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化和西方有不同什么

差别在那,为什么

西方文化重分析.东方文化重归纳.
简单举例农业研究:你给东西方学者相同的一块田
让他们分别种一些不同的食物.然后要他们报告心得
西方的学者会给你一份各种不同食物的生长资料
东方学者则通常会直接告诉你哪种食物最适合这块田
西方文化的缺点是经常把简单的事复杂化
东方文化的缺点则经常把复杂的事简单化
不过现代东西方文化经过交流界限已经不太明显了

语言上中西方文化的差别

一、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要了解和掌握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必须先从文化谈起,显然这里所说的“文化”二字与“他没有文化”中的“文化”有所不同,与英语中的Culture一词不达意(狭义指文学、音乐、美术等)的涵义也不一样。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的涵义更广泛。这是一个社会术语,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它不仅包括城市、组织、学校等物质的东西,而且还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的东西。简单地说,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生活方式”。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教起着重要作用,正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古迪纳夫在《文化人类与语言》中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 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因此,学习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必须要了解使用该语言的那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如果忽视了语言教学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统一,不仅影响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在交际过程中常常造成语言的误用。外语教学不仅要介绍语言知识并进行“四会”技能训练,更应注意把这种学习与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行,最终使学生具有运用能力。我们职业高中学生在学习掌握外语中,应该比普通高中的学生更加注重外语的生活实用性,因为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得体的语言运用将对他们的今后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二、 交际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目的:

由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通常,人们习惯上奖文化又分成两类。一类是知识文化。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技成就等。另一类是交际文化。包括社会习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等。交际文化在语言中的涉及面非常广,从日常谈话中的问候、告别、称赞、致谢、道歉,到了解、掌握委婉语至身势语等。换句话说,只要我们学习语言就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所学语言国家的交际文化。当然大量的文化信息是可以等值传递的,文化有其共性,那么作为文化之一部分的不同语言之间也广泛存有共性。例如:中国人说:“伤心欲碎“,英国人说heart-breaking;汉语隐喻“他是一只狐狸”,译成英语是“He is a fox”,可以说是非常贴切,因为东西方均把狐狸与狡猾联系在一起,不会引起误解;再如red(红色),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纪念日,喜庆的日子),在西方一般指圣诞节或其他节日,因为这些日子在日历上是用红色标明的,所以red-letter的转义就是“可纪念的”、“喜庆的”。在许许多多的文化中,共性是占绝对多数的,在此不想多叙述。然而共性代表不了差异,妨碍文化和语际交流的正是分属不同文化和语言特殊现象。这是各族人民的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传统习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反映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许多地方存在差异,尤其是交际文化上的差异更明显。下面仅举几例谈谈中西文化上的差异。

我们知道,汉语的“周末”相当于英语的“weekend”。所有的英汉词典上都用“周末”来注释“weekend”,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的背景的差异,中国学生对下面这道题的选择就出现了问题。
例如:Which is the middle of the week? It is 。
A、Tuesday B、Wednesday C、Thursday D、Friday

绝大多数的中国学生都选择了C,因为周一到周日,星期四正好在中间,我们的电视预告节目就是这样安排的,殊不知英闰人总将星期天作为一个星期的第一天,英美国家的电视预告节目总是从星期天开始,如果让英美国家的学生做这道题,那将毫无争议,但中国学生做这道貌岸然题,就出现了麻烦。这就是交际文化差异所致。

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不同,中国人所说的“西风”或“西北风”,指的是凛冽的寒风,而英国人对west wind(西风)的联想却是温暖的风。因为英国是个岛国,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从西面吹来的风总是暖和的。诗人雪莱曾经写过一首著名的《西风颂》,一个中国人如果不了解上述这些背景知识,是很难理解英国人对“西风颂”所持有的这种感情的。

