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的悲哀是什么?

如题所述

在哈尔滨,有一位老人照顾瘫痪在床的老伴已5年了,3个月前的一天,凌晨两点多,平时连翻身都没办法做到的老伴从床上掉到了地上。老人想求助,点开手机通讯录,里面有包括独生女在内有100多人,却不知道该打给谁。(光明网9月24日)
虽然见过太多“空巢老人”的报道,然而看到“你爸躺在地上而你在通讯录里”,我依然“看哭了”。面对老伴躺在地上,哈尔滨这位老人不是不想打电话给孩子,而是孩子远在他乡,打电话也没有用。这一刻的无助是那么真实而又直接。
很多年轻人为了理想在大城市拼搏,让留在老家的父母成了“空巢老人”,人们明明知道“空巢老人”的艰辛,但还是对年轻人追梦予以理解。“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现代人之所以远在他乡,想必都是“游必有方”。在其内心深处,应该也不想让父母孤苦伶仃;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应该也会想家、想父母。父母在家乡成了“空巢老人”,他们在异乡也是“空巢青年”。

想想哈尔滨这位老人遭遇的情况,铁汉也会柔情。正是在这样的语境里,道德问题才会转化为法律问题,最终有了“常回家看看”入法。对于子女来说,永远不要忘了“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给自己留下无尽的遗憾与后悔。就目前来说,抚慰“空巢老人”之痛,依然需要子女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但也不能否认,社会应当提供更多的支持。现在,很多城市都在追求城市的年轻指数,有的甚至提出打造“大学生城”,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就业创业。然而,新旧相随,年轻人固然不存在养老问题,可他们也有家庭,上升到一个家庭,也就存在养老问题。于城市而言,能不能在功能建设上,更多突出养老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9-29

65岁的朱阿姨一个人照顾瘫痪在床的老伴已5年了,担心突然病倒、担心各种突发情况,她会设想各种突然状况,脑子里预演过能想到的突发情景,但唯独没想过瘫痪的老伴会掉到地上。
三个月前的一天,凌晨两点多,“咣当”一声闷响,平时连翻身都没办法做到的老伴好像“睡毛了”,从床上掉到了地上。

朱阿姨要照顾生病卧床5年的老伴。
“我搂着他的腰,想把他抱到床上,可坐着抱我站不起身,站着弯腰抱我抬不起胳膊。”朱阿姨折腾了20多分钟,根本整不动。怕老伴着凉,她把一床毛毯从腰间铺在老伴身下,打开手机通讯录,里面包括独生女在内100多人,她却不知道该打给谁。
女儿远在成都,亲朋这个时间都在熟睡,刚强了一辈子的朱阿姨,在那一刻抱着老伴哭了……最后跑到楼下央求两位保安,一再保证即使出了问题也和人家没关系,两名保安才上楼帮忙把老伴搬到了床上。
一周后,朱阿姨将自家一间住屋对外出租,出租条件第一条就是“本分、老实、男孩”。
为了少得病,各种健身器材都玩转了。今年春节女儿回来过年,和妈妈一起要给老爸洗个澡,干干净净过年。娘俩找个大床单,一人拽一头儿,把老爷子抬进卫生间,浴房里铺上瑜伽垫,给一年多只是擦擦身的老爸洗了个痛快澡。
等收拾完,朱阿姨看见平时大咧咧的女儿蹲在卫生间角落里,头埋得很深,哭得肩膀一直抖动,“妈,你一个人在家照顾爸太不容易了。你和我爸去成都吧,这样晚上我还能下班回来替替你。”
朱阿姨回了一句,“我上辈子肯定是‘该’你们家的,再说吧!”把女儿拉起来,心里却又告诉一次自己,“可不能病啊,老伴已经瘫痪了,自己再病倒,那简直要了姑娘的命啊! ”
朱阿姨一直不去成都,一方面不想给孩子添麻烦,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异地医保无法结算。前几个月,在小广场走大圈,一位“圈友”告诉她,去年国家就表示要推进全国医保联网。
现在这是“朱阿姨们”最感兴趣的一件“国家大事”,互相见面总打听“总理说的那事咋样了?”
几千块钱买条狗,就为了有个“应声”的
张阿姨每天也不让自己闲下来,独生女大学毕业就留在了广州,老伴去世后,她更怕家里的静。
收音机、电视都是从睁眼开到闭眼,还特意花了几千块钱买了条善解人意的小狗,就为了自己说话时,有个“应声”的。

这条小狗,就是张阿姨每天的伴儿。
对外张阿姨总说姑娘能花钱,但细听能感觉到是“显摆”。“你瞧瞧,这一柜的衣服都是她给我买的。”张姨特意打开衣柜让记者看,顺手拿起一只包得很仔细的手提包,这是今年母亲节女儿花2000多给她买的,“这和我那30多块钱的有什么区别”,但女儿说了就是老妈看不出区别,背出去别人都识货。
女儿离家13年,在张阿姨的手机通讯录里始终叫“啊”,因为能一直排在第一位。
张阿姨曾经去过广州女儿的外企,气派的高楼,可里面是密密麻麻的小格子,只能看见年轻人一个个小脑袋。看到为了攒钱买房的宝贝女儿周日一大早头发都来不及扎,嘴里塞块干面包就顶着大太阳做兼职时,当妈的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

第2个回答  2017-09-29

这两天,有新闻称,在一些城市出现了“托老所难进社区”的情形。从表面看,这可能源于一种“邻避效应”;深究其里,依然能够发现一种城市功能定位的模糊与错位。现在,很多新建小区都把兴建幼儿园放在重要位置,在规划和资金上给予保证。兴建幼儿园体现的是“第一公里”,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体现的是“最后一公里”,如果得到同样重视,又何至于“托老所难进社区”?在社区建设上,现有的社区突破“陌生人社会”困境,又作出了多少卓有成效的努力?这也提醒我们的城市,很有必要把建设颐养城市放在重要位置。

“空巢老人”是一个老话题,不应该成为一个老难题。面对“你爸躺在地上而你在通讯录里”,每个人都要读懂其中的无奈与无助。改变这种状况,不仅需要子女努力,也需要社会发力。于当下而言,城市在提出年轻化目标时,也不妨推动颐养城市建设,通过软硬件的完善,真正让老人老有所养,让年轻人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