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四岁谦虚让梨,为何他长大后却品行败坏,完全颠覆了后人的三观?

为何他长大后却品行败坏,完全颠覆了后人的三观?

孔融在一个方面做得好,但不意味着在所有方面都做得好,他之所以被别人说品行败坏,主要是因为他不孝。

我们对于孔融最大的印象也只是来源于孔融让梨,对于他长大做了什么事,估计大多数人都不知道。

孔融长大了,虽然还是和小时候一样聪明机灵,但是也许被别人夸奖的太多,他显得有些自以为是。

比如孔融看到一个年轻人披麻带孝的在哭自己的双亲,他认为人家哭的不是太悲伤,就认为这个年轻人假孝顺。

断定这个年轻人的双亲是被这个年轻人害死的,所以下令让人处死这个年轻人。

从这个事情我们可以看出来,孔融太过于自以为是,他认为的都是对的,从来不会探明真相。

而且他还说过“父子无亲,情欲发耳;子母无情,物出瓶离”。意思是父子没有亲情,孩子只是父亲为了解决情欲的结果。

而母子也没有亲情,孩子的出现只是从母亲这个瓶子倒出来一样。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融完全不注重亲情,这样的人说出这样的话,怎么可能孝顺。

另外孔融虽然有才能,但是却只是在文学上有才能,而在管理和军事上没有任何能力。

在孔融出任北海相的时候,不仅搞得民不聊生,在黄巾军攻打进来的时候,自己弃百姓和家人逃跑到曹操那里,投奔了曹操。

在孔融逃到曹操那里,孔融还没有收敛自己的脾气。他没有为曹操带来什么功绩,还对曹操的事情指手画脚。

曹操刚开始的时候,看在孔融名气大,于是忍着他,后来忍不了了,于是找了一个谋反的借口,将孔融处置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15
孔融在朝堂上虽然有口不择言之处,但是私德方面并没有什么值得指摘的地方。
不知道这个品行败坏从何而来,颠覆三观又如何得出……
第2个回答  2019-10-15
孔融四岁干的事情和他长大干的事情,我觉得没有必然联系,环境创造人的性格,恐龙小的时候确实瘦了很多好的教育,所以才出现虚谦虚让你的事儿,但是他长大之后面对社会的变迁,他的心里有了新的变化,这就是所谓的巅峰后人的三观。
其实我觉得这没有什么很正常,在我们现实社会中也有这样的事情,小的时候孩子是才华横溢,结果长大了以后默默无闻,这都是很常见的一件事情,小的时候家里面花了很多时间和经历,会因为家庭的变迁使得它没有了足够的资本去进行这样的继续发展。
第3个回答  2019-10-15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郡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建安元年(196年),征还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孔融能诗善文。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孔北海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10-15
这说明人之初,性本善,他长大后变坏,充分说明后期成长环境和教育的重要性,他后来会变坏,肯定是在成长过程中环境不好,接触的人也是品行差的人,受他们影响,他长大了自然也好不到那里去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