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赵国的相关历史

在为皇帝,所发生的战争,当朝为官的有谁...总之,越详细越好.

赵国简介编辑本段  赵国,战国时期七雄之一,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8年,领土大致为今山西北部和中部,河北西部和南部。定都邯郸(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 起源编辑本段   晋国四卿
  春秋时期赵氏于晋文侯时迁至晋国,六世而至赵衰。赵衰曾跟随公子重耳逃亡,后来重耳成为一代霸主晋文公,赵衰于是权重位高,其后代赵盾、赵武(元代纪君祥著戏曲《赵氏孤儿》中的主角)、赵简子、赵襄子都成为股肱之臣。
  晋国在晋出公时期公室卑弱,主要权力被智伯和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四卿把持。前456年,四卿驱逐晋出公而立晋哀公。
   智氏覆亡
  赵襄子其父赵简子,其母为一狄人婢女。前454年智伯率韩、魏二家围攻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南晋源镇),襄子成功地坚守城池,并最终联合韩、魏二家灭智伯。前453年,赵、魏、韩三家瓜分了智氏的领地。
  赵襄子死后,其弟赵桓子自立为君。桓子死后襄子之兄赵伯鲁之孙赵浣,是为献子。献子之子赵籍后来继位,即是赵烈侯,赵国的开国国君。
   三家分晋
  前437年,晋哀公去世,其子晋幽公继位,对赵、魏、韩已毫无权威。前403年(周威烈王23年,即晋烈公17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与晋侯并列。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认为战国时代由此开始:“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三晋赵国 | 魏国 | 韩国赵国面临的形势编辑本段  战国七雄的赵国无论从疆土,人口,实力上来看都不是最强大的。楚地方千里带甲百万地处南方战略地位可攻可守,齐雄占东方国家财富居战国之首民众且粮足,魏铁甲步兵称雄七国数次攻赵甚至占据邯郸3年之久,秦地势险要兵伍善战。只有燕,韩实力稍逊。而赵地处各国之要冲,可谓争地也!北有胡林匈奴东有强齐南有悍魏西有虎狼之国秦。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赵似乎只有招架之力,然而事实上赵国只有在赵武灵王改革前是如此疲弱。
  赵武灵王,一位天资卓越胆识过人抱负远大的君主,至今在邯郸地区纪念赵武灵王的建筑还很多。其在位时期进行了影响深远的“胡服骑射”,全国士兵改变传统的宽大战服改为紧小为特征的胡服,改变传统的步兵为主体的军队结构改为骑兵和弓弩兵为主体的军队构成。试想一下在现实的今天如果全国军队改变为一个被试为边族的服饰和军种,这阻力该有多大。但赵武灵王办到了,可以相信这次改革对赵国日后的纵横七国是很重要的。 筑长城编辑本段  修长城是认为抵御边族最好的防御措施,一方面,抵消边族骑兵快速机动的优势,另一方面,使步兵有可以依赖的阵线。赵国要想纵横七国必须解除后顾之忧——匈奴的侵扰,以便腾出兵力进行南方的争霸。
  但问题是修长城是公认的耗费人力财力的措施,秦修长城动用近百万的罪民,造成民愤极大。明整修长城亦耗费了极大代价。而赵国全国人口不过一百多万,却修建了令后人惊叹的工程,并且历史上没有发生任何暴乱.....而秦统一后的修建不过将旧燕、赵、秦三国的长城连起来。 抗击匈奴编辑本段  抵御匈奴一直是中原国家统一后必为之事,秦蒙恬率军30万两年平之动用民力颇重,汉前后率近百万之军平定匈奴且国力大伤。而赵李牧仅率步5万弓10万平匈奴且士兵多以边民为主。 抗击外敌编辑本段  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即爆发在秦赵之间,秦后期的东征主要障碍便是赵,两国征战互有胜负。赵便成为秦的主要目标。原因不说了,廉颇率军抗之,秦不得进。两军相持,赵国小粮缺,向齐借粮不成,向魏楚借兵不出,赵王只能选择决战。用赵括代廉颇,标志着赵从战略防守向战略进攻的转变。对于赵括的任免,历史一直是否定的,在此不做评述但我的观点是赵括非只会纸上谈兵的年轻将领。
  结果大家很清楚,赵主力被围且援军一直打不通包围线,最后40万赵兵被坑杀。我要说的是,赵前后因作战伤亡不过8万,而秦伤亡则过半约30万左右(秦总兵力在100万左右)。白起也正是看到赵兵顽强的战斗力和熟练的单兵战术,才动了杀念。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赵军在兵围的46天里,没有粮草装备的补给和援军的支援,军内皆食人尸,每天秦之轻兵(敢死队性质)不断的日夜进攻。心理和生理上以达极限,而坚持了46天实属不易。一个军队的战斗力在什么情况可以检验,就是在无外援且自己补给全无,对手强大的情况下显现的,而不是在其连连胜利中显现的。
  战后,燕国以为赵弱,率军近40万分兵击赵,结果被赵打败不说,反被夺取好几个城池。分析:燕军之败有三,一师出无名,燕赵之间关系一向良好,两国几乎没有交过战,故燕兵对燕王攻赵多有不解而多懈志。二燕军分兵多处,希望依仗兵力优势在最短时间内攻占赵地,反而被赵各个击破。三燕军将领指挥能力不如赵,且燕兵作战能力有限,甚至不如赵临时组织起来的下民的作战能力。赵胜亦有其三:一长平之败后全国悲愤万分,兵法云:哀兵必胜。二长平之败后赵为防秦长驱直入,进攻邯郸已经在最短时间内组织了另一支生力军且连日操练,战斗力颇强。三赵之将领指挥艺术颇为娴熟,对付秦可能吃力但对付燕绰绰有余,赵民尚武。临时组织起来的即具备战斗力,加上燕军分兵作战胜利在望。
  燕军在进攻赵地时,几乎每城都遭到了顽强的阻击,为赵主力分歼燕军制造了条件。最后在赵军势如破竹的进攻下燕军一败即溃。最后燕王不得不出质子、割地以换被俘的近20万燕军。从中我们亦看到赵军作战力的强悍。
   邯郸之战编辑本段  秦长平之战取得胜利后,接受了赵割地请和的要求。原因:一长平之战秦虽胜但士卒伤亡近半,国内积粮消耗的也差不多了,秦也无力进一步攻占邯郸灭亡赵。二士卒长时间在外作战,士气低靡,战线太长补给困难。加上新占之地民心易乱,随时都有可能叛乱(其后果乱)。三魏楚蠢蠢欲动,其侧翼相当不安全(其后秦正是因此)。故秦接受赵和之求。
  赵对于事后的割地却产生了分歧,细节不说了。最终赵王决定不履行和约,并积极备战。这一切最终导致秦赵邯郸之战的爆发。秦昭王大怒,尽兵攻赵。其中关于白起不出征的原因我认为有三:一长平之战秦赢的颇险,并领略到赵人顽强的战斗意志。而这有不同于秦兵的顽强。秦兵之顽强在于利诱即有战功即可封爵得地,赵兵之顽强则源于其内在的民族气质和尚武传统。二秦兵伤亡惨重,尤其是掌握熟练作战技术的秦精锐部队(轻兵、骑兵、车兵、弩兵),这时秦主力部队多为刚加入的下民作战能力有限。对于侧翼的安全更是危险,秦如进攻赵都随时有可能被魏楚联军围歼。三对于秦王对范相的言听计从颇为不满。但自信的秦王相信秦军是战无不胜的,即令军60万进攻赵邯郸。
  赵对于秦的进攻准备可以说到了极致,因为赵精锐部队的丧失,赵无力发动野战而转为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2
立国前(约前636年—前403年)
 
