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医不建议吃水果?

如题所述

很多病人都不解地问:不是说吃水果好吗?不知说吃水果美容吗?这时候大夫常回答:水果多是生冷,且常见水果如番茄(微寒)、苹果(微寒)、山竹、西瓜、香瓜、雪梨、柿子、猕猴桃、香蕉、甜瓜、柚子、橘子、柿子、椰子、桑椹等也都属于寒性水果。 久食、大量吃损伤脾阳。病人又会说:加热了能吃吗?大夫仍然很有耐性地回答:加热了改变不了水果的凉性这个本质。除非你放一些生姜、黑胡椒之类的,与水果一起加热。病人:那这啥味啊?。。。。再说温热性的水果,吃了却容易上火,现代人心浮气躁,气机上跃为多,常见上热下寒型体质。吃寒凉的更伤脾肾之阳,吃温热类水果或辛辣之品又容易加重内热,出现口腔溃疡、甚至对于平素心火旺的人而言则会影响睡眠。芒果平甘,然水果自身湿毒重,自身体质湿重或湿热重,多食则可能加重,出现如湿疹。桃子温性,不宜多食,食后容易加重内热。樱桃性温,然多食则有可能影响睡眠…等等那能吃什么?关键在于节制:少吃,凡事太过都不好。此点倒是可以借鉴国外,把水果切碎或切片,吃几粒。把水果当饭吃自然不成。 为什么要建议某些病人少吃水果,戒掉水果?少吃水果、戒掉水果的出发点是希望如今“把水果当饭吃”的饮食习惯回归到以“五谷为养”的饮食基础。首先来看,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宣传吃水果对身体好的多为西方人,他们的祖宗是吃面粉和肉长大的,他们的膳食中以各种肉类、奶制品为主,而且喜饮酒、咖啡之类,蔬菜很少,所以卫生舆论呼吁多吃水果蔬菜来减少肥胖问题、使身体更健康。 而中国人的祖先是吃谷物和素食为主长大的。现代中国人父辈中,有谁听说是吃肉长大的?那时候有菜里有点肉星都是奢望。中国人的体型相对于西方人而言多为偏瘦小,既不适合大量吃肉,也不适合把水果当饭吃。尤其是现代女性,为了苗条、美丽,使劲地吃水果,结果把皮肤吃得发黄、无光泽,还长着雀斑。举一个日常的例子,中国女性生完小孩自古以来都要“坐月子”,现在也如此。但西方女性不存在“坐月子”这一说法,生完小孩就可以工作之类,但许多在国外生活的中国女性感触最深,不坐月子老得更快!不光是面容衰老,而且身体功能也变差。这一点,只有咱中国人最知道,月子里头没休息好落下病根的可真不少!那,忌饮食寒凉、衣着注意保暖、休息有度。。。等等都是符合中国人的生理和身体的,不能忽视。《黄帝内经》里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这四句话是饮食养生的关键。“五谷”指的是:稷(小米)、小麦(面)、稻(大米)、黍(粘黄米)和菽(豆类),都是“种子”。什么是种子?种子是植物特有的繁殖体,种子都有生发之力、繁殖之性,人类就是依靠这种具有生长之性的谷物才能存活、繁衍。粮食作物五谷才是人体必需的培养“后天之本”的基础,而五果、五畜、五菜都是调剂之品。而现在生活富裕了,物质丰富了。而人们总是在不能得到之后变得变本加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物质都算匮乏,吃不到肉、喝不到奶,也没几个水果零食可吃。那现在条件好了,大家都希望能把以前没吃到的加倍吃回来。于是,疾病从没得吃“饿出来”变成了“吃出来”的…中国人一直都在跟“吃”较劲儿。如果想追求生命更长一点、那在吃的问题上就要多“悠着点”。对于五谷,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以下对五谷的介绍,供大家参考:小米味甘、咸、微寒,入肾、脾、胃经,食小米有利于调理脾胃,养血养阴,有安眠作用,还可防止衰老。因为小米是热性的东西,所以小米粥最好是早晨服用。小麦(面)是秋种、冬长、春秀(抽穗)、夏收,得四时中和之气,营养价值就越高。面的这种热性在《黄帝内经》五性归属中为火,所以为五谷之贵。中医将火与心相对应,所以面被认为最补心气。夏天,我们经常出汗,汗为心液,过汗则心气伤,所以这时我们应该适当吃一些面食,以补心气。稻(大米)偏凉,清凉顺气,晚上吃比较好。传统中医不主张让老人吃新米、新面。因为新米和新面生发之性过强,容易引发原先藏在身体里的旧疾。老人的身体偏弱,吃陈米和陈面较好。尤其是陈面,多吃陈面煎汤的话,就能固摄住虚汗。黍(粘黄米)热性十足,但也难以消化。如果出去爬山、游玩,需要走长路时,多食一些黏米糕,不容易饿。菽(豆类)样子像肾,古人认为它可以补精髓,属收藏,可以多食用。豆类之中,以黑豆最为养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