在朋友见面时,中国人爱说:“吃饭了没有?”“您去了什么地方来着?”这些在我们看来相应得体的言语一变成英语就是:“Have you eaten yet?”“Where are you going?”“Where have you been?”对英美国家的人来说,这多少触犯了他们的隐私权,即便勉强给你一个答复,心里也会嘀咕,问我吃过饭没有,有何用意?他会以为你想邀请他一起外出用餐。面对未婚青年来讲,这样问还意味着希望与对方朋友呢。同样,汉语中的“上哪儿去啊?”和“到哪儿去啦?”用这两句英语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后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你管得着吗!)难道我就没有一点自由吗?这也难怪外国朋友生气,原来没有弄清楚在中国“你去哪?”是问候语。实际上,问话人并不想知道答话人去哪,只是为 了礼貌而已。而在这种场合下,西方人只说Hello、或Hi。在与朋友第一次相识时,我们会说“幸会”,译成英语就是I am lucky to have met you。对方听了轻则以为你是言不由衷,阿谀奉承,重则以为你想在他身上打什么样主意。而在这种合下,讲英语的人只说:“I’m pleased to meet you.”(认识你很高兴。)分手时,他们还要说句“It’s nice meeting you或Good-bye, Bye-bye”。(能认识你稻高兴,再见)之类的话。在中国,如有贵客或不太熟悉的人来访,客人离开时,按中国的习惯,主人要把客人送到门口,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慢走”、“走好”之类的话。这些说法都不能直接译成英语。如果说Stay here. Go slowly 或Walk slowly,听起来便十分生硬。其实,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就行了。

称呼准则的中国特色不要于其它文化里没有这个准则,而在于称呼语的词项上。例如“您老、小王等。在汉语里很礼貌的称呼在英语文化里却可能是很不礼貌的。例如:“小+姓”,在汉语里是个亲切的称呼语。但若在此称呼一位美国人,却是极不礼貌的。反过来美国人喜欢用名子称呼对方,以示亲切。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儿子甚至对其父亲直呼其名。但在中国,直呼其名在很多场合则显得不够尊重,孩子直呼其父母之名更是忌讳。别人也会认为这孩子不懂规矩。这里由于文化不同而产生的语域上的差别。中国人称呼别人时,有时在此人所担任的职务前加上他的姓,如“张经理”、“王校长”、“刘老师”、“赵阿姨”、“李叔叔”变成英语就成了(Manger Zhang 、Principal Wang 、Teacher Liu 、Aunty Zhao 、Uncle Li )等。这样的称呼都是属于懂英美文化的“仿制品”。其实在绝大多数场合下,英美人称呼男的为Mr(先生)女的Mrs(夫人、太太)或Miss(小姐)就足够了。只有少数职业或职务可用于称呼。如医生或有博士学位的人称Doctor,有权主持法庭审判的人可称Judge等。

在听到别人赞扬时,中国人往往是否定对方的赞美词,贬低自己一番,而西方人则一般没有贬已尊人现象。他们听到赞扬后往往表示高兴并如实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例如:一位中国青年妇女在美国,身上穿着一件漂亮的服装,当别人对他说:这件衣服真雅致,颜色美极了。这位中国妇女很高兴,但有些不好意思,就按中国习惯回答说:“No,it’s just a very ordinary dress.”(这是一件普通的衣服)。在这个例子中,这位青年妇女的回答不能被人理解,别人也许以为青年妇女的回答是对方不识货,对一件普通的衣服如此大惊小怪,可见美国妇女鉴赏能力有问题。再如,中国人请客时,无论菜多么丰富,总是谦逊几句“今天没什么好菜,随便做几样”。本是客套话,可西方人听了认为,你不做好菜招待我,可见没有诚心,同时也说明你不尊重我,同样中国学生听到外国人说:“你的英语说得很好!”之后,往往回答“不,不,我的英语说得不好”以示谦虚,孰不知客人听了这种回答是要生气的。因为英语是他的母语,他有能力判断语言的好坏,学生的回答等于说他不懂什么是好的英语,相反,西方人在受到表扬时,首先表示感谢,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如:
“You speak beautiful Chinese.”
“Thank you very much.” 或 “Do you really think so? ” “ Oh, really? Thank you very much.”

