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真有美人鱼存在吗?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20-09-01

世界上没有美人鱼存在,科学界认为美人鱼指的是一种学名叫做儒艮的海兽。

儒艮在生物分类学上隶属哺乳纲海牛目儒艮科生物。据环球网报道,儒艮经常半个身子露在水面上,抱着幼崽哺乳。哺乳时,儒艮身体垂直,头和胸露出水面,用前肢抱着幼崽,仿佛人一样浮在水中,因而被称作“美人鱼”。

影视中的美人鱼形象

儒艮

扩展资料:

《科技日报》报道,国内外古籍中都曾出现过关于美人鱼的记载。唐代郑常的《洽闻记》中说,“海人鱼状如人,眉目口鼻手爪,皆为美丽女人,皮肉白如玉,发如马尾,长五六尺。”

宋代的《祖异记》中记载,宋太宗时,有一个叫查道的人出使高丽(今朝鲜),看见海面上有一“妇人”出现,“红裳双袒,髻发纷乱,腮后微露红鬣。

命扶于水中,拜手感恋而没,乃人鱼也”; 2300多年以前,巴比伦的历史学家巴罗索斯在《万代历史》一书中写道,美人鱼体形似鱼,身体下部有一双与人一样的脚连着鱼尾。

“美人鱼”虽真的存在,但其跟“人”和“鱼”丝毫扯不上关系。可能有人会说,只要“美”就可以了。那么,我们来看看“美人鱼”究竟有多“美”。

《科技日报》提到,据山东大学海洋学院祝茜教授介绍,儒艮的长相与“皮肉白如玉,发如马尾”相去甚远。

儒艮眼小、头大,嘴长得十分奇特,上唇呈圆盘状,占据头的大部分,脸上长有硬毛,光秃秃的头顶,皮肤厚厚的,布满皱纹,全身呈灰色或橄榄绿色,唯一同美女的相似之处是它有一对小而突出的乳房长在前肢根部,位置与人相似,和鲸类的乳房位置明显不同。

它们生性害羞,只要一有风吹草动,就会立即逃避,所以一般情况下,儒艮不会被人看见。

人民网广西频道也曾报道过,儒艮身体呈纺锤形,头骨厚大,前肢呈鳍头,后肢退化,尾鳍宛如新月。一般体长在一米至三米,体重有的超过一千公斤。它行动缓慢,活动范围相对固定,并有靠近浅水域栖息的习惯。

参考资料:人民网——世上有“美人鱼”不假 但它的“美”会颠覆你所有幻想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05

世界上没有美人鱼存在。

一般人们熟悉的美人鱼形象,源自德国传说及诗歌中常提及的美丽人鱼洛雷莱。她经常会在天色昏暗不明的时候出现在莱茵河畔,用她冷艳凄美的外表以及哀怨动人的歌声,迷惑过往的船夫,使其分心而失去方向,最后沉入河底。

美人鱼上半身是人(多为女性)下半身是鱼的身体,为基本的形态。当时的人们很可能看错了,把现今生存于海洋的哺乳类动物儒艮看成了怪物,因此广为流传,但这种说法并没有事实根据。

扩展资料

在艺术、文学或绘画上,美人鱼多是作为一种隐喻的象征物,这点倒是比较具有可信度。

人鱼多半是用来象征非常不幸的事,比如安徒生童话中的美人鱼。大部分的文学作品当中,人鱼的下场都很凄惨,最后都得不到幸福。附带一提,虽然大家所熟悉的人鱼雕塑,下半身只有一条尾鳍,但古老的西方绘画里,人鱼通常都是两条尾鳍,这点相当的不可思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美人鱼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20-01-27
有的,美人鱼
英语名称: mermaid 或 sea-maid 或 sea-maiden
按传统说法,美人鱼以腰部为界,上半身是美丽的女人,下半身是披着鳞片的漂亮的鱼尾,整个躯体,既富有诱惑力,又便于迅速逃遁。她们没有灵魂,像海水一样无情;声音通常像其外表一样,具有欺骗性;一身兼有诱惑、虚荣、美丽、残忍和绝望的爱情等多种特性。

有关报道

老普利尼是一位记述过“人鱼”生物的自然科学家,在他的不朽著作《自然历史》中写到:“至于美人鱼,也叫做尼厄丽德,这并非难以置信……她们是真实的,只不过身体粗糙,遍体有鳞,甚至象女人的那些部位也有鳞片。”像这样据称见过美人鱼的例子不在少数,而媒体对美人鱼的报道更是屡见不鲜。

报道一

1990年4月《文汇报》有这样一则报道:一些科学家正在竭力设法找到这一当今考古学最惊人的发现,一个3000年前美人鱼的木乃伊遗体的由来。一队建筑工人,在索契城外的黑海岸边附近的一个放置宝物的坟墓里,发现了这一难以相信的生物。这一发现的消息是由苏联考古学家耶里米亚博士在最近透露给西方的。她看起来像一个美丽的黑皮肤公主,下面有一条鱼尾巴。这一惊人的生物从头顶到带鳞的尾巴,计长有173厘米。科学家相信她死时有100多岁的年龄。

