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人山水画如何体现社会特征

如题所述

文人画

  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此说影响甚久。近代陈衡恪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姚茫父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评:“唐王右丞(维)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历代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文人士大夫阶层,一般统称为“士”阶层,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介于统治者和庶民之间的一个独特知识阶层,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以及他们自身的文化道德修养灌输到绘画领域,从而启发了文人绘画的发展和“文人画”的产生。北宋继承五代西蜀、南唐旧制,设立翰林图画院,宋初许多画院的画家也来自西蜀、南唐,至宋徽宗时日趋完备,画学正式纳入科举考试中,画官有职称。绘画评论也注重画家的身份。
  北宋山水画创作最为突出。李成、范宽表现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与关仝一起被认作“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其他特殊风格画家如善楼台的郭熙,善湖山小景的惠崇、赵令穰,继承青绿山水画的王希孟。花鸟画创作专著在积累上对一方面的发展。北方体系的荆、关画风得到充分发展,南方系的董、巨风格一时后继乏人。花鸟中有西蜀黄筌与南唐徐熙的画法,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说,其中黄家画风占有统治地位。北宋花鸟画家们注重师法自然(写生),也注意到它给人们唤起的感情色彩(传神)。宗教绘画不如唐代那样兴盛与辉煌,寺庙壁画被毁坏后,名家之笔也当然无存了。宫廷人物肖像画有所发展,江南开始活跃民间肖像画师。人物画与风俗画得到了高度发展,以达到“成教化,促人论”的目的。风俗画如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在今天的价值早已超出了绘画,描绘农村生活的杰作如祁序《江山放牧图》。
  官僚贵族与文人中也有业余参与创作的,他们形成的体系叫做“士人画”,后被称为“文人画”。北宋中、后期苏轼、文同、黄庭坚、李公麟、米芾大造文人画声势,强调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喜求简淡的水墨表现,而去丹青粉饰。 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尤其和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书法中的点、线和笔画间组合不但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基本元素,而且是重要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欣赏对象。运笔的疾徐轻重,点线的疏密粗细所形成的特有的节奏和韵律,要能体现出画家创作过程中特有的心态、气质和个性,并将这些与所表现的事物的形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心手相应,气力相合,迹虽断而气连,笔不周而意周。

  在色彩和水墨上,文人画更注重水墨的运用,讲究墨分五色。王维之所以受到苏轼、董其昌的极力推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后期创作中开水墨画的先河。文人画家所以重水墨而轻色彩,这同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有直接关系,即传统绘画一直不曾把真实地再现事物的表象作为创作目的,而是把揭示事物的内在神韵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基于这种宗旨,又形成了民族特有的美学思想,即摒弃华艳,唯取真淳,讲究绘事后素、返朴归真、大巧若拙等等,这些都成为文人画家在艺术上的自觉追求。

  文人画特色和体系的形成,又与文人士大夫将绘画视为精神调节手段有关,创作对这些画家来讲,起到的不过是一种精神舒络的作用,这样,不为物役,不被法拘,以最简单的工具(笔、墨、纸),最概括的语言(黑、白、灰3色),传达出最深切的感受,就成为创作中的必然的选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