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郑渊洁和他儿子的故事

500——1000字左右

郑渊洁和郑亚旗对话录
郑渊洁和儿子每次在车上聊天,车子上有录音机,日后儿子郑亚旗将录音转化为文字,在《童话大王》下半月《皮皮鲁》刊登。
郑亚旗:咱俩在上集《皮皮鲁》谈了你的转基因教育,你认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实际上是转基因教育。

郑渊洁:是的。父母生育的孩子,只有两种。一种是天才,另一种是普通人。父母对孩子实施教育,实质上是转基因教育。要么将天才转变为普通人,要么将普通人转变为天才。

郑亚旗:咱们上次已经探讨了父母如何将天才孩子转变为普通人,方法就是眼睛只盯着孩子身上的缺点,整天告诉孩子他什么地方不行。长此以往,孩子就真的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了,完成由天才蜕变成普通人的过程。今天咱们重点说说,作为父母,如何将普通孩子转变成天才。

郑渊洁:人类最本质的东西就是渴望同类欣赏。越是年龄小的人类成员,越希望获得同类特别是带他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两个人的由衷欣赏。欣赏是天才催化剂。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郑亚旗:我经常听到一句话,叫做忠言逆耳。

郑渊洁:真正的忠言都是顺耳的,鼓励就是顶级忠言。鼓励能将白痴变成天才。我怀疑,世界上真的有闻过则喜的人吗?反正我是没见过。

郑亚旗:家长使用鼓励的方法,就能将普通孩子转变为天才?

郑渊洁:没错。但是对孩子的鼓励不能是一时的、即兴的,而要持之以恒的。作为家长,鼓励孩子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鼓励,不批评。

郑亚旗:你确实是这么做的。在我的印象中,我已经22岁了,你从来没有批评过我一次。不过我想问,难道孩子身上真的没有缺点吗?

郑渊洁:咱俩上次说过,孩子身上的所有缺点,都是孩子从他们身边的成年人身上学来的,特别是从和孩子朝夕相处的家长身上学来的。孩子身上有三种素质最强大无比,想像力、模仿力和逆反力。其中模仿力可谓登峰造极。家长想让孩子改正所谓的缺点,不应该直接批评孩子,而是要找到孩子身上缺点的出处,也就是源头,然后对源头进行斩草除根式的灭除。

郑亚旗:我在家常听你说,表扬孩子要直截了当,批评孩子要转弯抹角。

郑渊洁:孩子出生以后,他的脑细胞都处于冬眠状态,需要外力来激活它们。这个外力,主要是父母。人的脑细胞分很多区域,你夸奖孩子,孩子大脑中优秀的脑细胞就被激活了,他就真的优秀了。你贬低他,他的脑细胞中的消极区域就被激活了,孩子就真的越来越不行了。所以作为家长,如果你真的希望你的孩子将来有出息出人头地,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鼓励、鼓励、再鼓励。表扬孩子要当机立断、快刀斩乱麻。批评孩子一定要三思而行,顾左右而言他。

郑亚旗: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学习成绩很重要。假如有个孩子在学校老是成绩不好,他又懒散,作为家长,也鼓励他?

郑渊洁:孩子在学校学习成绩不好,这肯定不是缺点,相反,可能正是他的优点。我们知道,如今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填鸭式应试教育,完全适应这样的教育方式甚至如鱼得水的孩子,不会是创造型人才。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创造型人才,不需要只能重复前人知识的考试机器。孩子日后能否出人头地,取决于他是不是创造型人才。为什么牛顿、爱迪生和爱因斯坦读书时的考试成绩都不好?正是这个道理。这些创造大师在幼年都无法容忍应试教育。爱迪生被学校除名。牛顿藐视老师。爱因斯坦更是对学校生活感到厌倦,由于不尊重老师,他在16岁时退学。老师当时给爱因斯坦下的结论是这个人终身一事无成。

