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问题谁知道???

初二的生物书上有一道课后练习题,说:“请你通过查阅资料,列举出我国或当地2到3种濒危陆生动物的名称,并尝试用你了解的知识分析它们濒危的原因?
各位说下答案,我在线等着。

白鳍豚 江水污染,繁殖能力低下,人类捕猎
白眉叶猴 人类砍伐树木,领地缩小
霍加貔 领地缩小,人类砍伐树木,人类捕猎
江豚 江水污染,繁殖能力低下,人类捕猎
穿山甲 没有食物,领地缩小,人类捕猎
云豹 领地缩小 人类大量捕猎
黑天鹅 水污染 无法交配 蛋壳薄
红腹锦鸡 无法交配 蛋壳薄 人类砍伐树木,领地缩小
树懒 人类砍伐树木,领地缩小
黑鹤 人类砍伐树木,领地缩小 无法交配 蛋壳薄
眼圈绒鸭
(Somateria fischeri)

绒鸭属雁形目,鸭科,绒鸭属。是一类大型的海鸭,全球大约有好几种。绒鸭肥胖体重,浑身圆滚滚的。喙上有肉峰。绒鸭的身上有丰富的精致软绒毛,是制作上等鸭绒被、鸭绒衫和枕头的原材料。母绒鸭经常用它们胸部的绒毛来铺在自己的窝里。孵蛋的时候还用来覆盖鸭蛋。在冰岛,绒鸭受到严格的保护。从35—40个绒鸭窝中,可以收集到一磅的鸭绒,而且不会影响它们的繁殖。绒鸭蛋呈黑褐色,上面有斑点。有4种绒鸭的雄成鸭羽毛色彩鲜艳,引人 注目。各种绒鸭的区别在于它们喙的长短和色彩不一样。雄性一般是上体有白色的羽毛,黑色的头冠、腹部和尾巴。

多数绒鸭都栖息在北方,在冰雪覆盖的海岸线上繁殖。冬天,它们会到南方的法国、新英格兰和阿留申群岛去过冬。

眼圈绒鸭主要产于西伯利亚,两眼周围各有一大块带有黑边的白斑。它们数量稀少,有些地区已经绝种,属非常危急的濒危动物。
亚洲白鹳
(Ciconia ciconia boyciana)

鹳属鹳科,全世界大约有19种,和鹭和鹮有亲缘关系。它们体型大,腿长,脚趾有蹼。尖而笔直的喙比头大,而且强健。

欧洲白鹳是一种普通的迁徙鸟,身长大约1米,头。颈和身体都是洁白的白色。翅膀有一些黑颜色。喙和腿都是红色。脖子很长。胸部的羽毛长而且下垂,白鹳经常把它的长喙藏在胸部的羽毛里面。它们常在潮湿的沼泽地出没,吃鳗鲡和其他鱼类,以及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幼鸟和小型哺乳动物。它们粗糙的窝筑在高大的树顶、建筑物的废墟或者摈弃的烟囱上,一般用树枝和芦苇搭成。

白鹳是一种无声的鸟类,它们在很高的高空飞翔,显得强健而有力。

黑鹳的体型比白鹳小。上体的羽毛呈很有光泽的黑色,下体呈白色。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许多地方常见到。

马格里鹳与白鹳非常相似,产于南美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的大草原到阿根廷彭巴斯草原的沼泽地和树木稀少的大草原。在食物丰富的地方,它们会大批地聚集在一起。

亚洲南部的印度东部的秃鹳头和颈裸露无羽。最大的身高达2米,以食腐肉为主。在印度受到保护。

林鹳是产于产美的唯一一种鹳,栖息在美国的南方。喜欢群居,身高约有1米,黑色的头,光光的脖子,翅膀和尾巴有些黑色,其余的羽毛呈白色。

产于亚洲的白鹳数量稀少,属于濒危动物。发布在我国东北、西北和东南沿海一带的白鹳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南和东南沿海的黑鹳也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分布在广东、浙江、福建的彩鹳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亚速尔群岛林鸽
(Columba palumbus azorica)

