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小论文: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中国

我以前没写过小论文,希望各位能给些范文或写作资料.感激不尽.

对于中国来主,18世纪同样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在这100年间,全国人口数量翻了一番,首次突破3亿大关;番薯、玉米等美洲农作物新品种在内地广泛引种,由于中外贸易的发展,数以亿计的外国银元流入中国。在这100年间,传统经济、文化、学术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出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之一--“康乾盛世”。
一、“传统”与“近代”

18世纪出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最后一个、也是发展到顶峰的“康乾盛世”。这一现象,留给人们一个隐含的想当然的印象:“康乾盛世”与中国社会的“传统”紧密相连,尽管发展到了顶峰,却是“传统社会”的顶峰,因而其发展趋向、特别是与“近代社会”西方列强相遇后的发展趋向势必由盛转衰。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这似乎是无须思考的结论。

19世纪爆发了外国列强侵略中国、或者说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的鸦片战争。这一战争,留给人们一个肤浅的想当然的印象:中国原有的发展道路被阻绝了。就像一棵树,被生生拦腰砍断、插上了一把金属伞。于是,被砍断的那一斧、那一刻――鸦片战争,成了传统与近代的分水岭。本来,任何树冠都是树木长成的,任何近代化、包括西欧的近代化,都与其传统有着直接联系和亲子关系。但中国史上的“传统”与“近代”,却成了毫无内在关联、截然对立的“土”与“洋”。所有“土”的东西均代表落后,均属于传统的古代;所有“洋”的东西均代表先进,均属于新的近代。金属伞不是树冠,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人们多方求证、潜心研究的,或者实际是树木与金属伞的对立;或者实际是树木与金属伞的关联――树木如何在受到砍伐后自身肌体发生了反应,“长”(!)出了金属伞。

20世纪后半期的史学研究较为彻底地突破了以西欧近代化作为标尺衡量各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西欧中心”论,对中国社会历史的研究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人们从理论上、情感上一致反对和批判“西欧中心”论、“外因决定”论。然而,思想和习惯势力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人们习惯于关于“传统”与“近代”无须思考的结论;习惯以西欧近代化作为标尺衡量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习惯中国古代史与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分界线的学科分野。一些似新实旧的理论,如“对西方冲击回应”的“冲击――反应”模式、以西方现代化为模式探讨“非西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或西方化”的“现代化理论”;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如“市民社会”、“公共领域”、“第三领域”、“增长”与“发展”、“边际效益递减”等,便继续影响人们对中国社会历史做出合乎实际的认识与阐释,难于从历史渊源上理清和揭示基于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下面以对鸦片战争的认识为例。

人们受“西欧中心”论的影响,认为先进的西欧既已挥舞鸦片战争的巨斧,那么斩断中国古老朽木、即时插上金属伞便勿庸置疑。因为王朝统治的衰落和传统社会内部结构的长期稳定性,使中国成为缺乏历史演进活力动力、永恒不变的停滞性社会,只有西方文明才是唤醒它、打破其“传统平衡”和“贫困循环”、使其古老文化受到彻底扫荡、从而得到解脱的决定性力量。连马克思也受到影响,他把中国视为“木乃伊”式的社会,在鸦片战后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的形势下预言:“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到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1]

