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平定三藩叛乱的?

如题所述

熙十二年(1673年)春,撤藩的机会来了。这时尚可喜首请归老辽东,而欲使其子尚之信继续留镇广东。康熙帝抓住这个机会,即命其父子率属下兵丁家小同撤。吴三桂、耿精忠闻之,也奏请撤藩,目的在于试探清廷的态度。当时朝中大臣畏惧吴三桂的武力,多数人都不敢主张应允。而康熙帝则毅然作出决定,吴、耿二藩也一齐全撤。 撤藩之令既下,吴三桂首先于这年十一月杀云南巡抚朱国治反,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蓄发,易衣冠,发布檄文,倡言“兴明讨虏”,呼清皇帝为满酋。吴三桂想以恢复明朝作幌子,用以收拾人心,但其背叛明朝的行为早已昭昭于人耳目,所以恢复明朝的旗帜并不能骗人,不但得不到广大汉族人民的同情和支持,甚至连明朝尚存的遗老也无人出来理睬他。不过,吴三桂的发难,也鼓动起一个很大的反清浪潮。吴三桂军以破竹之势,由云、贵直冲湖南,长驱至岳州,湖南全省尽为占有。吴三桂又分军犯四川,四川提督郑蛟麟、巡抚罗森、总兵谭宏及吴之茂均降,四川全省皆下。于是,云南、贵州、湖南、四川四省尽入吴三桂之手。吴三桂兵锋甚锐,一时响应者四起,在福建有靖南王耿精忠,在广东有总兵刘进忠、平南王尚之信,在广西有将军孙延龄,在陕西有提督王辅臣,在湖北襄阳有总兵杨来嘉,在河南彰德有总兵蔡禄。这样一来,中国西南全部和东南沿海地区以及中原、西北一带,都骚动起来,战火弥漫十数省。 但是以吴三桂为首的反清阵营是虚弱的,内部互相利用,矛盾重重,经不起持久的军事攻击与政治瓦解。而且吴三桂一开始即在战略上犯了保守主义的错误,以致陷于被动地位。 当他以锐不可当之势占领湖南全省时,却立即收住了攻势,不再渡江前进,扩大占领地区,乃转而在湖南采取守势,沿江布置防御工事,与清军对峙,结果不能出湖南一步。因为吴三桂骚动的目标,即趋向在西北陕甘和东南闽浙,遂遣兵一由长沙犯江西,企图与耿精忠合;一由四川犯陕西,企图与王辅臣会合。这样一种打法,就给予康熙帝 以调兵遣将、从容布置应付的机会。 相反,康熙帝在应付这一事变中却表现出他的雄才大略。 他看出主要的叛变者是吴三桂,所以所采取的对策是,坚决打击吴三桂,决不给予可以进行妥协讲和的机会,而对其他的叛变者则大开招抚之门,只要肯降,不咎既往,以此来分化敌人,削弱吴三桂的羽翼,从而孤立吴三桂。在这个方针之下,康熙帝把湖南作为军事进攻的重点,命勒尔锦等统领大兵至荆州、武昌,正面抵住吴三桂,并进击湖南,又命岳乐由江西赴长沙,以夹攻湖南。此外,康熙帝又放手利用汉将汉兵来应付作战,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康熙十五年(1676年),陕西的王辅臣和福建的耿精忠先后投降清朝。次年,广东的尚之信也投降于清。吴三桂局促于湖南一隅之地,外援日削,而清岳乐之军已由江西进围长沙,其失败之势已成。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已起兵6载,年已67岁,为排除胸中苦闷,乃于这年三月在衡州称帝,立国号周,建元昭武,大封诸将。但这是 吴三桂穷蹙绝望的表现,未几即忧愤成疾,这年八月病死。吴三桂一死,其势即土崩瓦解。清军得到吴三桂水师将领林兴珠的献策,乃击败吴应麟,攻下岳州。以后占据四川,进攻云贵,主要也是依赖汉将赵良栋、王进室、蔡毓荣、董卫国等的力量。康熙二十年 (1681年)冬,清军进入云贵省城,吴三桂之孙吴世藩自杀。历时8年,波及十数省的三藩之乱,终于被削平了。〕平定三藩,清廷才真正在关内完成了统一,稳定了统治权,从此之后,才建够开始从事行政和财政经济的调整改革,然后致力于解决边疆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