鸽子是全世界分布最广的鸟类之一。除了非常寒冷的地区和荒荒遥远的海岛以外,到处都可看到它们的足迹。现在已知的鸽子。全世界大约有250种,都属鸽子形目,170种左右属鸠鸽科。它们有的在地面上觅食,有的则部分或者全部依靠森林里的食物为生。如按其体型的大小来严格区分,体型小的叫鸠(英文doves),体型大的叫鸽(英文pigeons)。不过人工饲养的白鸽除外,不论其体型大上,我们都叫它鸽子,鸽子是和平的象征。

大约三分之二的鸽子栖息在亚洲、澳大利亚和西太平洋岛屿的热带地区。其他地区如非洲、南美洲以及气候温暖的欧亚大陆和北美洲也可以见到各种鸽子。

鸽子温文尔雅,喙短小。走起路来昂首阔步,很神气。由于翅膀 长,飞行肌肉发达,所以善于飞行。很久以胶,人们就训练鸽子来传递信息。它们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终生不渝。即使是一方丧偶以后,也要过了很久才会再婚。雌鸽一窝一般产两个白色的蛋。小鸽子在孵化14—19天以后出壳,然后留在窝里受12—18天的哺育和照顾。

亚速尔 群岛林鸽、查塔姆岛鸽、菲律宾都洛尾鸽等好几种鸽子已外于濒危状态。
印度大鸨
(Choriotis nigriceps)

大鸨属鹤形目,鸨科,与鹤和鸻有亲缘关系。全球大约有23种,分布在非洲、欧洲南部、亚洲、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大鸨的腿很长,脚上只有3趾,缺少后趾,善于奔跑。身体紧凑,头高昂,全身保持一种水平的状态,样子和其他善于奔跑的鸟类一样。

大鸨中较常见的欧洲大鸨,它是欧洲最大的地栖鸟。雄性体重超过14千克,身长达120厘米,翼展长度达240厘米。产于欧洲东部和南部,以及亚洲中部和我国东北地区的许多地方。以前在英国和西欧的许多地方也有,但这些地区的大鸨现在灭绝,雄大鸨体格结实,喙上有白色羽毛。雄性鸨体格结实。嘴上有白色的羽志。雄性和雌性羽毛色彩相同,上体浅灰色,有黑色和棕色的条纹,腥部呈白色。大鸨很机灵,很难接近,一有风吹草动就迅速奔逃。大陆地上行走的时候,它们步伐庄重。在天空中飞行的时候,它闪显得不慌不忙,非常沉着而富有持久力,雄鸨向雌鸨求爱的时候仪式非常庄严,雄鸨的头低下来几乎要碰到雌鸨的尾巴,喉袋胀大。雌鸨一窝产下2—3个橄榄绿的蛋,上面有棕色的斑点。产下的蛋埋在浅土中,上面覆盖绿草。

体型较小的鸨分布在从西欧到摩洛哥、阿富汗等地区。南非产的最大一种鸨又叫甘波。阿拉伯鸨产于摩洛哥和非洲撒哈拉南部地区。在澳大利亚,有一种鸨也叫火鸡。

产于印度的印度大鸨已名列濒危动物的名单。

产于我国的大鸨夏季在东北及内蒙古草原繁殖,秋季迁徙到华北平原或更南的地区越冬。由于数量稀少,已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新西兰鸫

(Turnagra capensis)

鸫指属于雀形目,鸫科的许多种鸟。主要分成两类,一类叫鸫,也就是普通的鸫,如产于美国的鸫;另一咱叫歌鸫,如产于欧洲的鸫。歌鸫只产于欧洲,但产于北方的麦翁除外,它也叫歌鸫,现已在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北方落户。

普通鸫分布在全世界各大陆和许多岛屿上,大约有66种。体型最大的一种分布在全球的热和温带地区。但主要在旧大陆,特别是非洲。鸫食昆虫和水果,也有一些食蜗牛和蚯蚓。它们的窝像酒杯,一窝产3—5个白色,有时是淡蓝色的蛋。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鸫土生土长,新西兰鸫已陷入濒危状态。

分布在我国南方的蓝枕八色鸫、蓝背八色鸫、蓝八色鸫、蓝翅八色鸫、紫蓝翅八色鸫、绿胸八色鸫、栗头八色鸫和双辫八色鸫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新西兰岸鸻
(Thinornis novaeseelandiae)

