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

如题所述

高等职业教育已占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就业率一直为人们所乐道。近来,社会开始更多地关注起办学水平和学生就业质量。

  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普遍较高,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普遍已达到95%以上。但是就业质量还不是很理想,麦可思研究院调查显示,2011届高职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低,专业相关度只有63%;就业起薪低,主要是低水平就业。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高职生就业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技能人才就业环境有待改善。目前,社会对人才的认识还有较大偏差,技术工人低人一等的观念普遍存在。面临发展渠道窄、待遇偏低等问题。同时,我国各类行业尚未建立健全国家职业资格体系,在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上存在体系结构上的缺陷,广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技能岗位缺乏规范的薪酬层级的引导,高职毕业生在职业成长上缺乏外在的激励和内在的动力。

  专业设置没有适应社会发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还不能很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由高等专科学校、成人教育学院和部分重点中专转变而来,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相反,由于专业建设涉及教师、课程、实训基地等诸多条件,一些对应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新专业需要一个较长的建设周期,不敢轻易开设,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因而在一些新兴产业领域和高端就业领域鲜见高职毕业生的身影。

  人才培养没有体现高职优势。当前,我国技能岗位存在一个不容回避的就业现实,就是许多高职生与中职生一起应聘相同的工作岗位,在就业竞争中并没有明显的优势。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片面追求技能化教学,教学要素中缺乏技能与知识、技术以及素质的有机融合,难以充分体现高职教育在层次上的高等性。这直接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不高。

  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完善技能人才就业机制。充分认识高技能人才对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逐步完善协同促进技能人才就业的社会机制。如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把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人才强国战略中,表彰全国技术能手、技能大师、首席技师等高技能人才,加快建设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典型人物和事迹,积极营造全社会尊重高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广泛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着力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福利待遇,设定不同层次高技能人才的最低工资待遇,而且其标准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制订适用于高技能人才在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性质单位、不同行业和跨地区流动中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办法,完善高技能人才的社会保障。

  注重专业布局优化和升级。国家层面围绕十大振兴产业、新兴战略性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行业(领域),引导和推动新专业,通过继续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职业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计划等,进行重点支持建设,适应并引领产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则要积极寻求行业的指导,主动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加快传统专业的升级改造,舍得放弃一些与其他学校重复又无优势的专业,逐步缓解结构性矛盾,适应现代产业发展,拓展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发展空间。

  系统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单招单考、自主招生和校企联合招生等方式,尽量使学生的个性特长适合专业学习以及岗位素质要求。动态调整、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时把握企业岗位和技能结构变化,适时调整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生职后发展通道系统架构课程层级,完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有机融合文化教育、技能培训和社团活动,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强化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政府各级人力资源部门应不定期组织行业性的就业调查,建立就业状况的统计监测系统和对就业市场的预测系统,构建全国通行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网络平台,及时发布行业及用人单位需求信息、毕业生供给信息、就业咨询服务、职业交流会等资讯。分类建立与不同类型行业、企业的互动交流平台,积极创新就业服务模式,拓展高端就业的毕业生输送管道,有效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