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后,为什么要守灵?

如题所述

  守灵也称为守夜。古人认为人死后3天内要回家探望,因此子女守候在灵堂内,等他的灵魂归来。每夜都有亲友伴守,直到遗体大殓入棺为止。演变到现在,守灵成了亲人们聚在一起,悼念死者,抒发缅怀之情的一种方式。  守灵基本上以3天为限,有在住宅内的灵棚、灵堂内守灵的,也有在殡仪馆内租礼厅守夜的。在郊县现在还有搁三朝之举。《礼记·问丧》中有记载三日而后殓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之心亦益已衰矣。家室之计,衣服之具亦已成矣。亲戚之远者亦可以至矣。是故圣人为之决断,以三日为之礼制也。所以守灵三夜,并不完全出于迷信,而是3天的时间,准备工作都全了,远方的亲戚、朋友也能赶到,足以尽人情。  (一)灵堂布置  古时候的人们相信灵魂不死,他们认为死亡仅仅是灵魂摆脱了肉体的束缚,必须使灵魂有一个安顿之处,演变到后来,便出现了灵堂。人死后,家属在家门口搭建灵棚,或在厅堂内设灵堂,使死者灵魂有安息之处,也是亲友吊丧死者的场所。  灵堂的布置一般在灵堂上方高挂死者遗像,下书斗大的奠或悼字,左右两边高挂挽联,用以概括死者一生的主要功绩或经历;灵堂两侧多挂有挽联,多少不一;民间还将亲朋赠送的祭幛悬于两侧,越多就显得热闹风光;灵堂的布置讲究肃穆庄重,文明整洁。灵堂门外左右两侧置长桌,一边为收礼处,一边为签到处。守灵期间,灵堂的供桌上燃有一盏油灯,时时加油,不使熄灭,号为长明灯。现在有特大号的蜡烛,能连续燃烧几天,可减轻守灵人的负担。民间认为,守灵时围观伴宿者越多,家属脸上就越光彩。  (二)守灵方式  过去守灵大多在家庭进行。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同时带来的住房紧张问题,使原来在家庭进行的守灵活动受到限制,因此,守灵的方式也出现了变化。目前主要有家庭守灵和在殡仪馆守灵两种。  1、家庭守灵  家庭守灵就是在家中腾出房间,按灵堂的要求布置,亲友和子女日夜守候在灵堂,接待前来吊丧的亲朋好友。家庭守灵,既要安排好守灵人,准备午夜的点心和应急备用的药品,又要注意电、煤气、火烛的使用安全。  2、殡仪馆守灵  在家中守灵布置起来比较麻烦,事后还要拆除整理。要腾出地方布置灵堂,这对住房不宽裕的城里人更是捉襟见肘。  (三)收礼与谢礼  家有丧事,总有亲朋好友、邻里同事前往吊丧其中免不了礼节性的往来,处理好这些细节,体现了亲情友谊和文明人的良好素质。  1、收礼  民间办丧事期间,家属的人情收入,宜由专人收礼、登记,普通丧事各方面送礼不外乎花圈、花篮、挽联、挽幛、礼金等。家属置备礼簿及谢帖,一方面登记礼物及数量,一方面写谢帖交送礼者作为证明之用。礼簿登记可留作纪念,也可作为将来回报的参考。追悼会或告别仪式时还备有专用的签到簿用来登记来宾。  2、谢礼  追悼会上有的家属要发放谢礼,一般为毛巾、手帕、糖果、糕点等物品。现在殡仪馆为方便丧家,有专门的谢礼供应,也称为奠酬。常见的为毛巾、手帕与巧克力、糖果、糕点的组合。  高寿老人去世后,民间有办喜丧的风俗。亲朋好友要向丧家讨寿碗,丧家分送云片糕,意在借死者的高寿互相祝福。  家属为对来宾表示谢意,丧礼后,有的要请来宾参加丧宴,事后还可写感谢信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