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该怎么养蝈蝈

我不知东天该怎么养蝈蝈

冬天蝈蝈的饲养方法,我的冬蝈蝈,终于叫了! (1)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30

冬天养有学问,要放在葫芦里,葫芦是长葫芦,也就是菜葫芦,然后掏空,挂胆,上口,配盖。每天早晨9点,13点,19点,22点各喂一次食物,吃夏天吃的食物就可以了.早晨和晚上分别喂一次水,必须是茶水.。而且,每天要用少量茶水洗一下葫芦胆,保持葫芦内湿润。

    蝈蝈是螽斯科类昆虫,主要分布于河北及河南、江苏等地。蝈蝈的身体呈扁或圆柱形,触角一般长于身。翅发达、不发达或消失。雄性有翅个体在前翅附近有发音器,通过左右两翅摩擦而发音。蝈蝈具有发达的跳跃式后脚,当遇到危急时,快速弹跳避敌是它们自保的方法。保护色也是蝈蝈的自卫绝招,由于蝈蝈的体色几乎清一色是绿色或褐色,加上有些外观会拟态树叶或枯叶,因此当它们不鸣叫的时候,天敌很不容易一眼便发现它们的行踪。蝈蝈为三大鸣虫之首,一只母蝈蝈能繁殖200-450多粒卵。

