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较高的翻译

1 苏武牧羊(当代学生)全文翻译
2 分析文言常识知识
3 说出词性的活用
4 共通点(有无哪个字和其他古文中的用法相同)
这是老师要求我们上台演讲的,所以说完以上,还会要同学提出质疑。如果觉得你们楼上楼下说得不是很到位,请指出。不要太长,最好结合文章谈谈一些观点,谢谢大家。
我会加分的

翻译自己找,字数太多

现在的人,大多数有“名”,无“字”,所以当我们说到“名字”的时候,通常指的仅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还有“号”。
(一)什么是名、字
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由此可见,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呼唤。男子到了二十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这标志着本人要出仕,进人社会。女子长大后也要离开母家而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唤。
在上古,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朴实,如夏商两代留下的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盘庚、武丁、小辛等,都以干支人名,可能与当时人重视时辰的观念有关。后来随着社会的前进,语言文字的发展,意识观念的加强,人名越来越复杂,给人起名也成了一门学问。取名时,要对其所包容的内涵慎重考虑,反复斟酌。《左传·桓公六年》记载着春秋时代命名的五个原则:“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这是鲁国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问名时提出来的,意思是:或根据其出身特点,或从追慕祥瑞、托物喻志、褒扬德行、寄托父辈期望等几个方面比照取名。并且提出七不:“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来取名。
古人命名重取义、重内涵的做法,几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对于所生男孩、女孩,因其生理。性格以及将要从事的职业不同,所以取名也就有了差别。对男的取名多用威武勇智、刚强猛毅之字,对女的多选贤淑、艳丽、优美动听之词。
另外,取名还反映着时代特点,上面提到的夏商两代喜欢用干支人名就是典型的例子。后来在长期封建社会里,官宦富贵之家,多以忠孝节义、福禄寿康、升官发财之义来命名,所以叫仁、义、礼、智、信、得福、德贵、延寿、荣升、继祖、耀祖、续宗的人特别多。平民百姓也想过好日子,盼望多子多孙,上学念书,所以叫富贵、德福、进财、志学、平安、长顺、满仓、满囤、保成、金锁、栓柱等名字的特别多。
建国后又出现了许多新名,如建国、援朝、卫国、拥军、建军、支越、留苏、卫东、红卫、文革、学工、支农等。
开放以来,又兴起取外国名宇,这就不可取,不可提倡了。
(四)别号
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还有“号”。号是人的别称,所以又叫“别号”。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如卢仝《玉川子诗集》、杜牧《樊川文集》、《松雪六体千字文》、老莲《荷花鸳鸯图》等。如果我们不熟悉古代文人作家的别号,就很难知道这些作品的作者是谁。所以,对古代文人作家我们不但要掌握他们的名和字,而且还要记住他们的号。
1.号的来历
起号之风,源于何时,文献资料上没有详细记载,大概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像“老聃”、“鬼谷子”等,可视为我国最早的别号。东晋时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南北朝时代有更多的人给自己起了号,唐宋时形成普遍风气,元明清达到鼎盛,不但人人有号,而且一个人可以起许多号。如明朝画家陈洪缓有“老莲”、“老迟”、“悔迟”、“云门僧”等四个号。延至近代,用号风气一直不衰,如苏玄瑛号“曼殊”;齐磺号“白石”;何香凝号“双清楼主”。现代以来文人的号逐渐被笔名所代替。
2.“号”是怎样形成的
“号” 的形成有两种情况:
①是使用者本人起的。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尤其是文人雅士,总喜欢给自己起个号。正因为“号”是自己起的,所以它不像姓名、表字那样要受家族、宗法、礼仪以及行辈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发和标榜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因此出现了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别号,但仔细分析,深人考察,仍可归纳出一些共同的特征:
甲,鲜明的时代印记,如:
唐宋时期,佛教在我国盛行,对中上层知识分子影响很深,所以许多人便以“居士”为号。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范成大自号“石湖居士”;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
元代崇尚道教,则文人以“道人”为号者尤其多。像冯子振号“怪怪道人”;乔吉号“惺惺道人”;任仁发号‘明山道人”;吴镇号“梅花道人”;赵孟頫号“雪松道人”。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宰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造成国家苦难,民族危机。反对侵略,爱国图强成了当时的主旋律,所以不少人就按这个调子给自己起号。像谭嗣同号“北飞”;黄少配号“黄帝嫡裔”;陈天华号“思黄”;秋谨号“竞雄”等。
乙,强烈的抒情色彩,如:
宋人郑思肖,宋亡后隐居苏州,自号“所南”,以示不忘宋室;词人辛弃疾,重视农业,做官时提倡力田,奖励耕战,晚年退居农村,“更从老农以学稼”,自号“稼轩”;爱国诗人陆游,忧世愤俗,被权贵讥为不守礼法,他就自号“放翁”,以抒发对他们的蔑视;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是以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来取号,表达了典型的文人情趣;明朝风流才子唐伯虎,自号“六如居士”。“六如”,按他自己的说法即人生如幻、如梦、如泡、如影、如露、如电。正好是失意文人消极情绪的抒发;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因为抗金名将张浚曾以“正心诚意”勉励过他,光宗皇帝又亲书“诚斋”二字赐之。这样“诚斋”不但表现了他在学习上的“正心诚意”,而且还包含着他对国家的“真心诚意”。
