我们在描述上曾经作了修改,有的人提出教育目的要顺应时代的变迁,应该把“共产主义接班人”改为“社会主义接班人”...... 我个人认为咱们的教育目的提得太笼统,太过重视政治方面的教育影响忽视做人的基本准则的教养要求,尽管把“德”放在第一位,可是何为有德却没有具体准确的表述。为此,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可每个人好象都不知道具体的实施准则。这是导致中国的教育问题重重的原因,因为谁也不能违背教育目的实施教育,此外,实施教育的过程相当简单和整齐划一,使得我们的教育最终成了政治工具,培养出来的人也最终丧失了自我。我们的教育成了一种奴性的教育,这种奴性的教育就是愚民教育,它最终只会导致社会问题日益增多...... 善于了解和借鉴别人的长处是聪明且理智的,日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正是日本民族和国家善于融合东西方文明之长的结果。 我们应该善于借助一切可能的条件,去了解和学习别人的长处,不要怨天尤人,不要盲目地对发达国家心怀偏见仇恨。我们只有平心静气地、理智地尊重客观现实,分析自己与别人的长短,扬长避短、扬利弃弊,才能赶上现代文明,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最终促进国家、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在国内时,我常常看到一些介绍美国教育的文章,最早我们批评美国教育,说他们是放羊式的教育,认为孩子们在学校学习很轻松甚至很随意;后来我们说他们是快乐教育,因为孩子们没有中国孩子那么重的书包要背,没有中国孩子那么多的作业要做,美国孩子在学校好象都是在玩,或者说是在玩乐中学,我们用批判的眼光看美国教育,认为他们没打下什么基础;我们曾经很引以为豪,因为咱们的孩子基础特好,考试比赛常常拿名次;现在,我们开始批判自己,几乎把自己的教育一概否定,说中国教育是应试教育,提出要把中国的教育改成素质教育...... 于是改革开放这些年来,我们热闹非凡的教育改革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在此,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这些年改革开放,人们拥有的自由比过去是大得太多了,各地百花齐放,积极探索,高喊一定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全国各地选点实施进行改革实验,我在网上看到一位在北京任教的朋友谈及他们学校被选定参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的国家行为,其基本理念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为模式,改传统的教师教为学生主动地学。他们去年就被派出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学费、书本费、住宿、路费,均是免费,都是国家财政专项拨款,由此看出政府这次教育改革的决心。可据朋友的说法是,实行新课改已经快一年了,不少老师除了累得精疲力尽闪腰岔气,对新课改的备课、上课、测试等仍很是茫然。为了这新课改,参与的老师们被要求不断开会、学习,外出参观,然后又再开会、学习,参观...... 如此周而复始,一副打大战役的架势,上至校长,下到参与的老师人人思想上都足够的重视,也不保守,可平时嗷嗷叫说学习太重压力太大的家长学生,在新课改中却成了最大的阻力。平时他们会说,教育要改革,不改不行了,看人家美国的中学生学习轻松得好似天堂的天使,咱的孩子整个儿被学习压成了地狱的魔鬼,可真正动起劲改起来,学生和家长却成了最大的问题。 为什么会如此?这位朋友说,大家都知道,我们不能埋怨学生眼界低,首先是多少年的传统教育模式已经在他们心中扎下了根;其次,他们高中学习的最后的结果是高考,他们知道这一关得过。这位朋友甚至说,如果你以为16、17岁的学生正是思想洒脱时,那你就是大错特错了,学习成绩越好,思想越禁锢。学生们公开告诉学校,高考考什么,你们就教我们什么就行了。 现在的大学教师们喜欢感叹现在的学生素质差,进入大学后,真正努力学习的人日益减少,逃课现象日益增多。我们问过自己为什么吗?是学生们真的不愿学习吗?我认为不是,我相信大多数学生是愿意学习的,可为什么会选择逃课?我觉得该指责的不是接受教育的学生,而是制定这种教育要求和模式的有关决策人。同时,承担教育的学校和教师也应该主动反思,如果我们实施的教育具有吸引力,能符合学生成长的年龄特征和期望,他们还会逃课吗?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高科技使信息传输变得十分方便和快捷,如果教师不重视教学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内容以及自身思想、观念、知识的更新,学生们是会很容易对你的课产生厌倦情绪的,想学习的会选择逃课,不想学习的也会,道理是不言自明的。 如何看待教育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在教育教学条件下的转换,如何实现施教与受教的和谐统一,如何使社会和个体的期望得以通过教育来实现,教育目标该如何设定,教育过程该如何进行,是一个急待深入探讨的课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