报道二

1991年7月2日,新加坡《联合日报》发表了题为《南斯拉夫海岸发现1.2万年前美人鱼化石》的报道:科学家们最近发掘到世界首具完整的美人鱼化石,证实了这种以往只在童话中出现的动物,的确曾在真实世界里存在过。化石是在南斯拉夫海岸发现的。化石保存得很完整,能够清楚见到这种动物拥有锋利的牙齿,还有强壮的双颚,足以撕肉碎骨,将猎物杀死。“这只动物是雌性的。大概1.2万年前在附近海岸出现。”柏列·奥干尼博士说。奥干尼博士是一名来自美国加州的考古学家,在美人鱼出现的海域工作了4年。奥干尼博士说:“它在一次水底山泥倾泻时活埋,然后被周围的石灰石所保护,而慢慢转为化石。化石显示,美人鱼高160厘米,腰部以上像人类,头部发达,脑体积相当大,双手有利爪,眼睛跟其他鱼类一样,无有眼帘。

报道三

1991年8月,美国两名渔民发现人鱼事件,报道如下:最近美国两名职业捕鲨高手在加勒比海海域捕到十一条鲨鱼,其中有一条虎鲨长18.3米,当渔民解剖这条虎鲨时,在它的腹内胃里发现了一副异常奇怪的骸骨骨架,骸骨上身三分之一象成年人的骨骼,但从骨盆开始却是一条大鱼的骨骼。当时渔民将之转交警方,警方立即通知验尸官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证实是一种半人半鱼的生物。对于这副奇特的骨骼,警方又请专家进一步研究,并将资料输入电脑,根据骨骼形状绘制出了美人鱼形状。参加这项工作的美国埃毁斯度博士说,从他们所掌握的证据来看,美人鱼并不是传说或虚构出来的生物,而是世界上确实存在的一种生物。

报道四

科威特的《火炬报》在1980年8月24日报道:最近,在红海海岸发现了生物公园的一个奇迹--美人鱼。美人鱼的形状上半身如鱼,下半身象女人的形体----跟人一样长着两条腿和十个脚趾。可惜的是,它被发现时已经死了。

报道五

关于对活人鱼的发现也是有的。1962年曾发生过一起科学家活捉小人鱼的事件。英国的《太阳报》,中国哈尔滨的《新晚报》及其它许多家报刊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前苏联列宁科学院维诺葛雷德博士讲述了经过:1962年,一艘载有科学家和军事专家的探测船,在古巴外海捕获一个能讲人语的小孩,皮肤呈鳞状,有鳃,头似人,尾似鱼。小人鱼称自己来自亚特兰蒂斯市,还告诉研究人员在几百万年前,亚特兰蒂斯大陆横跨非洲和南美,后来沉入海底……现在留存下来的人居于海底,寿命达300岁。后来小人鱼被送往黑海一处秘密研究机构里,供科学家们深入研究。
……

诸如“人鱼”这类海底奇异生物的存在由于有了实物作证,那么它也就由人们所谓的“荒诞”、“迷信”、“神话”的东西转变为当前一项严肃的科学研究课题了。

人鱼原型

关于美人鱼的原型,公认的说法是海牛

相传哥伦布在目睹过海牛之前就听过一些关于美人鱼这一神秘而又美丽的传说,当时他已经沉浸于对美人鱼的神往和浓厚的兴趣之中,并且满怀希望的用自己心爱的情妇的名字“安娜”来给它命名。直到后来一次航海的途中水手们捕捉到了一只海牛并且告诉哥伦布这东西就是他一直想见到的美人鱼的时候,哥伦布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心中美丽又神圣的“安娜”会是这样一幅丑陋的嘴脸,竟然还不如一头母猪可爱。于是哥伦布怀着失望的心情决定让她心目中“美丽”的“安娜”做为自己的晚餐,当晚,他食用了这位“安娜”,认为肉色和味道酷似小牛肉,加之它们以草为食,体内的构造和鱼毫无相似之处,就推测它们不是鱼而是真正的小牛,自那以后,海牛就被叫开了。当然,“安娜”这一具有讽刺意义的命名就象家丑一样随之被悄悄的掩盖了。

然而人类为何会把海牛认为是美人鱼呢?最具有说服力的要属海牛有两个乳房,象人的拳头那么大,都位于胸部鳍肢下,与人的乳房位置相似。这大根式就是将其取名人鱼的最大根据吧。甚至有人说它是用鳍肢抱仔竖立在水里喂奶,上身露出水面,其状颇似人形,其实并非如此,海牛喂奶的时候是水平的浮在水面上,身体略侧,从来没有过竖立于水面的喂奶姿势。究竟人们为何把海牛取名为“人鱼”,至今还没有一个科学的根据来证明这一点。

传说虽然只是传说,它不代表任何科学依据也没有实际的意义,但人鱼的确是主观存在的,海牛被人取名为美人鱼,但它不能代表美人鱼。美人鱼这一形像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喜爱和传颂,她这种美恐怕连维纳斯和蒙娜利莎都要逊色三分了。美人鱼,她已经成为一种概念、一种图腾被世人所认可,也是大自然给我们心灵上美好的恩赐,而我们,应该把这种恩赐以我们的方式回报给大自然。虽然她不曾进入任何人的视线内,但她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正因为这样,她可以让世人有中够的想象空间去塑造她、去美化她。所以说,美人鱼的这种魅力是神圣的,是完美的,是永恒的。

原型:
真正的美人鱼或许在各类的电影电视中看得比较多。通常,我们所指的美人鱼其实是:海牛类动物
例如海师,海豹等,不过其中只有一种是被科学家们普遍公认的“美人鱼”——儒艮