丙,深刻的寓意
明朝末年画家朱耷,在明亡时取号“八大山人”。“八大”二字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来寄托自己怀念故国的悲愤之情。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学者傅山,自号“朱衣道人”。明亡后,衣朱衣,居土穴中,清廷几次请他赴京应博学鸿词科试,都被他拒绝,坚决不与满清合作。“朱衣”表面看是红色的,实际上是明朝的象征,因为明朝皇帝姓朱,红是明的意思,寄寓着对明朝的深厚感情。南宋诗人戴复古,自号“石屏山人”,也寓含着一种精神。从他写的诗中可以看出来。《感遇》诗云:“人将作金坞,吾以石为屏。”“石”与“金”同样坚硬;“石”虽比不上“金”身价昂贵,但却素朴、古拙、气象峰峰,这正是作者人格精神的写照。北宋诗人张咏自号“乖崖子”,用他自己的话说:“乖则违众,崖不利物,乖崖之名,聊以表德。”可见,“乖崖子”这个号寄寓着他的性格、志向、品操。
丁,特定名词的运用
古人起别号多用一些特定名词。称“先生”的,如“五柳先生”(陶渊明),“甫里先生”(陆龟蒙),“东莱先生”(吕祖谦),“龙川先生”(陈亮),“兰谷先生”(白朴);称“公” 的,如“石公”(袁宏道),“眉公”(陆继仆),“任公”(梁启超),“剑公’(高旭);称“子”的,如“幽忧子”(卢照邻),“知非子”(司空图), “归来子”(晁补之),“鹿非子”(黄景仁);称“老人”的,如“少陵野老”(杜甫),‘老泉”(苏询),“千岩老人”(肖德藻),“黄华老人’(王庭筠),“西岩老人”(张之翰),“随园老人”(袁枚),“颖滨遗老”(苏辙),“滹南遗老”(王若虚);称“翁”的,如“桑萱翁”(陆羽),“醉翁”(欧阳修),“涪翁”(黄庭坚),“放翁”(陆游),“笠翁”(李渔);称“叟”的,如:“正斋叟”(关汉卿),“清痴叟”(陆采),“蝯叟”(何绍基), “蒙叟”(钱谦益);称“外史”的,如:“海岳外史”(米芾),“会稽外史”’(王冕),“仇他外史”(梁辰鱼);称“山人”的,如:“九华山人”(杜荀鹤),“少室山人”(胡应麟),“射阳山人”(吴承恩);称“散人”的,如“湖海散人”(罗贯中),“顾曲散人”(冯梦龙),“清都散人”(赵南星);称 “渔和樵”的,如:“沂东渔父”(康海),“藕荡渔人”(严绳孙),“湖北桃花渔”(高濂),“雁宕山樵”(陈忱虎),“百子山樵”(阮大铖),“天目山樵”(张文虎)。
②是他人所起得到公认的。这种“号”叫“外号”、“绰号”或“混号”、“浑号”。它有极强的表义性,不但可以增强人们对各类人物的记忆,是名、字、号以外的一种补充,而且往往是人物面貌性格特征的一种写照或折光。《水淋传》一百单八将惟妙惟肖的绰号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难忘的印象。黑旋风李逢、豹子头林冲、青面兽杨志、花和尚鲁智深、霹雳火秦明、插翅虎雷横、拼命三郎石秀、浪里白条张顺等绰号,形象而准确地描摹了人物的性格、特长或生理特点。
许多“外号”、“绰号”是在实际生活中相互戏滤开玩笑时起的,因而多含有讽刺讥笑的贬义,如春秋时秦国人们称百里奚为“五羖大夫”,这是因为他沦落楚国后,又被秦穆公用五张羖(黑公羊)皮赎回秦国做了大夫的;唐高宗时人称李义府“笑中刀”,又号“人猫”。是因为他做宰相时表现得外柔内奸;在宋朝人们给王珪的外号叫“三旨宰相”,是因为他任宰相十多年中除取旨、领旨、传旨外,不干别的事。
一是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三是\"以今律古\",就是现代人以现在的语法习惯去看待文言文的语法,比如\"雨\"字,在造字之初就身兼名词和动词两类,如\"天雨雪\"(《苏武传》)中的\"雨\"本身就是动词,但是现在的\"雨\"却只具有名词的词性,人们就把这句中的\"雨\"字看作活用了,《项脊轩志》中的\"乳二世\"的乳也是这样。
如何判别词类何用?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简而言之,就是划分句子成份,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一、如何判别名词的活用
(一)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1、两个名词相连,必有一个活用。\"襟三江而带五湖\"的襟和带。(《滕王阁序》)
2、结构助词\"所\"字之后的名词活用。\"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3、名词后直接粘附一个语气词,活用。\"赵王之子孙侯者\"的侯。(《触龙说赵太后》)
4、连词\"而\"(以、且)前后的名词活用。\"饮且食兮寿而康\"的寿和康。(《送李愿归盘谷序》) \"火尚足以明\"的明。(《游褒禅山记》)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孽也\"的寿。(《种树郭橐驼传》)
5、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辱而逐之,折而族之\"的族。(《原谤》
6、状语(不)后面的名词活用。\"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的白衣冠。(《荆轲刺秦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齿。(《师说》)
7、能愿类词语\"能、欲、可、当\"等后面的名词活用。\"公子怒,欲鞭之\"的鞭。(《晋公子重耳之亡》)
8、介宾补语前面的名词活用。\"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的道路。(《召公谏厉王弭谤》)
9、被结构助词\"之\"取消独立性的谓语上的名词活用。\"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的冰和寒。(《察今》
10、根据语境判定独立的名词活用。\"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的端章甫。(《子路……侍坐》)
(二) 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在教材上罗列了五类,当然不全,类别的齐全与否不是关键,只要能够根据语境进行合理的解释就符合高考的要求。学习的关键是如何掌握名词作状语的判别方法。还是要进行句法分析,只要是处于主语谓语之间的名词就是活用为状语。如,\"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的力和暂。(《崤之战》) \"人皆得以隶使之\"的隶,这里的\"以\"作\"而\"讲。(《五人墓碑记》)
