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代助人为乐这种观念?

如题所述

助人为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闪光点,也是做人的基本道德。

助人为乐,是主动给他人帮忙,而且做了好事之后,自己的心情也会变得非常快乐,很舒心感觉。由此可见,助人为乐不只是一种外在的道德行为,也是内在的道德修养。

助人为乐就是行善心、做善事。古代有许多这方面的格言词语流传下来,比如: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修百善自能过百福,竭千虑自必致千祥。故谚有云:“为善最乐。” 每有患急,先人后己。

助人为乐是要把它贯彻在自己的生活中,作为为人处世的一种准则。

现在的雷锋精神,也是倡导这种助人为乐、心怀善意的观念。

我们都有过助人与被人助的体验吧,当你生病时,同学们看望你,帮助你,你感觉到温暖与欣慰。遇到不顺心的事,别人一句宽慰的话,都会令人升起感谢之情。

在别人有困难之时,要学会换思考,设想一下他这时的痛苦和烦恼,培养自己的同情心,培养自己的善意。也可以说,助人就是表达关爱的一种方式。

古代读书人,还有种内在道德修养的方法,叫做“功过格。”

一张纸上有一百个框框或者三十个框框,每天晚上读书完毕,必须自我反省,检查自己的心念行为,哪些是善的,哪此是恶的?善的就点个红点,恶的就点个黑点。一个月下来,看看自己心念行为上,是善念善行多,还是恶念恶行多,然后有则改之,无则加冕,这是中国古代的人格教育。

现代社会提倡的“日行一善”,一个人一天起码要做一件好事,就是要打造一个和谐幸福的社会氛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29

如果这个观念还是像原来那样单纯质朴的,没有和现在道德绑架联系到一起的话,那这个观点还是很乐意被世人所接受的,毕竟帮助别人的时候真的会有一种内心发出来的纯真自然的快乐,可是一旦牵扯到道德绑架那这个事儿就说不清了。

先说道德绑架这个方面,别的不说就拿公交车上让座这个事情说吧。如果这件事放在前几年的话,年轻人们在公交车上遇到老人或者是小孩什么的让个座儿是正常的现象,但是现在提起公交让座很多人想到的都是也不太好的一些事情,比如说老人因为年轻人没有让座而谩骂甚至上手把年轻姑娘暴打,最后闹上了新闻头条闹起了派出所,这都给大家造成了很恶劣的社会影响。

就比如说我现在在公交车上,如果手里没拿什么重的东西的话,遇到上来的老人小孩我都会很乐意让座;但如果我手里拿了大行李箱一类的繁重东西的时候,我不让座心里面难免会暗自嘀咕说,我会不会遇上那种新闻描述的不讲道理的老人,会不会有老人们在背后对我说三道四,甚至最后也发生新闻里描述的那种事情。所以一旦什么事遇上道德绑架真的就完了。

所以也只能呼吁大家,在助人为乐这个事情上能尽量帮助别人还是要帮助别人,因为那种赠人玫瑰心里面产生来的快乐,真的是做别的事情都没有办法感受到的。而考虑道德绑架种因素的话,只要自己行的端做得正也有周围人围观的情况下,我们不怕道德败坏的老人们指指点点。

第2个回答  2017-10-28

我还特意翻了一下助人为乐的解释,说是乐于帮助别人,可是我更喜欢另一种解释,帮助别人,快乐了自己。

其实帮助别人,对自己怎么都是一种麻烦和连累,可是如果你能从中得到快乐,那也是很好的事情。这种快乐是发自内心的,来源于自己认识到自己的强大、善良,换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陶醉于自己的善良、强大、温柔。