儒艮
儒艮俗称美人鱼,是世界性珍贵兽类,人们极少见到
别名 人鱼
学名 Dugong dugong
英文名 dugong
儒艮科 Dugongidae
分布 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南部沿海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儒艮的身体呈纺锤型,长约3米,体重300-500千克。全身有稀疏的短细体毛。没有明显的颈部,头部较小,上嘴唇似马蹄形,吻端突出有刚毛,两个近似圆形的呼吸孔并列于头顶前端;无外耳廓,耳孔位于眼后。无背鳍,鳍肢为椭圆形。尾鳍宽大,左右两侧扁平对称,后缘为叉形,无缺刻。鳍肢的下方具一对乳房。背部以深灰色为主,腹部稍淡。
儒艮为海生草食性兽类。其分布与水温、海流以及作为主要食品的海草分布有密切关系。多在距海岸20米左右的海草丛中出没,有时随潮水进入河口,取食后又随退潮回到海中,很少游向外海。以2-3头的家族群活动,在隐蔽条件良好的海草区底部生活,定期浮出水面呼吸。常被认作“美人鱼”浮出水面,给人们留下了很多美丽的传说。
儒艮是由陆生草食动物演化而来的海生动物,曾遭到严重捕杀,资源受到破坏,亟待加强保护。
其实,美人鱼并不美,它就是生活在我国广东、广西、台湾等省沿海一带的一种海兽,叫儒艮。这个名字是由马来语直译过来的,也有人称它为“南海牛”。除我国外,在印度洋、太平洋周围的其他一些国家也有它生活的足迹。
儒艮不仅形象不美,而且还很丑陋。它的体型像一只巨大的纺棰,有3米多长,400多千克重,身大头小尾巴像月牙。最难看的是它那像耗子一样的眼清,鼻孔顶在头上,耳朵无耳沿,两颗獠牙从厚嘴唇边露出,样子十分难看。皮色灰白,身上长着稀稀拉拉的硬刺,实在算不上什么美,但说它是美人鱼,是因为它在生活习性上有和人类相近的地方,就是幻儒艮都是吸吮妈妈的乳计成长;儒艮的体型也确有点像女人的地方,它通化了的前肢?D?D胸鳍旁边长着一对较为丰满的乳房,其位置与人类非常相似。所以在它偶尔腾流而起,露出上半身出现在海面上时,真有点妇人模样。
儒艮生活中不挑食,大都以海藻、水草等多汁的水生植物以及含纤维的灯心草、禾草类为食,但凡水生植物名基本上都能吃,它的食量较大,每天要消耗45千克以上的水生植物,所以它有很大一部分的时间用在摄食上。儒艮觅食海藻的动作酷似牛,一回咀嚼,一面不停地摆动着头部,这就是它所以叫“海丰”的原因。它行动迟缓,虽然常年生活在海中,但水下功夫非常一般,游泳速度只不过每小的2海里左右,即便是在被敌人逼赶时,逃跑的速度也超不过5海里。正因为它能吃但又不愿动,所以养得体胖膘肥,常常成了逐利者的捕杀对象。儒艮体色灰白,体胖膘肥,油可入药,肉味鲜美,皮可制革。正因为如此,所以屡遭人类杀戮,如不严加保护,它们就有灭顶之灾。因此,儒艮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怀特教授可谓一名名副其实的“美人鱼博士”。他不辞劳苦,整日与美人鱼打交道,精心研究美人鱼的习性和生活,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美人鱼材料。仅最近5年,经怀特博士救助的受伤美人鱼就达450头。
美人鱼学名儒艮。美人鱼喂奶时以其粗壮的手拥抱着孩子,头部和胸脯全部露出水面,酷似在水中游泳的人,故有“美人鱼”之美称。事实上,美人鱼与人为善,尽管身材魁梧,但其性情十分温善,与任何生物包括人类都友好相处。美人鱼主要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水域,在北美洲主要安居在墨西哥海湾佛罗里达半岛沿岸。就是在这个美人鱼世世代代生活的海湾,由于近10年来半岛的开发,人口骤增,工业污染,使美人鱼正面临濒危的境地。
儒艮性情安静,行动缓慢,白天总似昏昏欲睡,饱食以后大部时间潜入30~40米深的海底, 伏于岩礁等处,消磨时光。苍灰色的体色使它不易被发现。它喜生活于近岸浅海,从不到大洋深海中冒险。每当傍晚或黎明便到处觅食,大口吃着海藻或其他海草。每天要吃几十公斤,食量很大。它是靠臼齿磨碎食物,而不是像牛那样的反刍动物。
儒艮生儿育女也离不开水。儒目的孕期可能为一年。刚出生的小儒艮尾巴向前蜷曲,游泳力弱,母兽常把它托出水面吸入第一口气。儒艮的乳腺位于胸部鳍肢之间,与人的乳房位置相似,这或许是称其美人鱼的最大原因。甚至有人说它是用前肢抱仔半身露出水外喂奶,其状若人。其实它是水平地浮在水面,身体略侧,小儒目与母体斜成一个角度,口吸在乳头上吃奶。

