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姓的康氏名人

如题所述

三国时高僧。世居于竺,随父经商,乃移居交趾。十余岁双亲并亡,遂出家。他通天文、谶纬这学,尤娴经律。他通天文、谶纬之学,尤娴经律。247年到三国·吴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孙权为之建塔,因有佛寺,就是江南第一寺“建初寺”(现在的南京大报恩寺)。江苏、上海(现在上海龙华寺、静安寺等也是康僧会创立)一带亦始兴佛法,是江南佛学的创始人。形成江南佛教中心。
古金陵大报恩寺(前身为建初寺)是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为纪念其生母所建。工程自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始建,十万民工,历时19年基本建成,耗费白银248.5万两。宣德皇帝钦命郑和参与工程建设,并主持了落成大典。古金陵大报恩寺是皇家寺庙,所有建筑皆依皇家规制,其鼎盛时期范围达“九里十三步”,曾与灵谷寺、天界寺并称金陵三大寺,是明清时期百寺之首,当时掌管全国佛教事务的专门机构“僧录司”也设于此。金陵大报恩寺是明初刻经、印经中心,是义学讲坛。在明清佛教界地位崇高。 古报恩寺内五彩琉璃塔高约78米,九层八面,琉璃塔因塔体全部用白石和五色琉璃瓷砖砌成而得名。琉璃塔以五色莲台为基座,塔体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每层的覆瓦、拱门均用赤、橙、绿、白、青五色琉璃贴面。拱门用五色琉璃构件拼接而成,上有飞天、雷神、狮子、白象、花卉等图案,造型生动,制作精美。塔顶有黄金制成的宝顶,下面有9级“相轮”,之下为“承盘”。塔顶和每层飞檐下都垂悬金铃鸣铎(风铃)152只,金铃闻风而鸣,禅意阵阵。塔身内置有146盏长明灯,由百名少年童子,日夜轮值管灯,使之昼夜长明不熄,每日耗油五十一斤之多,白天光亮耀日,入夜如火龙悬挂,华灯耀月,数十里外可见。古金陵大报恩寺塔是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南京城最负盛名的标志性建筑,永乐皇帝赐封该塔为“第一塔”。明散文家张岱称之为“永乐之大窑器,中国之大古董”。被西方人誉为“中世纪七大奇观”之一。1856年,金陵大报恩寺和琉璃塔毁于太平天国战火。 公元(1559-1613),字日空,号函三,明万历辛丑(1600)年进士,任太常寺博士达13年,改任吏科给事时未到任即病逝。光绪《湖南通志》、李元度《南岳志》、《衡山县志》中,对他均有简略的记述,衡岳一带,则颇为流传他的故事。其一是:他向明神宗朱翊钧上《保泰疏》,以“持盈保泰”为宗旨直言时弊,指责朝政,对皇帝和宰相都进行了辛辣的批评,更提出了颇为切合实际的建议。其次随理学名家王家沐读书,在王家沐父子死后为他们建“会灵精舍”,每年春秋在此举行祭礼,兼作教育族中子弟的讲学场所。会灵精舍成为继文定书院而后的由南岳籍的人手建的又一所书院。在南岳还留传一句顺口溜就是 “康家祠堂祭得怪,先祭王夫子,后祭康保泰。”康保泰是因为上保泰疏而得来的尊称。而此处的王夫子,即是王宗沐、王斗溟父子。康元积是王宗沐的门人。王斗溟万历甲午(1594)任湖广左参政,主持乡试,又为康元积座师。康元积同时受王氏父子两代的知遇而尊师之情愈重了。第二则是他奉旨封藩回衡山时,发现黄堡驿马差事使衡山百姓疲于奔命,他致函湖南司道予以裁撤。一举革了为害衡民的弊政。在上述流传的故事中,康元积表现出政治、大胆、尊师重道,关心桑梓疾苦。官虽不大,能量却不小。
《保泰疏》写于万历36年(1608)正月,屡经奏进,直到万历40年初方得到当时皇帝和宰相的重视。宰相赵焕读了《保泰疏》后,叹为“天下第一人”。明神宗则将康元积由太常寺博士这类闲职改任为吏科给事,进入台省供职。但康元积未等发挥他的才干而匆匆谢世。《保泰疏》是以中国古代《易》理作为根据,从正月之卦象为“泰”一点,对它的内涵与外延,进行阐释,结合当时的政治、军事、社会各方面情况,反复曲尽的分析、申述,以动帝听。它通篇充满了宋、明理学的光泽,正如邹元标在《康元积墓志铭》中说的:“其文精、畅、奥、邃,置古名臣奏议中,当为心折。”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他敢于对皇帝和宰相直言指责。他指责皇帝不能正确对待江西参政姜士昌、御史宋焘和咸宁知县满朝荐等人的正言,偏听妄信而又不理朝政。“致使天下之大,悠悠泛泛,如无舵之舟;大小之政,日趋于颓靡而满失其初;大小之官,日习于苟且而尽忘其故。”吏部则鬻官卖爵,“吏胥杂流,辄旦夕而得官。”户部则财困粮空,“太仓无二年储。”兵部则贪功好大,将疲兵惰,“或剥军以养寇,或弄兵以修隙。”工部则搞皇亲国戚的楼殿营建,对河道、农田基本建设却马虎了事。礼部则造成了“民竞于偷,士习于躁,缙绅竟于门户,文章竟于纤靡”的社会风尚。洋洋万余言,刘部都批评到了,切中时弊,无外乎引起了神宗和宰相们的震动。他在裁革黄堡驿马的例差致湖南司道书中更大声疾呼,“衡山地瘠民穷”,驿马官差所造成的重担,虽“剜却百姓心头之肉”,也难以解决。这种血泪控诉,使湖南当道官员们不得不勉从其请,裁撤了这项吃人的官差,为衡岳人民稍舒困境。衡山人民曾为此立碑记。
康元积20岁左右受业于王宗沐,难以胡安国的学术思想对他也有影响,加上家学渊源(他祖父康三泉是著名理学家邹东廓的门人),因而在理学领域涉猎甚深。他专治《春秋》,又旁及诸子百家,佛道内典,著有《麟经约言》、《南岳笔记》等。他原籍江西安福,因在南岳读书,加上祖父康三泉于嘉靖21至31年,十年中两次来南岳讲学,南岳又山明水秀,为宋代胡安国、朱熹、张栻,明代湛甘泉、罗洪先、邹东廓等讲授理学的胜地,诸多渊源,使他决定寄籍南岳。南岳会灵精舍侧有保泰祠,就是康元积的子孙们祭祀之所。 康干生(1913.12-2013.5月11日)是江西省永新县象形乡竹溪村人。192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6军团班长、排长、连长。参加了湘赣革命根据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和红二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0师营长、支队长、团参谋长、冀中军区第6支队参谋长、120师司令部通信科长。参加了晋西北“反扫荡”战斗和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任长春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房产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永吉军分区参谋长、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兵团独立第11师参谋长。