   次序谥号姓名在位时间年数备注1赵成子赵衰?─前622年被晋文公封为大夫2赵宣子赵盾前621年─前601年213赵庄子赵朔前600年—?赵朔并未受诛,《史记》记载有误4赵文子赵武前581年—前541年41杨宽考证其立年,《史记》记载有误5赵景子赵成前540年─前518年23又作赵景叔6赵简子赵鞅前517年—前476年42又名志父,亦称赵孟7赵襄子赵毋恤前475年—前425年518赵桓子赵嘉前424年19赵献子赵浣前423年—前409年15赵烈侯追谥其为赵献侯10赵烈侯赵籍前408年—前400年9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称赵侯
   立国后(前403年—前222年)
  
   次序谥号姓名在位时间年数备注1赵烈侯赵籍前408年—前400年9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称赵侯2赵武侯?前399年—前387年13又作赵武公,并未真正称侯,亦未更元3赵敬侯赵章前386年—前375年124赵成侯赵种前374年—前350年255赵肃侯赵语前349年—前326年246赵武灵王赵雍前325年—前298年28前323年称王,不久去王号,一生不再称王7赵惠文王赵何前298年—前266年33即位当年改元8赵孝成王赵丹前265年—前245年219赵悼襄王赵偃前244年—前236年910赵幽缪王赵迁前235年—前228年8前228年秦灭赵,兄公子嘉自立为代王11无赵嘉前227年—前222年6前222年,王贲攻代,掳代王嘉
  注:赵襄子在位时间从杨宽战国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