儒艮喜生活于温暖水域,水温低于15℃时它就容易患肺炎死去,所以我国广东、广西、台湾、福建沿海较常见。其他几种海牛也多生活在较温暖的水域。
儒艮(包括其他海牛)的皮可以制革,肉的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胜似牛肉。油是贵重的药材,与鳕鱼肝相似,肺病患者或体弱者服用,疗效颇佳。齿和骨可以作象牙雕刻的代用品。儒艮全身都是宝,所以被捕颇多,濒临灭绝,需加保护。

文献记载

老普利尼是一位记述过“人鱼”生物的自然科学家,在他的不朽著作《自然历史》中写到:“至于美人鱼,也叫做尼厄丽德,这并非难以置信……她们是真实的,只不过身体粗糙,遍体有鳞,甚至象女人的那些部位也有鳞片。”

《山海经·北次三经》云:“又东北二百里,曰龙侯之山东,无草木,多金玉。决决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其状如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郭亚璞注:“或曰,人鱼即鲵也,似鲇而四足,声如小儿啼……”。按经中所记人鱼凡数十见。又《海内北经》有*陵鱼,《楚辞·天问》有*鲮鱼,实皆谓儒艮。后谓人鱼"皆为美丽女子"(《太平广记》卷四六四"海人鱼"条引《洽闻记》)、“沙中妇人红裳双袒”(《天中记》卷五六引《徂异志》等,则是神话演变之结果。参见“鲛人”辞条。

