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喷发会引起地震吗

如题所述

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喷发冲击或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火山地震一般较小,数量约占地震总数的7%左右。地震和火山往往存在关联。火山爆发可能会激发地震,而发生在火山附近的地震也可能引起火山爆发。
火山:地壳之下100至150千米处,有一个“液态区”,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性的熔融状硅酸盐物质,即岩浆。它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火山都出现在地壳中的断裂带。地球上的活火山百分之八十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一带和印度尼西亚向北经缅甸、喜马拉雅山脉、中亚细亚到地中海一带。
火山活动能喷出多种物质,一般有被爆破碎了的岩块、碎屑和火山灰、熔岩流、水、各种水溶液、水蒸汽和碳、氢、氮、氟、硫等的氧化物以及碎屑物和火山灰混合的泥流等,还常喷射出可见或不可见的光、电、磁、声和放射性物质等,这些物质有时能致人于死地,或使电、仪表等失灵,使飞机、轮船等失事。
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喷发冲击或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这类地

震可产生在火山喷发的前夕,亦可在火山喷发的同时。其特点是震源常限于火山活动地带,一般深度不超过10公里的浅源地震,震级较大,多属于没有主震的地震群型,影响范围小。

火山地震一般较小,为数不多,数量约占地震总数的7%左右。地震和火山往往存在关联,通常发生在板块的生长边界。火山爆发可能会激发地震,而发生在火山附近的地震也可能引起火山爆发。全球最大的火山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
据地质学家估计,大板块每年可以移动1-6厘米距离。这个速度虽然很小,但经过亿万年后,地球的海陆面貌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当两个板块逐渐分离时,在分离处即可出现新的凹地和海洋;大西洋和东非大裂谷就是在两块大板块发生分离时形成的。当两个大板块碰撞挤压时,就可出现高山、高原,喜马拉雅山就是三千多万年前由南面的印度板块和北面的亚欧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而形成的。地震、火山多发生在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因地层构造发生变化,能量迅速释放而形成。有时还会出现另一种情况:当两个坚硬的板块发生碰撞时,接触部分的岩层还没来得及发生弯曲变形,其中有一个板块已经深深地插入另一个板块的底部。由于碰撞的力量很大,插入部位很深,以至把原来板块上的老岩层一直带到高温地幔中,最后被熔化了。而在板块向地壳深处插入的部位,即形成了很深的海沟。西太平洋海底的一些大海沟就是这样形成的。界两大山带属最新板块碰撞边界,这些地区的地壳运动还没有停止,板块碰撞仍在继续,因此这些地区现在还经常发生火山活动和地震。板块俯冲边界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部,包括从阿留申群岛经日本、菲律宾,一直到南太平洋的一系列岛弧和它们东面的海沟,大洋板块沿海沟向下俯冲和消亡。板块增生边界是指绵延于各大洋的海岭(大洋中脊),地球深处的岩浆从这里上溢,使两边的板块得到增生。板块的增生地带和消亡地带也都是地壳的活动地带,因而也是火山地震的多发地带。
火山作用受到岩浆性质、地下岩浆库内压力、火山通道形状、火山喷发环境(陆上或水下)等诸因素的影响,使得火山喷发具有下列类型。
1、裂隙式喷发
岩浆沿着地壳上巨大裂缝溢出地表,称为裂隙式喷发。这类喷发没有强烈的爆炸现象,喷出物多为基性熔浆,冷凝后往往形成覆盖面积广的熔岩台地。如分布于我国西南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区的二迭纪峨眉山玄武岩和河北张家口以北的第三纪汉诺坝玄武岩都属裂隙式喷发。现代裂隙式喷发主要分布于大洋底的洋中脊处,在大陆上只有冰岛可见到此类火山喷发活动,故又称为冰岛型火山。
2、中心式喷发 地下岩浆通过管状火山通道喷出地表,称为中心式喷发。这是现代火山活动的主要形式,又可细分为三种: 宁静式:火山喷发时.只有大量炽热的熔岩从火山口宁静溢出,顺着山坡缓缓流动,好象煮沸了的米汤从饭锅里沸泻出来一样。溢出的以基性熔浆为主,熔浆温度较高,粘度小,易流动。含气体较少,无爆炸现象、夏威夷诸火山为其代表,又称为夏威夷型。 爆烈式;火山爆发时,产生猛烈的爆炸,同时喷出大量的气体和火山碎屑物质,喷出的熔浆以中酸性熔浆为主。1902年12月16日,西印度群岛的培雷火山爆发就属此类,也称培雷型。 中间式: 属于宁静式和爆烈式喷发之间的过渡型.此种类型以中基性熔岩喷发为主。若有爆炸时,爆炸力也不大。可以连续几个月,甚至几年,长期平稳地喷发,并以伴有歇间性的爆发为特征。以靠近意大利西海岸利帕里群岛上的斯特朗博得火山为代表.该火山大约每隔2-3分钟喷发一次,夜间在50公里以外仍可见火山喷发的光焰。故此又称斯特朗博利式。
3、熔透式喷发
岩浆熔透地壳大面积地溢出地表,称为熔透式喷发。这是一种古老的火山活动方式,现代已不存任。一些学者认为,在太古代时,地壳较薄,地下岩浆热力较大,常造成熔透式岩浆喷出活动。
3月21日菲律宾中部民都洛地区21日傍晚发生里氏5.4级地震(也有说里氏5.8级),震中位于民都洛地区的卢邦岛附近海底,震源深度为92公里。
3月22日日本本州岛东部海域22日发生里氏6.6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7.2度、东经144.0度,震源深度26.5公里。
3月19日日本茨城县北部发生里氏6.1级地震,震源深度约20公里。
3月17日南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附近海域当天发生里氏6.5级地震。震中位于首都维拉港西北77公里处,震源在海床以下26.6公里。
3月17日日本本州岛东部海域发生的一起余震震级达到里氏6.1级。震源深度25至30公里。当天已发生余震10余起。
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
3月10日,云南盈江发生里氏5.8级地震。[2]
3月21日菲律宾中部民都洛地区21日傍晚发生里氏5.4级地震(也有说里氏5.8级),震中位于民都洛地区的卢邦岛附近海底,震源深度为92公里。
3月22日日本本州岛东部海域22日发生里氏6.6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7.2度、东经144.0度,震源深度26.5公里。
3月19日日本茨城县北部发生里氏6.1级地震,震源深度约20公里。
3月17日南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附近海域当天发生里氏6.5级地震。震中位于首都维拉港西北77公里处,震源在海床以下26.6公里。
3月17日日本本州岛东部海域发生的一起余震震级达到里氏6.1级。震源深度25至30公里。当天已发生余震10余起。
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
3月10日,云南盈江发生里氏5.8级地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14
地震由四种原因造成:构造地震(最具破坏力、最常见的类型,即由地质构造运动板块挤压造成);诱发地震(如核爆炸、水库引起的地震);陷落地震(水由岩石裂隙下侵引起);火山地震(火山喷发会引起地震!不过震级往往不大)
第2个回答  2020-03-16
火山灰会污染周围环境,但不一定每次都地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