郑亚旗:爱因斯坦后来还是上了大学吧?好像是苏黎世联邦工业学院。

郑渊洁:爱因斯坦是以全班倒数第二名的成绩从苏黎世联邦工业学院毕业的,毕业后,由于成绩差,没有任何一家学术机构要他,他只能靠当家教谋生。

郑亚旗:看来,天才不会和现行学校教育水乳交融。

郑渊洁:天才的一个明显标志就是蔑视权威。对于学生来说,老师就是权威。爱因斯坦有一段著名的话:“因为我蔑视权威,所以命运惩罚我,使我自己也成为权威。”能成为权威的人,都是靠蔑视权威起家的。

郑亚旗:这话比较耐人寻味。好像没有哪位天才是性格顺从的人。我明白了,如果有个孩子不适应学校生活,考试成绩不好,对老师也不顺从,这不但不是孩子的缺点,反而可能是孩子的优点,家长不必忧心忡忡坐卧不宁。

郑渊洁:正是这样。假如某位家长的孩子是爱因斯坦再世,他在学校蔑视老师,考试全班倒数第二。该家长勃然大怒,对小爱因斯坦横加贬斥,怒目恶语,就为了那除了记忆力什么也说明不了的考试分数和孩子死活过不去。其结果,不就是将眼看到手的给诺贝尔奖得主当亲爹亲娘的资格拱手让给您的邻居吗?

郑亚旗:天下有这么傻的父母吗?
郑渊洁:……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5160.htm#7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19
郑渊洁和郑亚旗对话录
郑渊洁和儿子每次在车上聊天,车子上有录音机,日后儿子郑亚旗将录音转化为文字,在《童话大王》下半月《皮皮鲁》刊登。
郑亚旗:咱俩在上集《皮皮鲁》谈了你的转基因教育,你认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实际上是转基因教育。

郑渊洁:是的。父母生育的孩子,只有两种。一种是天才,另一种是普通人。父母对孩子实施教育,实质上是转基因教育。要么将天才转变为普通人,要么将普通人转变为天才。

郑亚旗:咱们上次已经探讨了父母如何将天才孩子转变为普通人,方法就是眼睛只盯着孩子身上的缺点,整天告诉孩子他什么地方不行。长此以往,孩子就真的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了,完成由天才蜕变成普通人的过程。今天咱们重点说说,作为父母,如何将普通孩子转变成天才。

郑渊洁:人类最本质的东西就是渴望同类欣赏。越是年龄小的人类成员,越希望获得同类特别是带他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两个人的由衷欣赏。欣赏是天才催化剂。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郑亚旗:我经常听到一句话,叫做忠言逆耳。

郑渊洁:真正的忠言都是顺耳的,鼓励就是顶级忠言。鼓励能将白痴变成天才。我怀疑,世界上真的有闻过则喜的人吗?反正我是没见过。

郑亚旗:家长使用鼓励的方法,就能将普通孩子转变为天才?

郑渊洁:没错。但是对孩子的鼓励不能是一时的、即兴的,而要持之以恒的。作为家长,鼓励孩子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鼓励,不批评。

郑亚旗:你确实是这么做的。在我的印象中,我已经22岁了,你从来没有批评过我一次。不过我想问,难道孩子身上真的没有缺点吗?

郑渊洁:咱俩上次说过,孩子身上的所有缺点,都是孩子从他们身边的成年人身上学来的,特别是从和孩子朝夕相处的家长身上学来的。孩子身上有三种素质最强大无比,想像力、模仿力和逆反力。其中模仿力可谓登峰造极。家长想让孩子改正所谓的缺点,不应该直接批评孩子,而是要找到孩子身上缺点的出处,也就是源头,然后对源头进行斩草除根式的灭除。

郑亚旗:我在家常听你说,表扬孩子要直截了当,批评孩子要转弯抹角。

郑渊洁:孩子出生以后,他的脑细胞都处于冬眠状态,需要外力来激活它们。这个外力,主要是父母。人的脑细胞分很多区域,你夸奖孩子,孩子大脑中优秀的脑细胞就被激活了,他就真的优秀了。你贬低他,他的脑细胞中的消极区域就被激活了,孩子就真的越来越不行了。所以作为家长,如果你真的希望你的孩子将来有出息出人头地,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鼓励、鼓励、再鼓励。表扬孩子要当机立断、快刀斩乱麻。批评孩子一定要三思而行,顾左右而言他。

郑亚旗: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学习成绩很重要。假如有个孩子在学校老是成绩不好,他又懒散,作为家长,也鼓励他?