我国古代《太平广记》中也有记载

太平广记卷第四百六十四 水族一
---太平广记东海大鱼

海人鱼海人鱼,东海有之,大者长五六尺,状如人,眉目、口鼻、手爪、头皆为美丽女子,无不具足。皮肉白如玉,无鳞,有细毛,五色轻软,长一二寸。发如马尾,长五六尺。阴形与丈夫女子无异,临海鳏寡多取得,养之于池沼。交合之际,与人无异,亦不伤人。(出《洽闻记》)
海人鱼,东海里就有。大的长五六尺,样子象人。眉毛、眼睛、口、鼻子、手、脚和头都象美丽的女人,没有一样缺少的。皮肉白得象玉石,身上没有鳞,有细毛,毛分五种颜色,又轻又柔软,毛长一二寸,头发象马尾巴一样,长五六尺。阴部的形状和男人女人的一样,靠海的鳏夫寡妇大多都捉海人鱼,放在池沼中养育。交合时,与人没什么两样,也不伤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09-13
有 据说是生活在海底的人,具有他们自己的文明,只是以人类目前的科技,还无法与他们接触。前苏联曾意外捕获一个人鱼男孩,据说这个人鱼竟能掌握人类的语言,他们当时对这个人鱼许诺只要他说出他的情况就释放他,这个人鱼说出了他来自一个海底城市等信息,但无信义可言的前苏联人并没有释放他,这只人鱼便再也不说话不久死去。
一、文献记载
老普利尼是一位记述过“人鱼”生物的自然科学家,在他的不朽著作《自然历史》中写到:“至于美人鱼,也叫做尼厄丽德,这并非难以置信……她们是真实的,只不过身体粗糙,遍体有鳞,甚至象女人的那些部位也有鳞片。”
二、考古学的发现
1990年4月《文汇报》有这样一则报道:
一些科学家正在
竭力设法找到这一当今考古学最惊人的发现,一个3000年前美人鱼的木乃伊遗体的由来。一队建筑工人,在索契城外的黑海岸边附近的一个放置宝物的坟墓里,发现了这一难以相信的生物。这一发现的消息是由苏联考古学家耶里米亚博士在最近透露给西方的。她看起来像一个美丽的黑皮肤公主,下面有一条鱼尾巴。这一惊人的生物从头顶到带鳞的尾巴,计长有173厘米。科学家相信她死时约有100多岁的年龄。
1991年7月2日,新加坡《联合日报》发表了题为《南斯拉夫海岸发现1.2万年前美人鱼化石》的报道:科学家们最近发掘到世界首具完整的美人鱼化石,证实了这种以往只在童话中出现的动物,的确曾在真实世界里存在过。化石是在南斯拉夫海岸发现的。化石保存得很完整,能够清楚见到这种动物拥有锋利的牙齿,还有强壮的双颚,足以撕肉碎骨,将猎物杀死。“这只动物是雌性的。大概1.2万年前在附近海岸出现。”柏列·奥干尼博士说。奥干尼博士是一名来自美国加州的考古学家,在美人鱼出现的海域工作了4年。奥干尼博士说:“它在一次水底山泥倾泻时活埋,然后被周围的石灰石所保护,而慢慢转为化石。化石显示,美人鱼高160厘米,腰部以上像人类,头部发达,脑体积相当大,双手有利爪,眼睛跟其他鱼类一样,无有眼帘。
三、现存的人鱼
(1)“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鱼的”
1991年8月,美国两名渔民发现人鱼事件,报道如下:
最近美国两名职业捕鲨高手在加勒比海海域捕到十一条鲨鱼,其中有一条虎鲨长18.3米,当渔民解剖这条虎鲨时,在它的腹内胃里发现了一副异常奇怪的骸骨骨架,骸骨上身三分之一象成年人的骨骼,但从骨盆开始却是一条大鱼的骨骼。当时渔民将之转交警方,警方立即通知验尸官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证实是一种半人半鱼的生物。对于这副奇特的骨骼,警方又请专家进一步研究,并将资料输入电脑,根据骨骼形状绘制出了美人鱼形状。参加这项工作的美国埃毁斯度博士说,从他们所掌握的证据来看,美人鱼并不是传说或虚构出来的生物,而是世界上确实存在的一种生物。
(2)“上半身是鱼下半身是人的”
科威特的《火炬报》在1980年8月24日报道:最近,在红海海岸发现了生物公园的一个奇迹--美人鱼。美人鱼的形状上半身如鱼,下半身象女人的形体----跟人一样长着两条腿和十个脚趾。可惜的是,它被发现时已经死了。……
(3)来自海底的活人鱼
关于对活人鱼的发现也是有的。1962年曾发生过一起科学家活捉小人鱼的事件。英国的《太阳报》,中国哈尔滨的《新晚报》及其它许多家报刊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前苏联列宁科学院维诺葛雷德博士讲述了经过:1962年,一艘载有科学家和军事专家的探测船,在古巴外海捕获一个能讲人语的小孩,皮肤呈鳞状,有鳃,头似人,尾似鱼。小人鱼称自己来自亚特兰蒂斯市,还告诉研究人员在几百万年前,亚特兰蒂斯大陆横跨非洲和南美,后来沉入海底……现在留存下来的人居于海底,寿命达300岁。后来小人鱼被送往黑海一处秘密研究机构里,供科学家们深入研究。
四、其它有关发现
1958年,美国国家海洋学会的罗坦博士在大西洋3英里深的海底,拍摄到了一些类似人的奇妙足迹。
1963年,在波多黎各东面的海里,美国海军在进行潜艇作战演习时发现了一个“怪物”,它既不是鱼,也不是兽,而是一条带螺旋桨的“船”,在水深300米的海底游动,时速达280千米,其速度之快是人类现代科技所望尘莫及的。
1968年,美国迈阿密城的水下摄影师穆尼在海底看到一个厅异的动物:脸像猴子,脖子比人长4倍,眼睛像人但要大得多。当那动物看清摄影师后,就飞快地用腿部的“推进器”游开了。
1973年初,一个名叫丹.德尔莫尼的船长,在大西洋斯特里海湾发现水下有一条形似雪茄烟的“船”,全长40~50米,以60~70海里的时速航行。船长怕与他相撞,千方百计地躲着它航行,而它却很“大方”,直奔该船而来。船长尺魂未定,他却悄然而过。
