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遗产有哪些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如题所述

1. 册亨布依戏,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之一,曾被称为“土戏”或“欢戏”,在布依语中称作“谷艺”。这一艺术形式主要流行于贵州省的巧马镇、丫他镇、秧坝镇、弼佑乡、八渡镇、百口乡、双江镇和者楼镇等地。据手抄历史资料《欢戏历源》所证,布依戏至少在1741年(清乾隆六年)时已经形成,至今拥有超过270年的历史。
2. 侗戏在贵州省的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侗族自治县以及湖南省的通道自治县部分侗族村寨中流传。黎平县位于贵州东南部,与湖南的靖州、通道以及广西的三江相邻,是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交界的地方。侗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侗族民间故事为题材,如《珠郎娘美》、《郎夜》、《莽岁》和《美道》等;另一类是根据汉族小说、戏剧编纂或改编的,如《梅良玉》、《秦香莲》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3. 福泉阳戏每年正规演出三次。第一次在农历正月间举行,为期四天四夜;第二次在农历五月十三日的“单刀会”纪念关羽时演出,地点在当地关帝庙前,演出一天;第三次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以纪念神话中的二郎神和历史上的二郎(川主、水神)为目的,祈求一方平安。此外,还有为民间“还愿”进行的演出,但相对于正规演出而言较为简单。
4. 思南花灯起源于唐代,盛行于明末清初,受邻省影响较大。自汉代起,汉民族不断迁入,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巴楚文化随之进入,与土著文化长期共存,使得思南花灯具有浓厚的融合性。在明清时期,思南花灯活动频繁,演出组织形式多以自游亩然村寨为主,设有灯会、会长,即灯头。
5. 锦鸡磨磨芦舞是苗族的一种传统舞蹈,主要分布在丹寨县排调镇的多个苗族村寨。最初,锦鸡舞是用于祭祖的,每12年举行一次,用于唤醒祖灵并在活动结束后将祖灵送回安息之地。随着社会发展,锦鸡舞也广泛应用于“吃新节”、“跳月”以及大型庆典的迎宾礼仪活动中。
6. 布依族的“雯当姆”是一种民间舞蹈,流传于贵州省荔波县洞塘乡和翁昂乡。该舞蹈在肚皮上画上可爱的胖娃娃形象,并用大箩筐遮盖住舞者的脸和胸部,创造丰富的表情变化。
7. 苗族大迁徙舞在贵州省赫章县河镇、可乐等乡镇流传。这种舞蹈以记录苗族大迁徙的历史过程为题材,舞蹈场面宏大,古歌悠远,舞步凝缓。通过动作如“留恋”和“回望”,表达了对故土的难离之情,具有重要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