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提出了著名的学说,朱熹和王阳明的学说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如题所述

朱熹和王阳明的学说本质上有根本和主动力的区别。

一、根本不同

王阳明和朱熹认为的根本有不同之处,就是在于他没有把心分开两节,没有分人心和道心。而是认为此心即是天理,在王阳明看来,就是你当下能够直接体验这个心,就能这个能视听言动的心,便是天地万物的本体,便是超越时空的宇宙本源。

在朱熹的语境中,天理是外在于我的普遍道德规范,所以人格基础并不是根植于内心的,即便是被教导成要当圣贤,也只是被动服从于既定的人生价值观。而在王阳明看来,成为圣贤的潜能和动力,都在于自己的生命之中。

朱熹认为的理是抽象的,无形得超乎个体,而并不是人心从当下能够体认的,所以要格物穷理,到事物中把心理找出来。

二、主动力不同

王阳明和朱熹对于心学的一个理解,有一个主动力的区别。朱熹认为,天理是外在于我的普遍道德观规范,所以人格完善的基础,并不是根植于内心,主动力较低。即便被教导成圣贤,也是被动服从于既定的社会价值观。

而在王阳明看来,成圣成贤的潜能和动力,都在于生命之中。因此人格完善和自我实现便是与生俱来的责任,因为是金矿,所以必须要成为金子。同时又是自我的一种天赋,权利,而人的主动性,自信心和创造力,也都在这里显露无疑。

扩展资料

宋明理学家,包括朱熹和王阳明,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那就是去发现宇宙的终极真理。那宇宙的终极真理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找到它,朱熹和王阳明给出了不同的回答。朱熹认为“性即理”,而王阳明认为“心即理”。而朱熹和王阳明的学说本质上相同点如下: 

1、思想来源: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在儒学基础上吸纳融合佛学、道教而发展起来的。 

2、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或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属于唯心主义;都是高调的道德主义。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3、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个人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秩序。 

4、地位:都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02
朱熹的理学主张惩忿窒欲存天理灭人欲接近于佛家的律宗。而王阳明的心学主张心外无物,人性本具足天理良知,致良知,良知良能,吾欲仁斯人至矣,则接近于佛家的禅宗。
第2个回答  2020-02-05
本质上区别不大,只是侧重点不同。朱熹之学与阳明心学,都是讲如何学习孔孟之道的。——朱熹之学侧重于穷究其理,通晓事物之理,主张先知后行。阳明心学侧重于形成认知事物之理的感应,主张知行不分先后,知行合一。——至于是“存天理,灭人欲”,还是“致良知”,只是看起来文字不同,区别比较大罢了,其实,意思差不多。存天理,灭人欲,就是为了致良知的。想要致良知,就得存天理,灭人欲。
第3个回答  2019-10-06
二人都是对大学说的格物致知进行分析而提出不同理论。朱熹理学认为万物皆是由阴阳二气依据一定理结合而成,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万物背后的理,认识物理才能获取真知。
而王阳明认为理实际上人心的看法,由心而生,被欲望迷惑,因此破除物欲,人的良知就会显示,自然获取真知。
第4个回答  2019-10-02
朱熹其哲学思想概括:存天理 去人欲.朱熹提出明天理灭人欲:即人性本似明珠,与天理一致,但为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要“明天理,灭人欲”.
而王守仁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守仁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由此推断,良知是人先天固有的善性,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但良知常被私欲所侵蚀,故需去除人欲,恢复良知.
朱熹主张人性是本恶的,把善的归属放到了天道和伦理道德上,主张人不能随心所欲.
王守仁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心学.主张天道自在人心,恶由人心而生,善也由人心而生.
所以我觉得:在人生修养上,朱熹注重:克欲顺天.
而王守仁注重:修心养性.
比较来说的话,小朱同学的理论更适合管制人民发展社会.而小王同学看的境界更高更透彻一些,但是不符合动荡中的政权建立威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