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全篇翻译是什么?

如题所述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为什么要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勤勉好学,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文’的谥号。”

出处:《论语·公冶长 第五篇》

扩展资料:

故事详解: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遵奉他为天生的最有学问的“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有一次,孔子去参加一个聚会。他在聚会上对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问完这个,又问那个。把自己不知道的事情都问了一遍。

这时候,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虽然是天底下最有学问的人,但是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坏话后,他就说:“我不是天生就有学问的。对不懂的事物我就要问个明白,这就是我要求自己懂得礼仪的表现呀。”

又有一次,卫国有个老师也姓孔,他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优秀的人死后,国家会给他一个名字,叫谥号。

按照这个习俗,那位姓孔的老师死后,卫国就授予他的谥号是“文”,老百姓就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就不服气啦。他觉得那位姓孔的老师没有那么优秀,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成为‘文’呢?”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说,那位也姓孔的老师,既聪明又勤奋好学,还经常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询问自己不懂的事,也不会觉得没有面子,所以,是可以用‘文’作为他的谥号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