时隔半年,北约和挪威的数十只军舰,在感恩克斯纳歧湾发现了一个被称为“幽灵潜水艇”的水下怪物。用多种武器攻击,全无效应。当它浮出水面时,这么多舰上的无线电通讯、雷达和声纳全都失灵,它消失时才又恢复正常。
在西班牙沿岩采海带的工人反映,他们在海底见过一个庞大的透明圆顶建筑物,而在美洲大陆边缘的淦民和海员也说见过类似的东西。美国专家认为它不像是某种国防设施。那么,这又是谁的杰作呢?
联想起美国海军上校亨利在百慕大三角区水下360米处发现的金字塔,以及美国探险家特罗纳在巴哈马群岛海域发现的“比密里水下建筑”,有人认为这是海底人用于净化海水的设备,甚至还有人猜测,这是海底人用来发电的电磁网络。看来,地球上真的有另外一种人存在?种种离奇的发现,不禁使人回想起发生在1938年的一件事:在爱沙尼亚的半明达海滩上,出现了一个“蛤蟆人”:鸡胸扁嘴、圆脑袋……当它发觉有人跟踪时,便一溜烟跳进波罗的海里,速度之快,使人几乎看不见它的双脚。
时隔半个世纪,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比维尔市郊沼泽地区,多次出现一种半人半兽的“晰蜴人”:身高达2米,有一对红眼睛,全身披满厚厚的绿色鳞甲,每只手仅3根手指,直立行走,力气过人能轻易地掀翻汽车,跑起来比汽车还快。目击者说,它是上岸的海底人。
面对这些稀厅的水下智能动物,美国科学家认为,它们既能在“空气的海洋”里生活,又能在“海洋的空气”里生活,是古人类的另一分支。其理由是:人类起源于大海。
这示是对达尔文得出的“人是由古代类人猿进化而来”的结论提出挑战了么?是的。法国著名医生米高尔.奥登进一步强调,他根据自己多年来对水与人类的关系的研究认为,人类的祖先很有可能是水中的某种灵长类而不是猿猴。作为这一论点的根据,奥登列举了人与猿猴之间的许多不同点,这些不同点大部分与水有关。例如,猿猴厌恶水,而人类婴儿几乎一出生就能游泳,猿猴不会流泪,而海豚哺乳动物(比如儒艮,即“美人鱼”)有眼泪。
“类人怪物”平均身高为3.5~4.5料,头部特别大,有两只又圆又大却没瞳孔的眼睛,没有耳朵,鼻子也只有两个气孔,嘴部没有唇只有一条罅缝,无发无齿,手脚是带蹼的四趾掌。这些特征,与海兽何其相似。
据报道1984年9月,在西伯利亚奥比湾附近发生的飞碟坠落事件中,人们从现场救出5 个“外星人”。他们个个浑身长满细细的鳞片,无嘴唇,身体其它部分同人类小孩相似。其中一个女性“外星人”生下的婴儿体重1752克,身高0.5米,上身鳞片很厚,头颅像晰蜴,眼睛细小而黑,无鼻梁,但有一个鼻孔,肤色略显蓝色。
如果上属报道属实,不难得出这些“外星人”与生活在海底的种族有关的结论。况且它们的智能也是人类远不及的。这些水下高智能生灵,很可能是外星人的某个种族。但这些海底的类人生物究竟是什么,还有待于科学家来揭谜。
《山海经·北次三经》云:“又东北二百里,曰龙侯之山东,无草木,多金玉。决决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其状如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郭亚璞注:“或曰,人鱼即鲵也,似鲇而四足,声如小儿啼……”。按经中所记人鱼凡数十见。又《海内北经》有*陵鱼,《楚辞·天问》有*鲮鱼,实皆谓儒艮。后谓人鱼"皆为美丽女子"(《太平广记》卷四六四"海人鱼"条引《洽闻记》)、“沙中妇人红裳双袒”(《天中记》卷五六引《徂异志》等,则是神话演变之结果。参见“鲛人”辞条。
六.人鱼传说
记忆,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音乐之神阿波罗的儿子奥尔菲斯率领船队在蓬托斯海上航行,
海上有两座礁石,女妖洛利莱多年来用迷人的歌声诱惑来往船只的船员,
船员寻声而去,终将只有一个结果:葬身海底。
我想,自己与奥尔菲斯不同的做法就在于,
他,用棉球堵住了船员的耳朵,自己高声歌唱,
而我,或许宁愿葬身大海也会聆听她的歌唱。
那些葬身大海的船员,应该会安然长眠。
临终前听到自己为此丧命的动人之音,
也算是心甘情愿。
[编辑本段]中国的鲛人
古人把人鱼称为[[鲛人]]
我国古代《太平广记》中也有记载
太平广记卷第四百六十四 水族一
---太平广记东海大鱼
海人鱼海人鱼,东海有之,大者长五六尺,状如人,眉目、口鼻、手爪、头皆为美丽女子,无不具足。皮肉白如玉,无鳞,有细毛,五色轻软,长一二寸。发如马尾,长五六尺。阴形与丈夫女子无异,临海鳏寡多取得,养之于池沼。交合之际,与人无异,亦不伤人。(出《洽闻记》)
海人鱼,海里就有。大的长五六尺,样子象人。眉毛、眼睛、口、鼻子、手、脚和头都象美丽的女人,没有一样缺少的。皮肉白得象玉石,身上没有鳞,有细毛,毛分五种颜色,又轻又柔软,毛长一二寸,头发象马尾巴一样,长五六尺。阴部的形状和男人女人的一样,靠海的鳏夫寡妇大多都捉海人鱼,放在池沼中养育。交合时,与人没什么两样
人鱼有时也出现在动画中,比如:泡沫王子,珍珠美人鱼等
人鱼的故事也出现在电视剧中,比如:人鱼小姐等
[编辑本段]日本传说中的人鱼
很久以前,推古天皇二九年(西元六一七年),在近(滋贺县)的蒲川被渔夫捕获,江户时代也发生过,尤其是宽政十二年(西元一千八百年),在大阪西堀附近河川钓起的人鱼,多数人看过后告成轰动。这个人鱼,身高一公尺多,发出婴儿似的哭声。从这件事来考虑,人鱼也是传说中的幻兽,可算是相当神秘的鱼族,当时称为鲮鱼或发鱼。就这点而言,日本人的人鱼和西洋传说中的妖精人鱼的意思稍微有些不同。其姿态,不一定很美,不如说是奇形怪状较多。出现于若狭湾、九州、四国近海,只选在狂风暴雨迫近时现形。
