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题所述

美国全国数学管理者大会(NCSM)把解决问题定义为:将先前已获得的知识用于新的、不熟悉的情况的过程。这一理念用在解决数学问题上,就是指学生将已有的数学知识、方法灵活运用于解决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但小学生受年龄所限,知识积累、生活经验、社会实践均不丰富,我们该如何培养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呢?
一、培养问题意识——善于提问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培养问题意识就是要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允许学生随时提问,并随时对学生所表现出的提问行为、怀疑和批判精神等进行表扬和鼓励,从而使他们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二、学会正确审题——精准分析
众所周知,“理解了题意,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解决问题的难度是由问题的情节和数量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要想顺利解决数学问题就得认真审题。审题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题意,即理解问题的情节部分,知道问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已知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等等。在这个基础上,再根据题目中的一些关键词语进一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总结出了“读、找、圈、想、算”五步解题法,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09

1. 提高知识储备的数量跟质量

遇到问题,学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解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知识储备量不够,所以要让学生提高知识储备的数量跟质量,老师课堂上讲的知识是一定要掌握的,除了课本上的知识要掌握以外,学生平时也可以多看一些课外书,从书中学习一些知识,总之看的多了,知道的也就多了,不懂的也就少了。遇到问题的时候,也就知道该怎么解决了。多看书不是所有的书都能看,要有选择性的去看,多看一些优质的内容。


2. 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跟策略

老师平时上课的时候,注意教授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跟策略,告诉他们遇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解决,所谓的问题不仅仅只是学习上的问题,还包括一些生活常识,比如遇到地震了该怎样解决,发生火灾了又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都应该提高都告诉学生,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才能准确迅速的做出判断。


3. 给他们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做一些事情,在学习中的话,那就是多做题,实验中多动手,生活中就是亲身实践一些事情,比如一起劳动,植树节大家一起植树等,多组织这样的活动,让他们从活动中得到快乐。


4. 让他们独立思考

老师要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发挥主动性,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生动活泼的学习。有的学生一遇到不会的题,就喜欢去问老师,问老师是一种好习惯,值得肯定跟表扬,但是学生在问老师之前,可以建议他们在多思考一下,有的题只要稍加思考,就可以靠自己的能力解出来,完全不需要老师的帮助。


5.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不只是数学上需要,任何一门学科都是需要逻辑思维的。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能力。遇到问题自己先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不教了就不知道怎么学了。


老师总结:做一个合格的老师,不仅要在学习上帮助学生,在方方面面,只要学生遇到问题,老师都应该帮助学生解决。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老师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可以教授学生一些方法跟策略,让他们遇到问题能自己解决,平时给他们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让他们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快乐。老师要启发诱导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跟积极性,让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掌握知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差,是可以改变的,老师不能放任不管。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4-23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
“使学生能够解释和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能够运
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一些实际问题”


“解决实际问
题”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
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把“解决问题”贯穿到小学各册数学教材的
始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下
面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

因为数学具有抽象性这一特点,学生往往感到数学知识难以学懂,尤
其是解决数学问题更让学生感到神秘。因此,
“解决问题”的数学教学必须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使之以积极的心态投
入到数学的学习中来。例如:在教学求部分“解决问题”时,我出示这样
的例题:妈妈有
8
元钱,买苹果用去
7
元,还剩多少元钱?这让学生在一
开始学习“解决问题”时就感受到解决问题来自于生活,这样就很容易掌
握所要解决的问题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和解题方法,消除“解决问题”
的畏惧心理。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感到生活
中处处离不开数学,数学是一门无处不在学科。

二、与学生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 教育论文 日常工作

2
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必须到实践中去运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
和掌握,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例
如学习了求平均数“解决问题”时,有这样的题目“
5
个同学做了
30
个风
车,平均每人做了几个?”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后体会到这也是一个“数
学问题”

“爸爸昨天拿
12
元钱给我买了
3
辆小汽车玩具,你猜一猜每一辆
小汽车用多少元?”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后体会到这也是

“数学问题”

教育学生将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是解决问题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数学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不是学生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无缘无故凭空臆想的,需要
教师有意识地提供一定条件,运用科学策略加以培养。要培养学生的直觉
思维,就要给学生创造有利于直觉思维生长的环境——开放、活跃的教学
气氛与和谐的师生关系。特别在学生解决问题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应因此
而嘲笑或批评,而应刺激、扶植学生的自发性思维。例如:有一名学生在
计算
2.5
÷
3
时,得出的结果是:商
0.8

1
。学生都笑起来了,我没有批
评这名学生,而是让他说说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听了他的解题方法,一下
子明白此题错在什么地方,纷纷发言:余下的不是“
1

,
而是“
0.1

。我
又问:为什么?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如此一来,该学生真正知道此题
究竟错在哪里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他
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1.
收集条件和问题

识别或收集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收集信息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在

3
低年级往往要求学生口述已知条件和问题,到中高年级也可以教给学生用
图(如线段图)或表来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学生清楚地表述和表示一道
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解题的重要前提。一般地说,题中的问题和所需的
条件都已直接给出。但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收集必要的信息能力,
在适当年级也可适当出现信息不完全或多余信息的题目。例如鱼缸里有红
金鱼
7
条,花金鱼
9
条,让学生从实际中收集条件,加以补充。能力较强
的学生看到题后很快指出不需要的数据,而能力较差的学生则需要教师的
帮助。经常进行这方面练习对于培养学生正确收集必要信息的能力很有好
处。

2.
分析数量关系

这是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的开始,也是解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无
论解决简单问题还是复合问题,都要认真分析已知条件之间和已知条件与
问题的数量关系,才好确定解答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一般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从条件入手;另一种是从问题入手。前者比较容易掌握,从问话入
手稍难一些,但能使学生从整体出发,根据所解的问题想出所需的条件,
从而较正确地确定“中间”问题,达到解题目的。

3.
理清解题思路

这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继续。就解决一般的问题来说,它是必不可少
的步骤。在小学教学中,解答复合问题时有必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
问题,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这往往要与上一步的分析数量
关系或下一步的解答合并起来。因此,教学时在这方面适当加以训练,对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合作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好处。

4
4.
正确解决问题

这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最后阶段。如果说前面各阶段主要是思维的过
程,那么这个阶段要产生思维的结果,当然这个阶段也是有思维过程的。
例如解答每一步要选择哪两个已知数量,进行何种运算,如何使计算正确
等,都要深思熟虑,这样才能得到最终的正确结果。

总之,在“解决问题”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运用知识
的能力,创设应用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既提高解决
问题的能力,又培养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育
人功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