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传承传统文化”的前提是“正视历史”?

如题所述

“传承传统文化”的前提是“正视历史”的原因在于:
1. 历史是文化的基础:传统文化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对历史的尊重和正视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基石。只有深入了解历史,才能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的传承。
2. 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对于历史事件,我们需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判断。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明确哪些传统文化是积极的、值得传承的,哪些是消极的、需要摒弃的。这需要对历史有深入的了解和判断,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3. 历史人物的公正评价:对于历史人物,我们也需要有一个公正的评价。这不仅包括对他们的功过是非的评价,还包括对他们的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评价。只有公正评价历史人物,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4. 历史事实的还原: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尽可能地还原历史事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背景和环境,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因此,“传承传统文化”的前提是“正视历史”,只有正视历史,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11-22

衣食住行”是国人概括日常生活的习惯用语。“衣”排在最前,足见人们对服饰的关注程度。或许是巧合,最近发生了不少与服饰相关的社会热点事件,此前“男子武汉大学和服赏樱花”的风波尚未停息,一则大学生因为穿汉服被辅导员斥责的报导再度抓住了公众的眼球。

针对“大学生穿汉服被斥责”事件,大多数网民都对事件中的辅导员及校方展开口诛笔伐。网民们认为,在没有特殊规定的情况下,穿何种衣服是学生的自由,校方工作人员不能以个人好恶妄加评判,更不能粗暴地斥之以“奇装异服”。即便某种服装真的是“奇装异服”,只要没有违背法律的硬性规定,没有冲击日常的道德准则,没有干扰到周边人的学习生活,那么其他人便无权干涉。

应当说,网友们的意见很中肯,兼顾了“情与法”“自由与秩序”等多种因素,“三观”很正。但笔者认为,除了就事论事之外,可以稍微发散一下思维,从“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待大学生穿汉服的自由。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产生过许多优秀文化。这些优秀文化的传承常常借助于不同的载体,如诗词,如书画,如饮食,也如服饰。而服饰又常常和礼仪融于一体,历来被重视文化传承的人们所关注。《国风·鄘风·相鼠》中就有“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的表述;孔子也曾感叹:“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暂且抛开文学作品和历史人物上述议论、感叹的背景、指向等因素不论,他们对服饰本身及承载的传统文化之重视,可见一斑。

时至今日,随着民族复兴,国人重拾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对传统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对于传统服饰特别是汉服,似乎仍然停留在“道器之辩”的阶段,把服饰视为普通的“器”。实则不然,中华文化强调礼仪的重要性,中华文明也主要以农耕文明为主。正是这样的传统价值观念和自然生产方式,孕育出了汉服等传统服饰。所以,汉服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具有含蓄绵柔的美学价值。

可惜的是,当代国人不知道或不重视汉服所背负的文化价值,仅将其视为某些“复古”场合下的衣着打扮。长此以往,造成许多国人竟无法辨识汉服,常常误以为其是日本的和服,一些不必要的社会争端也因此而发生。

在如何对待传统服饰的问题上,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近邻日本——处理得很好。在日本,不仅是许多重大庆典上可见民族服饰的身影,许多日本国民在日常生活出行中也身着和服。传统的和服与白领们的西装交织出现,十分融洽,并未引起日本国民的反感或不适。

所幸,“见贤思齐”也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近年来,许多年轻人将自身“勇于尝试”的特点着力于服装上,通过穿戴汉服并正常出没于街头巷尾,既张扬了青春的个性,更对传统服饰、传统文化进行了“润物细无声”的宣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