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把王位传给朱标的儿子?

如题所述

朱元璋为什么要把王位传给朱标的儿子?

原因1,皇帝的个人青睐不无关系

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首先立了自己的长子朱标为太子,这是很正确的举动,因为防止了儿子们争权夺位。

事实也证明朱标是块当皇帝的料,学业武艺俱佳不说,训练处理政事时也令朱元璋非常满意。可朱标却在一次出宫巡查中积劳成疾,没几个月就死掉了,这令朱元璋的多年心血付之东流。

后来经过思考,朱元璋将太子之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即自己年幼的长孙朱允_,允_虽然先天资质不足,但经过后天努力进步也是相当大的。但从朱元璋传位给太孙的一刻起,就引起了手握重兵、镇守边关的儿子们特别是朱棣的不满,因为朱棣确实在功劳和能力方面都更适合做国君。

朱元璋的这种疏忽最终导致了朱棣造反夺位。

原因2,皇位继承规律

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死,嫡孙继承。嫡孙继承顺序高于幼子和庶子。

长房无人,考虑幼子;嫡系无人,考虑庶子。若无直系继承人,则上推一服,选关系亲近、有德者继承。若还无人,则继续上推,直至找到合适继承人。宋朝和明朝都有几个皇帝是上推了N代继承的。女子无继承权,外戚无继承权。养子有继承权。

朱元璋好象只有一个老婆,所以不存在嫡庶问题,但子嗣众多,长幼问题很突出。所以,若按宗法,即便是不传给孙子,作为幼子的朱棣继承顺序也是很靠后的??

朱元璋虽然意识到,朱棣英武果敢,雄才大略可堪重任,但他并没有将皇位传给朱棣,反而传给他的次长孙朱允_,其中的原因,据后人分析主要有三种考虑:

首先,封建王朝实行的是"嫡长制",皇帝老子死了,一般规律是由长子、长孙继承皇位,这是历朝历代的传统,朱元璋也没办法改变。朱元璋为他百年之后,谁能继承皇位问题,曾多次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众口一词:推举朱允_。因为朱允_是太子朱标的次子,朱标死,其长子又早夭,皇位自然应传给朱允_。尽管大臣们知道朱允_生性柔弱,缺乏魄力,如宋徽宗一样吟诗作画还行,当皇帝,治理国家,不太合适。

但传统的力量如此之大,众大臣又执意如此,朱元璋有口难言,只好同意。

其次,怕引起兄弟之间内战。朱棣身为皇四子,太子朱标虽死,但上边还有兄长朱_、朱_二人,虽然他们的文韬武略,不如朱棣,但朱元璋真要是将皇位传给朱棣,他担心朱_、朱_不服,怕他们联合其他几个弟弟,一起反对朱棣当皇帝,引发内战。

再次,晚年没有及时纠正。朱元璋年老体衰时,朱棣的长兄朱_、朱_相继病死,届时朱元璋改弦易辙还来得及,将皇位传给朱棣也名正言顺了,可是朱元璋没有这样做。一是他过早的当众宣布了皇位继承人的诏书,怕引起朱允_及其众大臣的不服,二则朱元璋老迈昏聩,已无精力操办这件大事。这样朱元璋死后,就由皇太孙朱允_继承皇位了。

朱允_继位仅仅半年,就引发了朱棣与他的皇位之争。朱元璋生前的担心,终于变成血淋淋的皇位争夺之战。这场内战,史学家称为"靖难"之战。

朱标传说为马皇后亲生。朱元璋一登上皇位,就给马皇后吃了颗“定心丸”,册立13岁的朱标为皇太子,即未来的国家领导人,也算是对得起这位相濡以沫的奇女子。朱元璋聘请浙江名士宋濂等人为太子的老师,希望将朱标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

精心培养25年之后,朱标已经38岁,继承父亲大位的能力是有了,可是朱标的身体熬不住。1392年1月,朱标从陕西视察回来后,身上长了个大肉瘤,折磨得寝食难安,异常痛苦。朱标的长子朱雄英10年前已经死了,伺候父亲全靠次子朱允_。

朱允_年仅14岁,日夜守在父亲身边,至少也算是1392年度“感动中国”的孝子人物。他是个偏脑袋,朱元璋给他起了个“半边月”的绰号。朱允_从小生活在深宫之中,在知识分子中间长大,知识渊博,而且以德服人。但他性格仁柔,心太软,脸不厚,心不黑。

朱标病了4个月不幸英年早逝

但朱标还是不幸早逝。对于勤恳的老皇帝来说,这是极为罕见的大事件,不是普通的丧子之痛——接班人没有了,整个帝国的命运怎么办?那么多大将手握重兵,怎么节制?这件事折磨着老皇帝,居然28天没有上朝。

