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是被灭亡的吗

如题所述

是秦国灭亡了楚国。

秦王政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公元前226—223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军攻灭楚国(今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大部等地)的作战。

秦王政二十一年,秦将王贲率军进攻楚国北部,开道击魏,揭开了攻灭楚国的序幕。这年,秦王嬴政又派李信和蒙武率20万大军,乘楚国内讧之机,分兵两路进攻楚国。二十二年(前225年),李信率一军进攻平舆(今河南平舆西北),蒙武率一军攻打寝(今河南沈丘东南),均击败楚军,会师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楚王派将军项燕率军抵抗。项燕挥军尾随秦军,追击三天三夜,乘秦军轻敌无备,在城父发起突然袭击,大败秦军,占其两座营垒,杀死7名都尉。李信带残兵逃回。秦王嬴政认识到楚虽已衰弱,但毕竟地广人众,仍具有一定实力,非轻易可灭。他亲赴频阳(今陕西蒲城西)王翦家,敦请其统兵出征,并按其要求调军60万归其指挥。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和蒙武率领60万大军再攻楚国。攻占平舆后,楚国征调全国兵力,命项燕率领与秦军决战。王翦采取了坚壁自守,避免决战,养精蓄锐,伺机出击的作战方针。楚军多次挑战,终不肯出。王翦与士兵共同生活,并关心其饮食、起居,注意其劳逸结合,同时开展投石和跳远运动,以提高士兵的体力及战斗技能。楚军求战不得,日久斗志松懈,项燕只好率军东撤。王翦抓住战机,挑选精兵在前,实施追击,在蕲(今安徽宿州东南)南大败楚军,杀死项燕。秦军乘势攻取了楚国的许多城邑。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蒙武率领秦军继续向楚国纵深进攻,一举攻破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俘楚王负刍,楚亡。王翦继续进军江南,占领楚国全部土地。秦在楚地设立楚郡,不久,又分为九江郡、长河郡和会稽郡。

灭楚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疲敌制胜的典型战例。秦军改变了轻敌冒进的错误,采取“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兵法·军争》)的作战方针,是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7
历史是不好假设的,这个问题还真不好说。不过历史并不纯粹是必然,很多历史进程是由偶然因素触发的。
楚国在战国中期灭国众多,强盛时北涉黄河,东到江浙,西控巴蜀,南制闽粤,成为当时领土最大的国家。军事力量自不必说,文学造诣中楚文化是自成一家,与中原文化争辉可也。难怪有人曾断言“横则秦帝,纵则楚王”!(这里“帝”和“王”都是动词,“王”念第四声。两字都是为帝为王的意思)
本来历史上都说商鞅变法让秦国强大,但对于吴起让楚国强大却重视欠佳。很多人以为商鞅变法以后楚国就没机会了,不至于到那地步。但到了怀王和顷襄王时,确实就由胜而衰了。二王的确弱智,又胆小量窄:政治上被讹诈,还疏远忠臣;军事上又抛弃楚国“尚武”的传统,不断兵败地削。从此,楚国离灭亡就一步步接近了。
是不是说要是怀王和顷襄王当不上楚王,楚国就还有希望?或者他们的后继者若像楚庄王一样“一飞冲天”,楚国就不会灭亡?谁知道!毕竟即使是有偶然因素加入的历史,也是如铁铸一般,是不会被更改的。
怀王和顷襄王的登基也许是个偶然的错误,但单就这个偶然的错误下结论的话,它遗憾地导致了一个必然的灭亡。悲哀!

你提到的原诗是“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上面的朋友改得很全了。这句话翻译成白话大概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其虎视眈眈的威势气魄多么雄奇壮伟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