面对历史,人们有太多先入为主的印象。

人们以为欧洲一旦开始了工业革命,便自然成为全球化经济的中心。历史的事实则是:当时多边贸易关系及世界范围内分工的全球经济中心,仍处于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而开始进行工业革命的欧洲则处于边缘。尽管工业革命、产业化以及资本主义向海外扩张的必然性,推动欧洲以从殖民地美洲攫取的白银开路,企图挤上以中国亚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列车、改变其格局、最终占据中心的位置。然遗憾的是,甚至直到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时 间内,这种企图也不能说变成了现实。1852年,广州一位叫做米契尔的英国官员报告了中国的情况:“收获完毕后,农家所有的人手,不分老少都一齐去梳棉、纺纱和织布”,“这个国家十分之九的人都穿这种手织的衣料,其质地各不相同,从最粗的粗布到最细的紫花布都有”,“生产者所用的成本简直只有原料的价值”。他不无沮丧地说:“我们工厂主只要稍稍思索一下这种制度的令人赞叹的节俭性,以及它与农民其他活路的可以说是巧妙的穿插配合,那么就会一目了然,就较粗的织造品而论,他们是没有任何希望与之竞争的。”[2]米契尔所报当时中国的情况,长期以来被“欧洲中心论”影响下的人们视为封闭落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典型。但正是以这种家庭工业为主要背景的中国,拥有无论从人均产值、收入、消费还是内外贸易均在当时世界上起主导作用、“最先进、最复杂”、最终非鸦片不足以搞垮的经济。如贡德?弗兰克所云:“尽管欧洲人获得美洲的金银并以此买通进入亚洲的世界经济的道路,但是在1500年以后的三个世纪里,他们一直是一个小角色,而且不得不适应――而不是制订!――亚洲的世界经济游戏规则……亚洲人在世界经济中仍然是成功的竞争者。”[3]即便从科学、技术上看,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与当时欧洲相比,也往往是“技高一筹”。西欧并非绝对先进,鸦片战争也并没有即时斩断中国之树。

另一方面,鸦片战争之后到甲午战争半个世纪,西方列强并没有在中国之树上嫁接金属伞,只是拼命地在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著名学者吴承明先生指出:这一时期,中国洋务派和民族资产阶级则跨越了西方产业革命初期的“纺织工业”时代,跟上了西方产业革命第二阶段“蒸气和钢铁”时代的潮流,直接向西方寻求“机船矿路”,自行创办了中国第一批机器制造厂、机械采矿业、钢铁联合企业、实用化铁路。这些工业不仅是进口替代工业,而且是追赶时代的工业。由于其时以制造兵器战舰为主,中国造枪水平与国外的差距从37年缩短到20年,再到13年,最后为6年;造舰水平与国外的差距从16年缩短到8年,最后为6年[4]。这些近代化企业是中国之树自生树冠的组成部分,而不是西方列强插在中国之树上的金属伞――外国资本投资这些企业是在甲午战争以后,亦即中国人创业二三十年后的事情。

涉及到经济发展的社会性制度性基础,人们以为,产业革命以后的欧洲一定与民主自治、与最优化的社会结构和运行体制相联;而专制独裁、泥古不化、运转窒滞则是当时中国的特色。历史的事实则是:那些进入或即将进入产业社会的国家和地区,其突出特点是国家的专制统治一直达于末端;而中国,其县以下基层社会的自治因素却不但始终存在而且日趋活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鸦片战争前,中国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制国家。但由于清王朝这个封建地主政权腐朽没落、妄自尊大,封建制度已危在旦夕。由于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借机侵略中国,但其实质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销售鸦片.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大量输出商品和资本,逐渐冲击着中国封建经济。
1840年,外国资本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一场场强加给中华民族的灾难。近百年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对中国发动过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战争。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战;有单独入侵,更有合伙劫掠,强迫中国签订了数以千计的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资本主义列强扶植封建势力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蚕食和鲸吞中国领土;出兵控制,窃取中国军事要地;划分势力范围;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通过战争勒索巨额赔款;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推行的殖民主义,引起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烈动荡,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人民为摆脱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进行了长时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1840年以来,亡国灭种的危机一直威胁着千年古国。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林则徐、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图强”;孙中山的国民革命。正是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前赴后继,拼搏不息,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
1851年,洪秀全领导号召农民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春,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农民政权,同清朝对峙。1856年,太平军摧毁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之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沦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56年,英国提出修改《中英南京条约》,但遭清政府的拒绝.英国借此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次英法联军出兵侵略中国,美俄是帮凶.虽然第二次鸦片战争与鸦片无关,但其实质与鸦片战争一样,因此叫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天津,一路烧杀抢劫,咸丰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让他的弟弟恭亲王弈欣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接着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了北京西郊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占领了北京。并强迫清政府签定《北京条约》。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以弈欣为首。发展中国军事、民用、教育等,中国资产阶级产生并且有所发展。
1883—1885年,中法战争,签定《中法新约》,标志着中国西南的门户被打开了。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1900年,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镇压义和团起义,维护在中国的利益,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
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