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心理学实例解析:心理防御机制如何让人不焦虑

如题所述

5、退行这个也是比较原始的心理防御机制,就是好好的一成年人忽然表现出幼童的行为来,有点类似“扮可怜”,既然自己是一个可怜的孩子,那就不需要面对那些责任和压力了,顺便还可以获得别人的关照,益处良多。当然这也是无意识行为。当事人自己也没意识到自己有这种退化表现。他就是心态上忽然陷入这种幼稚状态。比如一个年轻工程师头一次负责一个爆破拆迁。要是有失误旁边的大楼就会被牵连倒塌。工程师基本觉得自己的设计应该没问题。可是到实施爆破的前夜他越想越没把握,心理忽然就崩溃了,于是就躲起来了。家里人到处找他,结果发现他一个人蹲在浴池里抱着膝盖前后摇晃呢。这个就是模仿婴儿在摇篮的行为。潜意识里就是说“我是一无辜的小孩啊。你们不能让我背这么重的担子啊”。一个大学生考试前要抱着布袋熊睡觉,可能也会是退行反应。好几年不尿床了的孩子,在家里添了个弟弟或是妹妹之后忽然又开始尿床了,也是这个原理。您要是喜欢在论坛里转,您可能见过这种人,他没来由的对别人说些很无稽的恶意评论,或是直接开口骂娘。更极端的,直接贴一些肮脏恶心的图片。这些行为,在别人看,完全就是找抽,是很失人格的作为。但当事人乐此不疲。你越骂他无聊找抽他越来劲。这个其实跟成年尿床的心理类似。他目的就是要招人注意。理想的情况下他应该用建设性的方法招人注意,比如发表有见解的跟贴。但是这位童鞋可能一时想不出建设性的方法,或者他的心里发育过程出了点岔子,让他不能用正常心态处理世事,而是采取退行到儿童状态的方式来获取关注,在论坛上的表现就是这种幼稚行为。您可能也注意到,对这种行为,您回帖骂它劝他都不能让他停止的。因为他目的就是招引注意。您骂它劝他就是注意他,这就等于给他正反馈,给他证明他的幼稚行为确实能招引注意,于是他就更来劲了。所以您如果想让他歇着,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本别理他。他招不到希翼的关注,就失去动力,自然就会歇着了。6、合理化类似生活中的文过饰非吧。文过饰非有的是刻意的,那是矫情。有的是无意识的,那是心理防御机制。酸葡萄心理就是典型的合理化反应。基本特点就是因为发生的事让自己觉得没面子,于是就设法把这事说成是正当的,或者至少是无可避免的。比如做菜放多了盐把菜做砸了,他就说好像这罐盐比以前那罐要咸。比如发现大家为一个孤儿捐款就自己一人没捐。于是某一日聊天他忽然注意到,好多捐款都是被经纪人贪污的。真正需要捐款的那些人根本拿不到钱。比如偷税的人被发现了,他就义愤填膺的诉说政府拿着纳税人的钱不干好事。纳税给政府完全是割肉喂狼。比如酒后驾驶被抓住了,他就列举听说的种种故事说警察都是流氓只会欺负老实人。比如有同学从两千年前的古籍里发现中医博大精深,现代西医根本不能望其项背,虽说两千年前中华先民人均寿命不到40岁。7、投射这个也属于比较低级的心理防御方式。因为自己心中有不容于社会的欲念,觉得自己会被人蔑视。于是自我就来个移花接木,把这种欲念投射到别人身上。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算是这种类型的。说恶心一点就是把自己的鼻涕甩到别人身上。当然还是得记住他这不是有意识的做法。有意识的做法那是人品问题。作为心理防御机制的投射,完全是无意识的,他自己根本没发现自己有这个问题。他是真心觉得别人就是有这毛病。不知道您见过这种人不。他老跟人抱怨这个世界到处是小人。说到警察必然是装制服的土匪,说到医生必然是不拿红包不开药的流氓。其实这种人很可能就是让投射机制给“控”着了。问题是他自己都没意识到。所以您要跟他解释说其实警察里面也有好人的,他会特别愤慨觉得您一定是警察的亲戚。有人说心中有佛的人看天下无人不是佛。这话反过来说也一样的。心中有鬼的人大概看天下也无人不是鬼。这个就是投射作用。有个心理现象跟投射有些类似,就是好把自己的想法硬塞给别人。弗洛伊德没说过这个。这是某专家给补的一条,叫做求同现象。求同跟投射的区别在于,投射现象是因为内心的“坏”欲念怕见光,就把这“坏”欲念放到别人身上,自己仿佛就脱了干系。求同呢到不是因为心底的“坏”欲念。他就是不管啥想法都要别人跟他想的一样。你要不同意他能跟你死缠烂打非得说服你听他的。这做派看似自我特别膨胀特相信自己洞察天下真理,要从心理动力学角度来看,其实是因为自信不足。因为自信不足,他就特在乎别人同意他或不同意他。要是有人不同意他的观点他就心中惶恐焦虑,觉得自己是整个人都被否定了似的。所以他断然容不得别人跟他意见不一致,就老要跟人死磕,非得把自己的观点推销给别人。8、反向生成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吧。为了掩饰内心跟社会抵触的欲念,表现出来的就是另一个极端。比如比如暗恋一女同学的小男生,可能偏偏对这女生特别傲气特别挑衅。比如您公司有个人对您问候特热情礼貌特周到,那说不定他心里对您特不待见的。可是他的超我知道您是好人啊,对您不待见是不对的。于是他的自我就暗中介入,指使着他特别的对您友好。其实这其中的防御机制就是为了用这种过度的友好来遮掩他的敌意。敌意遮掩了他就用不着焦虑了。又比如某人心底自卑,但是在家中他却总是喜欢跟家里人唱反调,显得他特别有独特见解。这看似跟他的自卑怯懦对不上号,但那其实也是因为反向生成机制。他因为自卑,对自己的地位和价值没有信心。在社会上他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怕被人否定嘲笑。但是在家里因为知道家人能纵容自己,不会驳斥自己,于是他的自尊心就过度反弹,家里人说什么他都要另说一套。形式上是在表现自己有独立见解。但是显然这种不问情由一味逆反的做法是不利于适应生活的。实际上是心理防御机制在起作用,也就是反向生成机制在起作用。再比如,一个后妈对“前任”的孩子本来没亲情,但是她的超我知道要是对这孩子不好会遭人唾骂。于是就对孩子格外的关照保护,都到了无原则溺爱的程度。又比如内心深处有同性恋欲望但是又很怕被人知道的男同志,可能就格外的风流好色,到处跟女孩勾搭。但他自己并没意识到这做派其实是因为同性恋欲望带来的焦虑。所以他这风流就老改不了。有些电影小说里有这样的人物,跟圣人似的狂热鼓吹禁欲扫黄,涉黄人士见到他就跟老鼠见了猫似的。结果有一天他意外死在家中,警察到场一看他手里捧着一本花花公子头上套着塑料袋子。法医扫一眼就说他是玩性游戏玩过火了窒息而亡。那他当初这么不遗余力的扫黄是不是装13?其实未必。他也可能就是因为反向生成机制,被自己潜意识的欲念推着要用这种正义凛然的举动来平抚内心的焦虑。这种反向生成机制,不光是个人身上有。一个群体甚至一个国家也会有。比如越是没有ren权的国家,zf就越是大力宣传说咱这人权特别有保障,这种就不需要做更多解释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