另外,由于东西文化形态及心理因素的不同,人的尊卑概念及表达尊卑要领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社会竞争激烈,年青人富有竞争力,而年纪大的却常常被嫌弃。因此,“老”就意味着风独残年,来日无多,人们都忌讳“老”字。例如:某院校的学生陪外籍教师乘车旅游,一位学生一上车便热情地给外教让座并用英语说:“您这么大岁数了,可别累着了……”这位外教听后心中十分不快,心想自己才五十多,中国人就把他当作不中用的老头子了,这是由于东西文化的差异产生的语解。

对大多数的美国人来说,打听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的年龄情况,收入多少,是否已婚,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是不得体的。因此,同讲英语的外国人谈话时,还应该避免下列问题,尽管中国人不认为这样做有什么不好。

How old are you?(您多大年纪?)
  How much do you make?(您挣多少钱?)
  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您结婚了吗?)
  Do you go to church?(您信教吗?)

如必须了解这类情况,可以在提问说明理由。例如:在旅馆里,在医院里或在填写表格时,可以这样说:“为了登记,我要了解一些情况,您能告诉我您的--(年龄,是否已婚等)吗?”或这些人想了解您的情况,您告诉我吗?

交际文化差异还体现在思维方式上。传统的中国人仿佛是面朝过去站着,把已经发生的事情看成是在前面,而把待发生的事情放在后面。而英美人的说法则恰好相反。例如某院校的一位外籍教师去资料室借书,临走时他用学得不多的汉语一本正经地对资料员说:“这些书我大前天还给你。“这话令在场的几个中国教师捧腹大笑,并告诉他应说:“大后天”。这个外籍教师感到不解。再如,中国人讲故事时会说“不过我们说到故事的后头去了”,而英美人这样说,“But we are getting ahead of the story.”由此可见,中国西种文化在思维方式和时间观上的差异。

综上所述,外语教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学习、研究语言本身,还是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全日制中学生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要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进行认真严格的听、说、读、写训练的基础上,培养为交际初步运用外语的能力。而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须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高中新大纲中对语言知识教学与实际能力培养、语言教学与文化的关系的阐述已体现了这一基本思想)。因此,我们学习语言必须要掌握中西方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如果不掌握这些知识,就不能真正具备交际能力,这是我们自主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决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重视运用英语能力的同时,轻视英语语言知识的培养。因为语言知识是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活动的基本材料,缺乏基本的材料,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就难以实现,培养为交际运用语言知识是建立在掌握语言知识基础上。因此,语言知识只有通过运用才能获得巩固和掌握,反过来掌握语言知识规律的体系能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既然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定为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那么,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个目的进行。所以对于我们职业高中的英语教师来说,教会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有时要比教会他们语言知识更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外语教师从第一天起,就要随时注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东西方的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应把这种识别和介绍与语言教学同步进行,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培养我们学生真正具备交际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25
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因生存环境、社会状况、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缉的差异,形成了两种显然不同的今性。中国传统哲学以天人合一为主导,西方哲学以天人相分为前提。由于这一根本的出发点不同,便造成了一系列不同的特征。因为讲冘天人合一,中国哲学以人生哲学为核心,以道德和艺术为精神,以直觉和领悟为方法,充满诗意境界,突出致善致美的价值功能。因为注重天人相分,西方哲学以本体论和认识论为基本内容,以逻辑分析为主要方法,带有科学精神和宗教幻想,充满理性色彩,以求真求知为主旨。
第2个回答  2020-08-04
中国的文化和美国的文化是不一样的。在你们的文化里,有人抽了你的左脸一耳光

,你要把右脸转过去,让他再抽一记。但在我们的文化中,你敢抽我一记耳光,我

保证会抽回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