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岁差?

如题所述

岁乃年也,岁差既年差,是回归年与恒星年的时间差就是岁差。回归年采用天然计zhi时器(真太阳时),恒星年采用人造计时器(钟表时),天然计时器(真太阳时)与人造计时器(钟表时)累计一年的时间差就是岁差。

西方定义岁差,分点进动(西移)根本就不正确!

回归年是历法年,显著特点是回归年的时间都是天文学家根据太阳系运行规律提前计算出来的,而且回归年的时间采用的是地球表面真太阳时体系。如;公元2021年,冬至时间是12月21日 23时59分24秒。该年度的时间长度是 365日5时57分03秒 ,是回归年时间较长年份。

而恒星年采用的是钟表时体系。真太阳时体系与钟表时体系累计一年的时间差称为岁差。

地轴进动解岁差与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所描述的岁差现象不符!地轴进动解岁差只需地轴进动而不让地球其它部位运动这合理吗?

公元前二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历法在编制一本包含1022颗恒星的星表时,把他测出的星位与150多年前阿里斯提留斯和提莫恰里斯测定的星位进行比较,发现恒星的黄经有向东较显著的改变,而黄纬却没有什么改变。

地轴进动解岁差不符合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对岁差的描述。牵一发而动全身(见图二),按地轴进动解岁差理论,一个整体地球地轴进动啦,那么其它部位还原地不动这可能吗(见图一)?

西方定义岁差,分点进动(西移)根本就不正确!事实观测春分点仍然在黄道0°。

极星更迭轨迹;证明地轴进动不存在。

极星更迭

公元2780年前,北极星不是现在小熊星座α星,而是天龙座α星,中国古代称其为右枢。公元前400年古希腊时代,北极星是小熊星座η星。到公元1000年,也就是北宋初年的时期,地轴指向北极的位置离现在北极小熊座α星的角距还有6°。现在地球自转轴的指向离小熊座α星角距只有1°北极星始终在紫薇垣小范围内更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7

岁差,在天文学中是指一个天体的自转轴指向因为重力作用导致在空间中缓慢而且连续的变化。晋代天文学家虞喜发现了岁差,并推算出冬至点每50年后退一度,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岁差的发现并推算出精确数值,对我国历法的制订具有重要意义。后世历法都引进这一成果,使我国历法中的岁差值日趋精确。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6-04

岁乃年也,岁差既年差,是回归年与恒星年的时间差就是岁差。回归年采用天然计zhi时器(真太阳时),恒星年采用人造计时器(钟表时),天然计时器(真太阳时)与人造计时器(钟表时)累计一年的时间差就是岁差。

西方定义岁差为“分点进动”很荒谬!

第3个回答  2020-12-14

第4个回答  2020-03-09
再论岁差是地球近日点进动形成的
公元前二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在编制一本包含1,022颗恒星的星表时,把他测出的星位与150多年前阿里斯提留斯和提莫恰里斯测定的星位进行比较,发现恒星的黄经有较显著的改变,而黄纬的变化则不明显。在这150年间,所有恒星的黄经都增加约1.°5。喜帕恰斯认为,这是春分点沿黄道后退所造成的,并推算出春分点每100年西移1°。这是岁差现象的最早发现。公元四世纪,中国晋代天文学家虞喜,根据对冬至日恒星的中天观测,独立地发现岁差,并定出冬至点每50年后退1°。《宋史?律历志》记载:“虞喜云:‘尧时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余年,乃东壁中,则知每岁渐差之所至。’”岁差这个名词即由此而来。牛顿第一个指出产生岁差的原因是太阳和月球对地球赤道隆起部分的吸引。在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下,地球自转轴绕着黄道面的垂直轴(黄道轴)旋转,在空间描绘出一个圆锥面,绕行一周约需26,000年。在天球上天极绕黄极描绘出一个半径约为23.°5(黄赤交角)的小圆,即春分点沿黄道每26,000年旋转一周。这种由太阳和月球引起的地轴的长期运动称为日月岁差。德国天文学家贝塞耳在1818年首次得出日月岁差为5,034.″05(历元1755.0),今值为5,025.″64,每年50.25角秒。
直到十六世纪,牛顿以天体力学为基础,通过严格地计算,才从理论上论证了岁差现象是由于日、月及行星的引力作用于地球的必然结果。牛顿认为岁差是太阳和月亮对地球隆起部分的吸引所致。牛顿在《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中未能给出其证明;牛顿以来的科学家也没有证明上述作用力定会产生岁差。因此,牛顿岁差成因只是科学上的一种猜测。
地球膨裂说认为,日月岁差是地球近日点进动形成的。我们首先看一下水星近日点进动。水星的轨道偏离正圆程度很大,近日点距太阳仅四千六百万千米,远日点却有7 千万千米,在轨道的近日点它以十分缓慢的速度按岁差围绕太阳向前运行,称为水星进动。
水星是距太阳最近的一颗行星,按牛顿的理论,它的运行轨道应当是一个封闭的椭圆。实际上水星的轨道,每转一圈它的长轴也略有转动。长轴的转动,称为进动。经过观察得到水星进动的速率为每百年1°33′20〃,而天体力学家根据牛顿引力理论计算,水星进动的速率为每百年1°32′37〃。两者之差为每百年43〃,这已在观测精度不容许忽视的范围了。
水星进动的速率为每百年1°33′20〃,也就是每年56角秒。地球公转轨道的近日点也有进动现象,周期约为21000年,每年约1.03',也就是61.8角秒。这和岁差50.25角秒接近。这是证明岁差是地球近日点进动形成的最有力的证据。
地球每自转一圈地球的公转轨道的长轴也略有转动,长轴的转动,称为近日点进动。地球公转轨道的长轴略有转动,也就是地球的公转轨道略有转动。地球近日点进动造成地球公转轨道自西向东进动,也就是地球自西向东进动。因为春分点在地球上,因此相对太阳来说也就是造成春分点自西向东进动,形成岁差。但虽然相对地球来说春分点位置没变,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进动,所以相对地球来说第二年的春分点却在第一年的春分点的西面,所以说相对地球来说春分点却是自东向西退行。
地球膨裂说认为,岁差是地球近日点进动形成的。这就像运动员跑200米圆圈一样。当运动员从起跑点跑一圈回到终点(起跑点)时,因为裁判员把跑道向前旋转(近日点进动)了50.26角秒(也就是岁差),也就是把起跑点向前挪了50.26角秒,所以运动员还得跑50.26角秒才能跑到终点(新的起跑点)。原来的起跑点是回归年,新的起跑点是恒星年。运动员跑一圈回到终点(原起跑点)时已跑了360度(回归年),再跑到新的起跑点时就跑了360度加50.26角秒(恒星年)
因为人们没有认识到日月岁差是地球近日点进动形成的,所以人们把日月岁差看成是相对地球来说春分点西退形成的。因此 “日月岁差是春分点西退形成的”这是人们并不知道日月岁差是地球自西向东的近日点进动形成的一种误解。
作者:赖柏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