    品种分类:蝈蝈在中国分布很广,按产地来分类,可分为北蝈蝈与南蝈蝈两大类,北蝈蝈优于南蝈蝈。北蝈蝈又分为京蝈蝈(又名燕蝈蝈)、冀蝈蝈(易县西山北乡)、晋蝈蝈、鲁蝈蝈。生长在我国南方各省的统称为南蝈蝈。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6、蝈蝈虽然需要阳光,但不能被太阳直晒,否则高温酷暑会致蝈蝈中暑死亡。 挑选过冬蝈蝈以秋蝈蝈中的“铁蝈”为最好,它通体色泽纯正,颜色为深褐色,体壮而长,腹小而体形美观,跳肢与肚腹为青灰色,六爪爪花完整,抓物有力;头大成方圆形,面部发亮而无斑,眼睛大而黑中发亮,脖粗而方宽;触角长而柔,且灵活而自如;翅翼厚而大小适中,翼端微微张开,鸣片大而无破损,盖翼完整而厚实;鸣声宏厚悦耳而有回音,韵律协调而能鸣出铜铃般的声音,且鸣寿长。 过冬蝈蝈易用小油葫芦喂养,因其无异味。把小油葫芦的上部用小钢锯条开出正方形或五角形口与盖,把小油葫芦里面的籽瓤挖净,再在小油葫芦的四周钻些小孔以透气,便可作喂蝈蝈之用了。也可制作竹制小笼,但保温性能不如油葫芦好。 喂食过冬蝈蝈最好用新鲜嫩菜叶,再和用温水浸软的黄豆、鲜辣椒等交替食用,不可用单一蔬菜喂食。每天上午8~9点钟,用温热水洗过的毛巾,摊在温暖的阳光下,让蝈蝈在温湿毛巾上慢慢爬行一会儿,润湿足部,再向蝈蝈喷细水雾,这时你会看到蝈蝈用前后爪按摩全身及触须,又像似洗浴的动作,也像是在运动全身,舒服极了,同时也能健身延寿。 蝈蝈是喜热而怕寒的昆虫。夏天天气愈晴热,蝈蝈愈欢唱不歇,一遇阴雨凉爽天气,蝈蝈怕凉便不肯鸣唱了。冬天更是如此,如果冬天气温降到—5℃,就会有冻僵、冻死的危险。冬天最简易的保暖方法,就是把蝈蝈笼放在人身上内衣的口袋内,用人体增温取暖为最好。有暖气的房间,室温在2℃以上时,可把蝈蝈笼放在有阳光的地方,蝈蝈便会鸣唱不已。 过冬蝈蝈生命力较强,只要平时注意在喂食、保暖等方面养护得好,可使蝈蝈寿命延续到第二年清明前后,还能继续鸣唱。 最重要的是掌握好喂养蝈蝈的环境温度。一般情况下,在高于27~28摄氏度时,蝈蝈就会开始大声鸣叫,但是切忌把养蝈蝈用的葫芦放在暖气上烘烤,并且长时间的鸣叫也会缩短蝈蝈的寿命。当环境温度低于20摄氏度,大约在16摄氏度左右时,蝈蝈就会停止鸣叫,当然,温度也不能太低,0摄氏度以下时就容易造成蝈蝈的死亡。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08-07
水分大的食物最好少给点,据说蝈蝈最爱吃南瓜花,我一般给点苹果核、柿子椒的子、玉米(最好是生的)、花生甚至豌豆,它都吃了,但它似乎可以自己控制食量,一般不会撑死,但我不知道你的蝈蝈如何。平时没事别总去碰它,它受惊吓后容易受伤。它晚上叫属于正常现象。让它晒会太阳也可以,但不能太久。如果你的蝈蝈强壮到足够过冬,冬天就要好好为它保暖,暖气来之前和来之后的这两段时期是最难度过的,那时的蝈蝈不免会缺胳膊短腿的,叫声也不够洪亮了,但依然要好好爱它。关于雌雄,首先,只有公的才会叫,市面上卖的一般是公的,其次,在外观上,母的屁股后面有一根长长的输卵管,公的当然没有。我的那只从夏天活到了第二年春天,总共七个半月,高手能一直养到清明,很遗憾我差一点就成功了,但我还是祝愿你能够饲养成功。
第4个回答  2011-08-31
  蝈蝈:主要指在北方的冬季被爱好者放在葫芦里,贴身放置饲养的鸣虫。北京的花鸟市场每年冬天都有出售,价格一般在5-15元,而夏、秋季节的价格为1-2元左右,养殖户主要在河北省农村,需求市场不大,涉足此养殖项目应谨慎。
  自清代时起,皇宫内外的官宦人家都喜爱聆听蝈蝈清脆的叫声,特别是在冬季里。每逢雪季,他们都要聚集在一处,把各自的蝈蝈摆放在温暖的房间里,一边赏雪,一边享受蝈蝈悦耳的歌声。这个习俗历经百年延至今日,如今竟成了平民百姓们冬日里的一大乐事。
  说起冬天养蝈蝈,寇金宝老先生要算是其中最正宗的一脉了,100多年以来,寇家积累了不少饲养蝈蝈的经验,并且代代相传直至今日。寇先生告诉记者,凡是能在冬天饲养的蝈蝈,一般都是经过人工繁殖培育出来的。每年的8月至9月底,寇先生都要前往山区收购一大批成年的母蝈蝈(也叫驴驹,尾部有一根长长的产卵管,无翅,不会鸣叫),带回饲养基地,交配后,在土中产卵。10月初,新孵出的幼虫最需要精心的照顾,它们一般吃一些涂裹了黄豆粉的胡萝卜,环境温度和日晒量都会影响到蝈蝈将来的颜色和体形。这些幼虫到了11月初,基本上结束蜕变,进入成虫期。简单地说,成年蝈蝈根据颜色、体形,大约分为四个品种:青色的叫做“山青”,在它不动的时候,看起来就像是蜡制品似的鲜艳、清亮;黑色(或深咖啡色)的叫做“铁蝈蝈”;类似枯草颜色的叫做“草白”;另一种纯绿色的叫做“绿蝈蝈”。这些成年蝈蝈基本上属于肉食动物,饲养者可以每天喂它们一些“面包虫”,间或也可以喂一些蔬菜及瓜果,以做到营养均衡。
  在冬天喂养蝈蝈,最重要的是掌握好喂养蝈蝈的环境温度。一般情况下,在高于27--28摄氏度时,蝈蝈就会开始大声鸣叫,但是切忌把养蝈蝈用的葫芦放在暖气上烘烤,并且长时间的鸣叫也会缩短蝈蝈的寿命。当环境温度低于20摄氏度,大约在16摄氏度左右时,蝈蝈就会停止鸣叫,当然,温度也不能太低,0摄氏度以下时就容易造成蝈蝈的死亡。这些冬蝈蝈一般都可以活到第二年的五一前后,不过,也有许多饲养高手能让它们一直活到第二年的8月份左右,这就在于精心地为它们搭配饮食,并且控制好它们生活的环境温度。
  另外,不仅喂养冬蝈蝈本身充满乐趣,盛蝈蝈用的葫芦也十分讲究。那些葫芦的外表有着相当复杂的花纹图案,这些花纹并非雕刻而成,是通过模子使葫芦在生长的过程中就形成的。在清代也有“官模”、“民模”和“本长”之分。葫芦的构造也非常巧妙,通常在葫芦口内会放置一个盘丝状的铜制线圈,再加上一个有着许多透气孔的盖子,这样一来,蝈蝈在葫芦腹内鸣叫时传出的声音就会更加清脆、优雅。
  如今,冬天养蝈蝈的人越来越多了,似乎已经成为老百姓生活休闲里的一大乐子,这不,寇先生饲养基地里的蝈蝈在半个月前已经被抢购一空了。当然,还有很多喂养蝈蝈的经验,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据了解,北京的各大花鸟虫鱼市场都出售这种冬蝈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