这种快乐是精神上的满足,很难通过占有物质获得。这种快乐是自己主动为之才能获取的,不能受道德绑架,或者作秀演戏故意为之。

前提必须是自己有能力去帮助别人,并且能够承担帮助别人的后果。比如你有一杯水,给别人一滴、一口、半杯,全凭你乐意,并不会真正的损害到你什么。

可是如果是你只有一滴水,那么你怎么能送给别人一滴呢?当然除非你是一个很无私的人,我们承认这种无私的人存在,可是生活中还是普通人为多,这时候,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帮助别人,当然也可以选择不帮,并且不受任何道德谴责,因为帮助别人是一种选择,不是一种强制。

我们举个例子。坐公交车遇见没有座位的老人,我们可以去让座,这叫助人为乐,座位一个身体健康的年轻人,主动让座,站一会儿并不会损害我们什么切身利益,可是如果是在公交车上遇见了小偷,我们可以选择悄悄报警,当然也可以选择委婉的提醒受害者,甚至可以无视,下车后再联系警察,为受害者作证。

因为我们不知道面对的是不是一个穷凶极恶的小偷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10-28

助人为乐,毋庸置疑是一种把帮助别人当成一种乐事的一种观念,也是我们一直提倡的,尊老爱幼,共同构建社会体系的一种观念,这种理论上肯定是好的,并且我们还有做好事不留名的雷锋同志为榜样。

但是,细细想起来,尽管大方向是对的,但是太抽象了点,因为首先人都是自私的,很少有人真的完全可以抛弃私欲去追求真善美的,而且也不是每个人都是雷锋同志,也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高的思想觉悟,所以尽管助人为乐精神是存在的,但是这更多的不是一个可以立刻实现的目标,更多的是一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人格的一种方向。

然后,其实我是越长大越不相信这种话的,因为在小时候我还是会帮助一下人的,然后不管大事小事都是有赞美的,至少是被夸一句懂事的孩子的,可长大之后就没有了那么多夸赞了,有时候你帮助陌生人还会有一个谢谢,反而是越熟的人越没有任何回馈,好像是被帮助是一件特别理所当然的事,有时候我反而不想帮他,而又碍于所谓的面子,所谓的情谊,不得不帮他,我是绝对没有丝毫快乐的情绪的,甚至还有些委屈,因为我已经从主动助人变成了被动的帮忙。

但是,尽管如此,我觉得这种大方向是没有错的,就像一首歌里唱的“如果人人都献出一份爱,这世界将会拥有更美好的明天”,所以我希望未来会越来越好。

第4个回答  2017-10-28

助人为乐一直是我们的一大美德,但是其实会确切地去认识到并且去做到的人并不会有很多,毕竟每个人都有私心,都会自私。

一直都在说,助人为乐,也从小开始这么教育。要我来说,助人为乐一直是传统美德没有错,但是我们并不能因为这个而去道德绑架,我们经常都会发现很多网上的人会觉得哪里地震了哪个明星捐钱少了甚至不捐钱,然后在网络上随意谩骂,就觉得人家有钱就应该多给一些钱,自己没钱就可以置身事外去要求别人捐钱。我并不认为这是正确的,之所以称为道德绑架就是因为这并不是一家好事。助人为乐的前提是力所能及,但是并不是力所能及就一定要助人为乐,我们应该去夸奖赞赏愿意助人为乐的人,而不是去谴责不帮助人的人。

我们在生活中其实又恨低成本的助人为乐。上车给老幼病残让座,顺路而已,扶一下老年人,这些都是非常简单的,几乎是毫无费用,不需要任何支出的。这种事我们碰到的话,完全可以选择帮助,完全可以实行。不是所有人家境都很富裕,所以并不是所有人在碰到问题的时候都需要捐出一点钱。我总觉得即便是在微信上帮忙转发一下也是一种帮助,也是助人为乐的一种方式。

所以我觉得,助人为乐,在于心,在于行。如果愿意去助人为乐,我们有无数种方式,但是我们并不应该去苛责别人,愿不愿意都是个人意愿,更何况,很多人做的善事你都并不清楚,这样子去网上谩骂岂不是本末倒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