是凶兆?还是吉兆?
自古以来,人鱼的出现,有人说是不祥之兆,也有人说是祥瑞的象征,究竟代表了是凶兆?还是吉兆呢?
菊冈沾凉所着的《诸国里人谈》之中,十八世纪初叶,在若狭之国有渔夫加害人鱼而招致天灾的故事。若狭之国的大饭郡有一座御浅岳是御浅明神的居所,人鱼被当地的百姓称之为御浅明神的使者。
那是宝永年间所发生的事,有一天乙见村的渔夫去海里捕鱼,发现有东西躺在岩石上。仔细一瞧,有着人类的头,胸前有着如鸡冠一样红色的肉褶,下半身是鱼的形状。渔夫看了觉得十分恶心,拿起船桨就把这个半人半鱼的怪物打死了,投到海里去。结果海上掀起大风、海啸一连持续了十七天才停止,并且发生了大地震,御浅岳的山脚下到海边的地面都裂开了,乙见村也因此沉入了海底,传言是御浅明神为了报复人类所为。
也有类似「动物报恩」民间故事的人鱼版流传下来。据说有位渔夫捕捉人鱼之后,又将其放生,过了三天人鱼又游到岸边送那个渔夫。(参见《广大和本草》记载)
人鱼的特征
日本人对于人鱼形象的确立,大约是在江户时代从西方传来的。主要是依据安徒生童话着名的「人鱼公主」故事中的描述,使后人对于人鱼的长相有了明确的印象。在此之前,人鱼并没有明确的记载究竟长得什么模样?以前的人,就算是亲眼目睹过人鱼的出现,也只是口耳相传,绘声绘影地描述,少有文字具体地形容。大致来说,人们相信人鱼是住在海里的一种半人半鱼的生物,但是没有人能断定究竟看到了什么,因此与其说人鱼,长得像童话中描述那么漂亮,还不如说是把它当作妖怪来看待。
那么出现在文献记载上的人鱼,到底长得是什么模样呢?七世纪完成的《日本书记》里,写着「像人一样的异形之物」、「既是人也是鱼」。《山海经:海内南经》:「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郁水南。注:离耳,锼离其耳分令下垂以为饰,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渚中;雕题,黥涅其面,画体为鳞采,即鲛人也。」其中的鲛人外表是人头鱼身,长着四只脚的鱼,后来传到了日本,成为人鱼最原始的形象。山海经里还有些描述看起来像是形容山椒鱼、大鲵(娃娃鱼)、鳗、鲶鱼之类的水中生物,长得像人形,全身披覆着鳞片,感觉上比较接近怪兽的模样。
十三世纪的《古今着闻集》里头,写道「头部像猿猴,有着像鱼一样细细的牙齿」怎么看都觉得像是怪兽。前面提到过的《诸国里人谈》记载着「有着人类的头,胸前有着如鸡冠一样红色的肉褶,下半身是鱼的形状。《古今奇谈莠句册》另有「头部有像人脸一般,眉毛眼睛俱全,皮肤很白,头发是红色的,红鳍之间有手,并且指间有蹼,下半身为鱼形」这样详尽而惊人的记载。
另外,在江户时代末期,西洋的人鱼像输入日本,研究荷兰的学者大槻玄泽所写的《六物新志》(1786年)附了人鱼的图片,上半人是人类的模样,长得如美丽的妇人之姿,下半身是鱼的形状,覆有鳞片和鱼尾,人鱼在一般人心目中的形象终于在此确立,这本书中也记载了人鱼之骨,可以入药是贵重的珍品。还有传出有人发现人鱼木乃伊足见当时的人们已经相信人鱼是实存的动物。
曲亭马琴(1814-1842)所着的长篇历史奇幻小说《南总里见八犬传》写到人鱼的油脂很有用,至于什么样的用途,书中并没有清楚的描述,不过当时刊行的古本上还绘有人鱼上半身的插图。
人类对人鱼的联想十分丰富,在许多电视剧和动画中都曾以人鱼为中心,例如《人鱼的旋律》,《爱上鲨鱼的人鱼》等,深受人们喜爱。
————————————————————————————————————————
西洋的人鱼
一般人们熟悉的西方人鱼形象,源自德国传说及诗歌中常提及的美丽人鱼罗蕾莱。她经常会在天色昏暗不明的时候出现在莱茵河畔,用她冷艳凄美的外表以及哀怨动人的歌声,迷惑过往的船夫,使其分心而失去方向,最后沉入河底。
西洋的人鱼上半身是人(多为女性)下半身是鱼的身体,为基本的形态。当时的人们很可能看错了,把现今生存于海洋的哺乳类动物儒艮和海牛看成了怪物,因此广为流传,但这种说法并没有事实根据。不过在艺术、文学或绘画上,作为一种隐喻的象征物,这点倒是比较具有可信度。人鱼多半用来象征不幸的事,如安徒生童话中的美人鱼。大部分的文学作品当中,人鱼的下场都很凄惨,最后都得不到幸福。附带一提,虽然大家所熟悉的人鱼雕塑,下半身只有一条尾鳍,但古老的西方绘画里,人鱼通常都是两条尾鳍,这点相当不可思议。
[编辑] 日本的人鱼
[编辑] 人鱼的记载
推古天皇二九年(西元917年),在近滋贺县的蒲川被渔夫捕获,江户时代也发生过,尤其是宽政十二年(西元1800年),在大阪西堀附近河川钓起的人鱼,多数人看过后造成轰动。这个人鱼,身高一米多,发出婴儿似的哭声。从这件事来考虑,人鱼也是传说中的幻兽,可算是相当神秘的鱼族,当时称为鲮鱼或发鱼。就这点而言,日本人的人鱼和西洋传说中的人鱼妖精,无论在形状上和性质上都迥然不同。其姿态,不见得很美形,不如说是奇形怪状较多。出现于若狭湾、九州、四国近海,专挑暴风雨迫近时于海边现形。
13世纪的《古今著闻集》里头,写道“头部像猿猴,有着像鱼一样细细的牙齿”怎么看都觉得像是怪兽。前面提到过的《诸国里人谈》记载着“有着人类的头,胸前有着如鸡冠一样红色的肉褶,下半身是鱼的形状。《古今奇谈莠句册》另有“头部有像人脸一般,眉毛眼睛俱全,皮肤很白,头发是红色的,红鳍之间有手,并且指间有蹼,下半身为鱼形”这样详尽而惊人的记载。
此外,在江户时代末期,西洋的人鱼像输入日本,研究荷兰的学者大槻玄泽所写的《六物新志》(1786年)附了人鱼的图片,上半人是人类的模样,长得如美丽的妇人之姿,下半身是鱼的形状,覆有鳞片和鱼尾,人鱼在一般人心目中的形象终于在此确立,这本书中也记载了人鱼骨,可以入药是贵重的珍品。还有传出有人发现人鱼木乃伊,足见当时的人们已经相信人鱼是实存的动物。