参加了辽沈战役。中华人共和国成立后,任江西省上饶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三班学员、第42军126师师长,广州市公安总队总队长、湖南省军区衡阳军分区司令员、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中共湖南省第三届委员会委员、顾问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57年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3年以正军职离职休养。 康志强(1912-1986),江西省兴国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第4军12师35团排长、连长,红军学校政治教员,军委干部团政治教员兼连政治指导员,红1军团第2师四团连政治指导员,1师1团政治委员,红1军团政治部组织科科长,随营学校政治大队大队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9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新编第一旅政治部主任,344旅政治委员,新四军第4师9旅政治委员兼淮北第三军分区政治委员和中共地委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21军政治委员,华东军区海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海军东海舰队政治委员,海军学院政治委员,北海舰队第一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海军副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6年11月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4岁。 康庄(1914-2006),原名康在柳,江西省泰和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方面军独立5师1团政治处宣传队分队长,工人师2团连指导员、团特派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政治部组织部巡视团副主任,八路军后勤部政治部组织科长、政治部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7纵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8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18兵团第60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参加了太原、扶□、西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海军学校第二分校政治委员,海军高级专科学校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海军政治学校校长,海军上海基地政治委员,东海舰队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康林(1910-1995),江西省于都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广东省南雄县游击队队员,赣南游击队特务员。参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1支队2团练副指导员兼支部书记,第1支队教导大队队长,新四军第1师3旅7团营长,苏中军区第四军分区警卫团参谋长、副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11师参谋长、先遣纵队第4支队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第24军72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72师师长,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72师师长、第24军副军长,参加了元山防御作战、朝鲜东海岸反登陆防御
和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金城战役中,72师4个营和74师参加注字洞南山地区进攻战斗,突破敌防御正面4公里,突入敌纵深5公里,毙伤俘敌韩首都师、韩9师5310人。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副军长,1961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任第28军副军长、军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顾问。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于1995年7月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康烈功(1916-2004),安徽省金寨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11月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政治部宣传队员,红31军9师侦察连班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晋冀鲁豫军区第8纵队23旅37团团长,第19兵团60军178师副师长。参加了上
党战役、豫北攻势,太原、西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西军区绵阳军分区司令员,海军水警区司令员。1958年毕业于海军军事学院,后历任海军旅顺基地副司令员,福建基地司令员,福建基地政委,烟台基地司令员,海军北海舰队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叁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4年5月23日因病在青岛逝世,享年88岁。 康健民(1916-1977),原名康廷文,又名康天民,甘肃省定西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6军骑兵团连政治指导员、代团长、团长,红1军团骑兵团副团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2大队3队副队长、队长,八路军留守兵团骑兵团团长,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骑兵团团长兼政治委员,骑兵旅旅长,绥远绥中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野战军骑兵旅旅长,第一野战军骑兵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绥远军区军政第36军副军长,第36军政治委员,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6军政治委员,担负机场修建、保护和后方警戒任务。同年回国后驻河北省定县地区,1952年到军事学院学习。1955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3军军长兼河北省石家庄卫戍区司令员,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书记,1962年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1968年4月任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主任,1970年3月任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71年8月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委第一书记,主政宁夏共9年。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十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7年1月18日因病逝世,终年61岁。 1990年12月27日出生于石家庄,201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低音提琴专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