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阿Q有哪些主要特点?

如题所述

1、虚荣心极强,整日活在幻想中

在《阿Q正传》中,我们不难发现阿Q的生活现状是非常落魄的,他根本不敢面对现实。但是他又渴望得到幸福,因此编造出了一系列“美梦”来麻痹自己,希望来安慰自己,得到内心的快乐。

阿Q与人吵架的时候,嘴上经常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这种自我安慰显而易见是一种自欺欺人。阿Q瞧不起未庄的村民,他心里想着:“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然而,纵览《阿Q正传》整篇文章,对于阿Q的过去,我们并无从知晓,他之前是做什么的,是什么身份,大家都不知道。所以我们可以认为阿Q是在用这些口头禅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作品中,阿Q没有结过婚,更不可能会有儿子。他这样说时,其实就是活在一种幻想中。

2、不敢正视自己,缺乏改变自己的动力

对阿Q来说,他的根本悲剧不是一味滥用精神胜利法,而是缺乏改变自己的勇气,不敢正视自己的不足。他无法面对现实,没有改变自己的实际行动,所以他只能活在白日梦中,活在自己创造的幻想中。

比如阿Q的头上长着癞子,所以他十分忌讳别人说他是癞头。他痛恨别人说出他的缺点,甚至到了一种相当可笑的地步。一听到别人说自己头上长着癞子,阿Q就不屑地说别人头上还不配有癞子。和阿Q接触的人多了,很多人都知道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

阿Q几乎成了精神胜利法的代名词。别人打阿Q时故意说成:“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这种看起来表面上胜利的方法却让阿Q笑得美滋滋。正是阿Q这种行为,所以被人当成了笑柄。

3、天生麻木不仁,缺乏应有的同情心

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将未庄塑造成了旧中国农村的缩影。赵太爷象征着封建地主,他在未庄以“土皇帝”自居。他对贫苦农民进行疯狂的剥削。赵白眼和赵司晨处于中农阶层,而小D、王胡和阿Q同处于贫农阶层。

从阿Q的恋爱悲剧中能够窥探到赵太爷的专制与残酷,还能看出封建王国中的人际关系。阿Q向吴妈表白,就因为吴妈是赵家的女仆。赵太爷差人去土谷祠对阿Q进行训话,直接挑明阿Q是在“造反”。

他们不仅赖掉了阿Q的工钱,还扒掉了阿Q的破烂布衫和毡帽,命令阿Q不得再踏入赵家大门。受到如此不公正待遇,阿Q却从来没有想过反抗,他接受了赵太爷提出的所有条件,甚至没有感觉自己被赵太爷压迫了。阿Q的麻木令人震撼,就连他的健忘,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他被别人狠狠揍过一顿后只要喝一碗酒就可以睡着,仿佛完成了一件心事,觉得内心愉悦。我们不难发现,封建思想对阿Q的荼毒之深。封建时代利用愚民政策对以阿Q为代表的贫民进行身心两方面的摧残,使他们心甘情愿地成为“顺民”,久而久之就对地主剥削习以为常了。

历史原因

阿Q之所以形成那种欺软怕硬、喜欢白日做梦的性格,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在文中,阿Q调戏了小尼姑后,小尼姑诅咒阿Q会断子绝孙。

阿Q的反应不是恼羞成怒,反而想到的是:“不错,应该有一个女人,断子绝孙便没有人供一碗饭,……应该有一个女人,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若敖之鬼馁而,也是一件人生的大哀。”

从这里能看出,尽管阿Q只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民,但是却知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男女授受不亲”等封建伦理纲常。

可见失了初衷的孔孟之道的封建思想已经荼毒了整个社会阶层,使人民变成了愚民,面对剥削也不会反抗。阿Q是个农民,却被封建思想扭曲了人性,成了一个被“正统”思想异化了的“傀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