郑渊洁:孩子在学校学习成绩不好,这肯定不是缺点,相反,可能正是他的优点。我们知道,如今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填鸭式应试教育,完全适应这样的教育方式甚至如鱼得水的孩子,不会是创造型人才。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创造型人才,不需要只能重复前人知识的考试机器。孩子日后能否出人头地,取决于他是不是创造型人才。为什么牛顿、爱迪生和爱因斯坦读书时的考试成绩都不好?正是这个道理。这些创造大师在幼年都无法容忍应试教育。爱迪生被学校除名。牛顿藐视老师。爱因斯坦更是对学校生活感到厌倦,由于不尊重老师,他在16岁时退学。老师当时给爱因斯坦下的结论是这个人终身一事无成。

郑亚旗:爱因斯坦后来还是上了大学吧?好像是苏黎世联邦工业学院。

郑渊洁:爱因斯坦是以全班倒数第二名的成绩从苏黎世联邦工业学院毕业的,毕业后,由于成绩差,没有任何一家学术机构要他,他只能靠当家教谋生。

郑亚旗:看来,天才不会和现行学校教育水乳交融。

郑渊洁:天才的一个明显标志就是蔑视权威。对于学生来说,老师就是权威。爱因斯坦有一段著名的话:“因为我蔑视权威,所以命运惩罚我,使我自己也成为权威。”能成为权威的人,都是靠蔑视权威起家的。

郑亚旗:这话比较耐人寻味。好像没有哪位天才是性格顺从的人。我明白了,如果有个孩子不适应学校生活,考试成绩不好,对老师也不顺从,这不但不是孩子的缺点,反而可能是孩子的优点,家长不必忧心忡忡坐卧不宁。

郑渊洁:正是这样。假如某位家长的孩子是爱因斯坦再世,他在学校蔑视老师,考试全班倒数第二。该家长勃然大怒,对小爱因斯坦横加贬斥,怒目恶语,就为了那除了记忆力什么也说明不了的考试分数和孩子死活过不去。其结果,不就是将眼看到手的给诺贝尔奖得主当亲爹亲娘的资格拱手让给您的邻居吗?

郑亚旗:天下有这么傻的父母吗?
郑渊洁:……
第2个回答  2008-08-02
1955年郑渊洁出生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其父原籍山西临汾,其母原籍浙江绍兴。
1961年郑渊洁随父母迁入北京。在北京马甸小学就读到四年级时,无产阶级文化
大革命爆发,自此中断学业,其实际最高学历为小学四年级,虚假学历为小学毕
业。1970年至1976年服兵役,在空军航空兵维修歼六型歼击机。复员后当过5年
工人。后在北京某杂志社当编辑。1988年以小学学历被北京市破格授予副编审高
级职称。现已辞职,成为独立作家。靠写作为生。能熟练使用500个汉字,在计
算器的支持下会四则运算。

郑渊洁从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其笔下的皮皮鲁、鲁西西、舒克、贝塔和罗克在
中国拥有亿万读者,连成年人也被吸引,其童话被誉为"适合全家所有人阅读"。
郑渊洁的童话书刊总印数已经超过四千万册。在中国大陆,25岁以下的人不知道
皮皮鲁、鲁西西、舒克和贝塔的已经不多。1985年创刊的《童话大王~郑渊洁作
品月刊》是专门刊登郑渊洁童话的杂志,至今畅销不衰,最高月发行量曾达百万
册。这种由一人作品支撑的纯文学大发行量已持续17年的月刊,在古今中外文学
出版史上尚属罕见。1991年,台湾《童话大王~郑渊洁作品月刊》创刊,郑渊洁
的作品亦受到台湾读者的喜爱。