(三) 名词活用作使动用法。何谓\"使动用法\"?就是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发出的。其实质是这个动词里面暗含着\"使\"的意思。可以通过\"使……怎么样\"的句式进行检验,如,\"天子疏爵以命之,衣锦以昼之\"的衣锦。(《越妇言》)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的肉。《中山狼传》)
(四) 名词活用作意动用法。何谓\"意动用法\"?就是主语\"主观\"的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动词的特性。一种是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驼业种树\"的业,(《种树郭橐驼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伤仲永》),这是名词活用作意动。第二种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什么性质,\"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的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类主要是形容词活用作意动。教材没有讲动词的意动用法,这很好。
读到这里休息一会,给你一道题目享受一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农农士士工工商商\"(《荀子》),你能判定这些词语的用法吗?
二、如何判别动词的活用
(一)动词活用为名词。依据前述可知,就是动词跑到了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上(动词跑到定语位置不是活用,切切)。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的继。(《触龙说赵太后》) \" 翩翩两骑来是谁?\"的来。(《卖碳翁》)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的赐。(《烛之武退秦师》)
(二)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的暴露(《勾践灭吴》) 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时,还会省落后面的宾语,\"可烧而走也\"的走。(《赤壁之战》)
(三)动词活用作为动用法。何谓动词的为动用法?就是动词对宾语含有\"为\"\"为了\"之意,也就是说动词里含有\"为\"字。高考对此不作要求,课文又有,仅举两例作为参考,\"夫人将启之\"的启。(《郑伯克段于鄢》)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的死,句中的\"焉\"相当与\"之\"。(《五人墓碑记》
(四)动词活用为被动用法。何谓动词的被动用法?就是动词本身含有\"被\"字。如何判别?就是看主语和谓语是否有被动关系,当然要注意主语的省落。\"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的遇知。(《送李愿归盘谷序》)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举和焦土。(《阿房宫赋》)
三、如何判别形容词的活用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何谓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就是形容词跑到了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当然包括介词的宾语)。还可以观察形容词是否被定语修饰,如,\"尧舜,大圣也\"的圣。(《原谤》〉) \"百废具兴\"的废。(《岳阳楼记》)
1、形容词活用为主语。\"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中的圣愚。(《师说》)
2、形容词活用为宾语。\"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的能和善。(《谏太宗十思疏》)
3、形容词活用为介词宾语。\"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的威怒。(《谏太宗十思疏》)
(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前文已述,仅举两例)\"荣其外而枯其内\"的荣和枯。(《蠹化》)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的硕茂。(《种树郭橐驼传》)
(三)形容词活用为意动用法。\"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已消忧\"的悦和乐。(《归去来兮辞》) \"公子安之\"的安。(《晋公子重耳之王》)
(四)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就是形容词作谓语且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的耻。 《勾践灭吴》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少和轻。(《秋水》)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欣。(《兰亭集序》)
之,为,而,因,乃,弗,去,也,焉等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1-24
翻译:Higher requirements
延伸:higher 高级的; 上级的; 高等的; 高的( high的比较级 );
The higher we climbed, the more awe-inspiring the scenery became.
我们爬得越高,风景越是让人叹绝。
requirement n.要求,必要条件,必需品,需要量,资格
I knew that concentration was the first requirement for learning.
我知道专心致志是学习的首要条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