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环境的实质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0
问题一:大自然的本质是什么? 您好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和本质
和谐是指系统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配合得匀称和得当。一个生态系统,尤论是在全球、地区,还是局部区域,都是复杂的牛物群落与所处的环境(包括水、大气、土、岩石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对稳定又有自组织功能的一个系统,水是其中最活跃、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在润泽万物的同时,水又以其自身的丰枯规律、动力特性,影响着整个自然界的演进和变化。生态系统所有生命要素因水而生,依水而存,对水的量变和质变十分敏感。兴水利、除水害,人类社会在与水的相依相伴中,在与水的抗争中,得到了繁衍和发展。在治水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所谓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指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与协调。在整个流域生态系统的框架下,处理好人类活动与水利水害的关系,合理地趋利避害,正确对待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降低水污染等人为灾害,在将水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程度降低到可以承受的同时,尽可能降低人类活动对水体循环的干扰,减少人对水的侵害;处理好人类取用水与自然界其他用水的关系,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能够保持水体基本功能、水资源可以持续利用的状态,使水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能够为整个自然界造福。
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反映出价值取向的变化。由“以人为中心”和人控制自然、统治自然的价值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了思维方式的变化。由孤立的、单目标的思维模式,转变为系统的、全面的、辩证的思维模式,由以往的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转变为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保护相协调,统筹考虑各种利弊得失,在改造自然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兼顾自然界的和谐与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涉及治水的方方面面,从思路、对策、措施,到规划、设计、管理,都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是人类总结经验教训后的必然选择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漫长历史中,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较小,人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和谐的状态。在哲学上,强调“天道”和......>>

问题二:低碳经济的本质是什么 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货币霸权”。
在黄金、石油之后,美元需要和新的交易物挂钩,西方的经济学家就想出了“碳”这个人们生活时刻不离开的物质来作为货币交易的媒介。
所有的舆论和宣传,什么环保、低能耗、地球家园等等美好的言论,背后就一个字“钱”。
只有傻乎乎的三流文人和单纯的学生们在拿低碳当美好浪漫的憧憬。

问题三:居我所知,世界生态不断遭到破。中国也表面在说保护环境,但实质却相反。地球可能支撑不了多久了是吗? 你好,生态系统和环境针对的是生物,生命,换句话说,环境发生大变,生命消失了,但是地球还在,地球的寿命理论上和太阳一样,当50亿年之后,太阳氢聚变完成,开始氦聚变的时候,太阳外层将会膨胀到今天的两百多倍,那时,地球被太阳吞没!

问题四: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利益关系.自然以它的过程、力量影响社会,直接、间接地由它自身或在人的参与下对社会发生作用.人的生存资料不是从自然界现成得到的,而是通过改造自然对象的活动来获得.人由于受自身的认识能力和社会条件的限制,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人类应该调节自身行为,积极寻找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和途径,使自然界能长久、充分地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服务.
长期以来,人们都把道德认识与调节的范围局限在人与人或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增强了人类影响自然的能力,使人与自然的冲突空前尖锐起来.因此,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各国都在日益重视一个新的道德课题――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探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价值,对于我们把握人类道德发展的新趋势,提高我国人民的道德素养,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人与自然关系道德价值的现实基础
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价值,是指人们在处理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人的意识和行为具有的道德意义.从根本上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之所以具有道德价值,反映并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之所以有产生和发展的必要和可能,是根源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自然”这一概念有两个基本含义:广义上是指万物,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世界,与物质、宇宙同属一个概念;狭义上是指与人及人类社会相对应的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物质条件.“人”这一概念,是指处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实践活动的具体的人及人的总体“人类”.人既是“自然的直接存在物”,又是“社会的存在”物,我们是从这两者的统一,并着重从人的社会属性来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价值的.
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表现在哪里呢?
第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必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①.而人要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就必须服从自然规律,在自然界中确定自己的恰当位置.
第二,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影响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条件中,不论是对整个人类历史发生永久作用的自然因素(如宇宙现象、地理、气候和生态平衡等),还是在人类历史的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效能发生作用的自然因素(如矿产、燃料、水资源等),都对人类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起着重要作用.自然条件首先是以它的过程、现象、力量来影响社会,直接间接地由它们本身或在人的参与下对社会发生作用,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劳动和文明进步提供所需要的资源,保证社会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积极的方面永远是人,是人以自己的活动决定着这种相互关系的性质.例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正按照自己的目的越来越有效地利用太阳能、引力、潮水涨落等,对矿产、燃料、动植物资源的利用程度越来越高.社会的进步是与社会对自然现象利用的不断增加相联系的.但是,这本身也就增加了人对自然条件(如储藏的煤、石油、金属、保存完整的生物层等等)的依赖.因而,在社会进步的条件下,人们能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然环境,如生态平衡、自然资源等,对人类社会长久存在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离开这些必要的自然条件,人类社会便无法生存和发展.
第三,人通过自己的劳动与自然界发生联系,并协调与自然的关系.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首先必须能够生活,而为了生活必须进行物质生产劳动来满足自己的衣食住行等需要.人类是从自然界获得自己生存资料的.不过许多重要的资料不是从自然界现成得到的,必须以改造自然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