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M-1榴弹炮有哪些别称?

如题所述

M-1式75毫米榴弹炮在国际上通称为“pocket-rocket”,按字面意思应翻译成“盒子炮”,抗战时中国军队引进后把它翻译成了“小钢炮”,之后我军就沿用了“小钢炮”和“75炮”的说法。

作为美国陆军常用火力支援武器,M-1式75榴弹炮虽然在二战浩繁如星的武器中显得不太“出名”,但是在战士的眼中它的确是一件靠得住的武器。依靠紧凑的外型和可靠的性能,无论在丛林还是沙漠,它都能有效地给予敌人炮火杀伤。

1945年2月硫磺岛战役,美国海军陆战队员们正小心翼翼地跟在LVT履带式两栖战车后潜行,白色的沙滩映衬着远处的火山格外美丽,但是老道的陆战队员并没有因此放松警惕,因为他们知道在这平静外表下隐藏着无数黑洞洞的枪口。其实自从塞班岛战役后,日军已经从决战滩头阵地的战斗模式改为放弃滩头进行岛内杀伤盟军,美军火力之强大和兵力之强壮已经让日薄西山的日军吃不消了。在经历过瓜岛、塞班岛等惨败后,日军发现与其在滩头被美军炮火轰掉,还不如利用火山形成的山洞与敌人周旋更有效。

此时,第二两栖火力支援营的本森中士十分着急,周围的兄弟连队早就冲上滩头深入岛内作战了,而他的LVT两栖车却陷在火山灰里。该车是LVT(A)4型两栖火力支援型,炮塔装备一门75毫米榴弹炮,主要在海军舰炮进行弹幕射击后对陆战队进行火力掩护使用。在太平洋的岛屿争夺战中,由于日军通常在近岸设置大量障碍物如地雷、暗堡等,所以需要使用大口径海军舰炮对日军工事进行火力清除,而登岸后的火力支援则需要LVT(A)4型两栖火力支援战车等武器来进行火力掩护,作为第一冲击波的本森中士正是担任此任务的一员。

可这时本森中士目睹了许多战友倒在了敌人暗堡的火力下,他立即和车组成员把两栖战车上的M-1式75毫米榴弹炮卸下并架设在前沿阵地对可疑目标进行炮击。由于火炮十分轻巧再加上战士们训练有素,他们立即消灭了许多敌人的火力点,但是敌人的火力仍旧像长了眼睛一样杀伤了很多陆战队员。这时炮长发现在距离海岸线不远处有一个日军的观察哨,这个观察哨正在利用无线电指挥日军的火力点进攻,不过日军躲在一块巨大岩石后面。这需要用迫击炮攻击,时间刻不容缓,本森管不了那么多了,立即指挥将火炮转向,开火!天啊,竟然连巨大的火山岩都击成了粉末!

这是一段真实的M-1型75毫米榴弹炮战斗实录。虽然该炮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却鲜为人知,之所以被人遗忘主要是因为有正在印度蓝珈姆受训的远征军战士试射M-1型75毫米榴弹炮M1-105和155毫米榴弹炮这样高大威风的大哥存在,紧凑小巧的75毫米榴弹炮就显得单薄多了。不过正是因为这些特点,M-1型75毫米榴弹炮在战场上更为实用一些。首先其使用灵活性最为士兵们称道,无论是山地还是丛林,只要是需要火力支援的战场环境,该炮都可以发挥作用,比如像意大利卡西诺的山区作战和太平洋的岛屿攻坚战,需要近距离火力支援的地方都会有75毫米炮的身影。

一个成功武器的标准就是能否通用,比如既适合常规的地面火力支援也适合空降特种作战,在这一点上M-1型75毫米榴弹炮做到了。由于其轻巧灵便可以按照需要分解成零部件,很适合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这也使得M-1型75毫米榴弹炮成为了当时二战盟军阵营中的常青树武器。以美国为例子,无论陆军还是海军陆战队都装备了此武器,并且还成功利用《租借法案》大量援助反法西斯同盟国家,这从另一方面也证明了M-1型75毫米榴弹炮由于其构造简单,所以生产上也是占尽先机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