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和明太祖对丞相等看法有何不同?

如题所述

两位帝王对于丞相的看法其实是代表了皇权与相权斗争的不同阶段。太宗时,丞相职权一分为三,分为中书,门下,尚书三省。而三省因为其只能的不同,则以中书和尚书两省为重,因此两省的长官实际上就是“真丞相”。明代时,胡惟庸案之后,丞相一职被废,表明皇权的完全胜利。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太宗与明太祖对与丞相的关系的处理方式不同。太宗时,主要以削弱相权为主,而明太祖时,则直接将相权取消。太祖的做法相对来说,激进了一些其原因在于:两朝所处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不同。太宗时期,皇权与丞相之间虽然有矛盾,但是尚未发展到极致,相权因为被分散了,所以还不具有对皇权的实质威胁。而皇帝本身也没有充分主要到相权对其的威胁。ps:丞相,宰相只是民间俗称,各朝的名称均有不同,秦为丞相,东汉为大司徒等等,而三省制度之后,三省的长官亦俗称丞相,但由于实际权力过大,所以“丞相”一职常常都是虚位,而以副官为长。这也恰恰表明了皇权始终对相权的警惕。这也是两人对丞相态度的相同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3
唐太宗认为丞相的作用可以提醒皇帝在做决定的时候要考虑再三,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帮助皇帝出谋划策,在繁忙的工作中可以帮助皇帝分担压力。所以重视丞相的选拔和任用。

明太祖则认为丞相可能分薄皇权,可能导致一国拥有两个决策层而导致国家出现政令不明,政权不稳。丞相很有可能利用自己对全国事物的了解和在朝中的势力对抗皇帝,所以必须废除,把所有决策权都集中在皇帝手上来保证政权稳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