朱允_将3个年幼的弟弟照顾得十分周到,这一切朱元璋都看在眼里。

朱元璋不得不重新选择继承人。周王、晋王、燕王等都有野心。秦王荒唐成性,是一摊扶不上墙的烂泥,还差点儿被废了王号。晋王外表残暴,违法乱纪,然而本质上是个胆小鬼。鲁王是个天大的**,为长命百岁,乱吃丹药,把眼睛吃瞎了。其他的王子有的杀人犯罪,有的沉溺酒色,稍微几个成器的,却是舞文弄墨、没有任何政治经验的艺术家。

现在,只剩下四子、燕王朱棣和朱标次子朱允_PK了

朱元璋对朱允_抱着一种复杂的感情,对他仁柔的性格又喜又忧:他柔弱的肩膀,能担负得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吗?这么仁柔,跟个兔子似的,多么大的缺陷啊。做皇帝,必须有狮子、老虎的硬汉性格,否则必定会被政坛上的狮子、老虎吃掉。

朱元璋就立储问题,曾经悄悄征询过大臣的意见。他问翰林学士刘三吾:“太子死了,皇长孙(朱允_)年幼不懂事。治理国家必须选对人,我想让燕王接班怎么样?”

刘三吾是知识分子,你问他谁当储君,他当然只推荐自己的同类。他头摇得像拨浪鼓:“立燕王绝对不行!如果立燕王,那么秦王、晋王怎么办?皇长孙朱允_四海归心,大家都拥护他,您可以安心睡大觉。”

文官们拥护朱允_,因为他是文人,是大孝子又是大好人,上台后能实行文明德化之治,而不是军事化的高压独裁。朱元璋的统治太过猛烈,官员暗地叫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长久下去没人吃得消,国家客观上需要一位阴柔、仁爱的皇帝,让人民歇歇脚、喘口气。

朱允_非常有孝道。而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孝”就是夺取皇位继承权的秘密武器。所以,朱允_一定要将“孝”进行到底。

朱元璋欣赏四子朱棣的“武”

对于第四子朱棣,朱元璋确实非常欣赏,尤其欣赏他的“武”,这是朱允_不具备的特殊优势。

朱棣是闻着战争的硝烟味长大的,1360年4月17日出生于南京,正是陈友谅大举进攻南京的那一年。他11岁封燕王,17岁迎娶徐达的长女,20岁就藩北平。朱棣的才能不在朱元璋之下,弯弓射大雕不在话下,尤其喜欢打仗,智谋过人,知道怎么打胜仗。作为罕见的勇士和智慧人物,朱棣可谓一代“战神”。现在他33岁,正当青春年少。

论才能和胸襟,朱棣都胜过朱允_。一次,大家在宫里看赛马。朱元璋出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_没有打仗经验,所见不过平凡琐事,憋足劲想出“雨打羊毛一片毡”,软绵绵的,没什么味道。而朱棣见过世面,巧对“日照龙鳞万点金”,气魄宏大,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

燕王朱棣就藩北平,以他为众藩王之首,与宁王、晋王、肃王、秦王等沿长城一线封国,为天子守边,抵御北方蒙古人的侵犯,号称塞王。朱元璋允许他们拥有3000人的护卫,最多的可以达到1.9万人。燕王、晋王、秦王势力最强,多次奉诏攻打蒙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11

1,因为对朱标的喜欢,使得他选择了朱标的儿子。

朱标作为长子,深得朱元璋的喜欢,加上朱元璋带兵打仗的时候,一直都是朱标陪伴左右(那会朱棣还没出生),朱标和很多开国元勋关系也比较好,这就是大家对于朱标做太子这件事没有任何疑问,其他的皇子也没有疑问的原因。

但是朱标却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面,因为喜欢和思念自己的儿子,就将这份喜欢放在了自己的孙子身上,而这会其他皇子早已远离都城,朱元璋身边也就只有这个小孙子而已。

2,朱元璋深知道自己治国的方式不长久。

读过明史的人都知道朱元璋是劳模,能自己做的绝不会让别人做(废丞相制度),能杀的人绝对不会赦免(只有马皇后求情的两个人没被杀,其余想杀的都杀了),但是他知道这种铁腕手段只能用在打江山,不能用于守护江山。

他为了保证朱家可以永做天子,手腕强势了一些可以理解,但是未来必须要使用儒家的方式,所以朱元璋特别喜欢自己的儿子朱标,因为在很多地方,朱标和朱元璋政见不合,朱标喜欢怀柔。

朱元璋在不承认朱标治国方式的同时,也表示对朱标的认可,所以他选择了朱标的儿子,一个更加温柔的人(建文两字足以说明),包括朱元璋留下的几个治国之臣也都是文臣。

3,其他的皇子太像自己。

单说皇四子朱棣,在朱标死后,朱元璋有想过这个儿子,但是这个儿子太像自己了(所有的儿子都像),因为他们都是在战斗中出生的,杀伐果断(朱棣做皇帝之后确实如此),在朱元璋想要用儒家的方式治国的时候,他不得不放弃那些像自己的儿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