主要作品:《郑渊洁童话全集》33卷。长篇小说:《生化保姆》、《白客》、《
智齿》、《金拇指》《病菌集中营》等。
皮皮鲁、鲁西西、罗克、舒克和贝塔已在国家工商局注册,成为受法律保护的注
册商标。

如今郑渊洁深居简出,远离尘嚣,不参加文学界的任何活动,谢绝媒体采访,潜
心写作。

郑亚旗(1983年6月30日—),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他是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的儿子,现任《皮皮鲁画报》主编。
其父郑渊洁,其母郭维维,其同父异母妹妹郑亚飞
私塾生活
小学毕业考试刚结束,郑亚旗就永远退了学。此后,他爸爸把一间空房改为教室,在家教他。
他爸爸给他编撰了一些有趣的教材,如把中国的刑法的419项罪名编成了419个童话故事。每天下午上三节课。傍晚,爸爸会带他到河边去散步,和他讨论电视上或书里各种不同的话题。
三年之后,郑亚旗学完了中学六年的课程,从这所特殊的“学校”毕业了。
交往“黑洞”
他爸爸曾担心他可能不合群。但一次网友聚会上,他爸爸对他的社交能力有了信心。
“第一次见网友好玩极了,我那会儿辍学刚半年。那些人全是男的,都比我大很多。我们聊计算机,还商量了合伙设计网站。他们指着我说,等我18岁了,我们就成立公司,我来当老板。”回忆当年的情景,郑亚旗还止不住兴奋,“比和同龄人在一起好玩多了。”
网友成为他连接外界最重要的纽带,他通讯录中百分之八十的联系人都是网友。
长大成人
他16岁时,爸爸就“警告”他说,“18岁前你要什么我给你什么,18岁之后,我就不管你了,相反我要什么你给我什么。”18岁的生日很快到了,他想到了求职。于是他就在网上对自己喜欢的许多职位投了简历。“但大部分都没有回音,可能是被我的小学学历给惊呆了。”他说。
刚好有个朋友找人到超市扛鸡蛋,一箱5毛钱。寻找工作四处碰壁的郑亚旗说:“那我去吧,好歹能挣个汽油钱。”他每天开着那18岁的生日礼物奥迪A6去超市扛鸡蛋,这一扛就是三个月。
后来,他得知一家报社招网络技术人员,于是他就去求职了。可人家也担心他的小学学历,他就在电脑前演练了一下自己的技术,翻出制作过的网页给招聘人员看,并承诺帮报纸建一个网站,不收费。第二天,他就去上班了。不到一年,被提为了网络技术部主任。
而如今,23岁的郑亚旗自己做起了老板。2005年1月,他拿出了所有的积蓄投资,创办了《皮皮鲁画册》,任主编,爸爸郑渊洁是惟一的作者。
第3个回答  2008-08-01
郑渊洁是50后作家。出生于河北石家庄一个下级军官家庭。其父原籍山西浮山。其母原籍浙江绍兴。祖父和外祖父都是医生。读过小学四年级,服过5年兵役。在工厂看过5年水泵。最高学历证书为汽车驾驶执照(大货)。无党派。1977年选择用母语写作作为谋生手段。1985年创刊至今的《童话大王》半月刊是全部刊登郑渊洁一人作品的杂志,创刊21年总印数逾亿册。皮皮鲁、鲁西西、罗克、舒克和贝塔是他笔下的人物。不轻视名利。性格自闭。心胸不开阔。易怒。爱听鼓励话。闻过不喜。宠辱都惊。牢记恩仇。喜走独木桥。患有强迫症,临床表现为像对待父母和领导那样对待孩子。成功秘诀:只听鼓励话,远离其它话。近期做法:删除勃客上一切不喜欢听的话,只保留鼓励话。他顽固地认为鼓励能将白痴变成天才。生活禁忌:吸二手烟时过敏。饮食习惯:首选独自用餐。如群餐群饮,则分餐制;不食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