到了明治时期,身兼植物学与民俗学者的南方熊楠,将“儒艮”以及“海牛”等海洋动物的生态陆续写成了专著发表,因此普遍认为人鱼就是从这些海洋动物为基模幻想出来的动物,但是冲绳地方的人们依然相信人鱼真的存在,也有人不敢捕捉“儒艮”,以食用“儒艮”的肉为禁忌,因为他们崇拜人鱼,若食用人鱼的肉,恐会招来噩运。
[编辑] 人鱼的外形和特征
人鱼
鸟山石燕‘今昔百鬼拾遗’日本人对于人鱼形象的确立,大约是在江户时代从西方传来的。主要是依据安徒生童话著名的“人鱼公主”故事中的描述,使后人对于人鱼的长相有了明确的印象。在此之前,人鱼并没有明确的记载究竟长得什么模样。以前的人,就算是亲眼目睹过人鱼的出现,也只是口耳相传,绘声绘影地描述,少有文字具体地形容。大致来说,人们相信人鱼是住在海里的一种半人半鱼的传说生物,但是没有人能断定究竟看到了什么,因此与其说人鱼,长得像童话中描述那么漂亮,还不如说是把它当作妖怪来看待。
那么出现在文献记载上的人鱼,到底长得是什么模样呢?七世纪完成的《日本书纪》里,写着“人间のような异形のもの”(像人一样的异形之物)、“人间でも鱼でもないもの”(既非人也非鱼)。
[编辑] 八百比丘尼的传说
江户时代,人鱼骨可以入药,但更早以前,人们相信吃了人鱼肉会长生不老。根据《古今著闻集》中记载,人鱼肉味美且可食用。然而,在若挟国(今福井县)流传著很有名的八百比丘尼传说,据说她吃了人鱼肉而活到八百岁,此外,在小滨市青井的神明神社,也有自德川幕府时代就开始供奉的八百比丘尼像。
据说在若挟的小滨住着一位叫高桥的男子。某天他捕到一条人鱼而且把人鱼吃掉了。传说中的这部分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也有人说是高桥是在山上或海上迷路误闯异界,回家时带回人鱼肉。觉得既然带回来了就尝尝看吧,不过大家觉得恶心都不敢吃,只有好奇心重的女儿吃了人鱼肉。于是,她青春永驻活了好几百年,最后有感于世事无常,出家为尼在各国旅行。据说她晚年回到故乡若挟,住在草庵里,此时已活了八百岁,最后在后濑山的洞穴绝食而亡。
[编辑] 中国的人鱼
在中国最古的博物志《山海经:海内南经》当中如此记载着:“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郁水南。注:离耳,锼离其耳分令下垂以为饰,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渚中;雕题,黥涅其面,画体为鳞采,即鲛人也。”,其中的鲛人外表是人头鱼身,长着四只脚的鱼,后来传到了日本,成为人鱼最原始的形象。山海经里还有些描述看起来像是形容山椒鱼、大鲵(娃娃鱼)、鳗鱼、鲶鱼之类的水中生物,长得像人形,全身披覆著鳞片,感觉上比较接近人和动物的混合体。
在西汉司马迁所著之《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中,有关于“人鱼”的记载,其中提到: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刘宋时裴骃所著之《集解》引述自古对于“人鱼”的解释为:
“徐广曰:‘人鱼似□,四脚。’正义广志云:‘鱼声如小儿啼,有四足,形如鳢,可以治牛,出伊水。’异物志云:‘人鱼似人形,长尺余。不堪食。皮利于鲛鱼,锯材木入。项上有小穿,气从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鱼膏为烛,即此鱼也。出东海中,今台州有之。’按:今帝王用漆灯冢中,则火不灭。”
(按:□为古籍漏字。)
“鳢”是一种鱼类的名称,在现今台湾阳明山国家公园内,仍然有“七星鳢”、“月鳢”等品种,表面滑溜,喜欢栖息在河流、池塘或是沼泽中。
[编辑] 类似人鱼的传说生物
和人鱼相似的还有希腊神话中半鱼半人的海妖赛莲(Sirens)。她总是出现在狂风暴雨的海上,在岸边唱着凄美动人的歌声,媚惑往返海上的水手,使他们所驾驶的船,不由自主地驶向岸边的礁石,撞个粉碎。希腊英雄奥德修斯(Odysseus)在航经该海域时,接受女巫瑟西(Circe)的建议,让船员紧紧地塞住耳朵,以避免听到那惑人的歌声,又将没有塞住耳朵的自己紧紧绑在船桅上,以免受到蛊惑而发狂。
日本的民间传说里,还有一种类似人鱼的妖怪,叫做“矶姬”。她的下半身是鱼形,很像人鱼,但脸部却有很大的不同。口裂开至耳朵,有尖锐的牙,而且头上长着二支像鹿角的东西,是相当可怕的海妖。藏匿在狂风巨浪的海岸边,一有人靠近,就乘浪袭击,将人的身体从头开始扭转。矶姬是身长约二十至三十米多的妖怪,所以一旦被她狙击后,无论是多么有力道的男人都招架不住。
陵鱼:
《山海经》里有记载“陵鱼”《山海经‧海外西经》此诸沃之野…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狸(鲤)。
这段文字是说某块肥沃的土地北边,有一种叫作龙鱼的生物,长得像鲤鱼。“陵居”就是可以到陆地上生活的意思,表示这种鱼是水陆两栖的。有人认为他就是书中别处所提到的陵鱼,后来大家讲的鳌鱼,可能也是指这种鱼类。
《山海经‧海内北经》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
这里描述得很详细,陵鱼是半人半鱼的姿态,具有人的脸和手脚,和希腊神话下半身是鱼尾的人鱼不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