鸻是一类胸部比较肥胖的海岸栖息鸟,属行目,行科。全世界大约有36种。它们的身长约在15—30厘米之间,长翅膀,中等长短的腿,短头颈。喙笔直,比它的头短一些。多数鸻鸟身体的上部清一色的褐色、灰色或者沙土色。下部白色。环鸻有白色的前额,脸部有两个黑色的环。

多种鸻经常在海岸和海滩上奔跑,寻找小型的水生无脊椎动物充饥。其他一些鸻鸟,如喧鸻,则在牧场和草地上寻找食虫的动植物来吃。鸻非常机警,一有风史草动就展翅疾飞,逃之矢矢。它们的叫声像音调优美的口哨,根据叫声的不同可以区别它们的种类。鸻在地面上筑窝,每窝产2—5个有斑点的蛋,一般是4个。由父母双方轮流孵化,出生以后也是共同照顾。小鸟出世不久就可以跟随父母到处跑。

鸻栖息在全球的大部分地区。在北方筑窝的鸻鸟迁徙的路程很远。它们成群地觅食和旅行。这种长距离迁徙的鸻如欧洲的金鸻和美洲的金鸻。美洲东部的金鸻经常飞越大西洋和南美洲,来到南方的巴塔哥尼亚。然后沿着密西西比河流域返回。美洲西部的金鸻可以一口气不停地飞到南太平洋的鸟屿。

新西兰岸鸻数量稀少,属濒危动物。

分布在我国云南省的灰燕鸻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鸮鹦鹉
(Srigops haroptilus)

鸮鹦,又叫枭鹦鹉,新西兰产的一种鹦鹉。有柔软的绿色和棕色条纹羽翼。翅膀虽然相当发达,但不善于飞翔。经常栖息在地穴里,夜间出来活动。这种鹦鹉非常稀少,有一段时间人们认为它已经绝种。后来才发现在新西兰的南岛上还有少量生存。

啄羊鹦鹉,新西兰南岛上的一种大型鹦鹉。羽毛主要呈绿色,喙又粗又长。主要食昆虫,但也经常攻击羊群。它那强健的喙可以把羊的皮肉喙穿,吞食羊肾上的脂肪。

喀喀鹦鹉也是新西兰产的绿褐色鹦鹉,头顶灰色,面部,颈部,腹部、腰部都有红色的羽毛。这是一种性情温柔的森林鹦鹉,常被人们当宠物饲养。有学习人类语言的天才。

短尾鹦鹉栖息在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和许多太平洋的岛屿上。有好几十种,它们都有细长而弯曲的喙,舌尖像刷子,用来食花丛中的蜂蜜和水果。

侏鹦鹉属侏鹦鹉属,是栖息在新几内亚及其附近岛屿森林里的6种小型鹦鹉之一。厚喙具有腊膜。爪十分长,雄鸟有华丽的羽毛,以食昆虫为主。

葵花鹦鹉,又叫凤头鹦鹉,属葵花鹦鹉属。产于澳大利亚、新几肉亚及其附近的岛屿。它们都有冠羽,喙很发达,可以啄开坚硬的果实,灰葵花鹦鹉亦属这一属。它们也是常见的笼鸟。

赤道非洲特产的灰鹦鹉身长给33厘米。雄性和雌性外表很相像,都有灰色的羽毛,红尾巴,白色的脸。在所有的鹦鹉中,雄性灰鹦鹉是最聪明的语言专家,它可以惟妙惟肖地学说人的语言。人饲养的灰鹦鹉相当机灵,脾气也很好,据说可以活到80岁。野生的灰鹦鹉生活在热带雨林中,吃水果和种子,会毁坏庄稼,但是油棕榈不可缺少的传播者。亚马孙鹦鹉约有26种,它们也善于模仿人的语言。身长约在25—40厘米之间。有微微竖起的冠羽和很短的方尾巴。绿色的羽毛,特别是头的上方点缀着各种明亮的色彩。雄性和雌性外表相似。亚马孙鹦鹉分布在西印度群岛,以及墨西哥岛和南美洲北部广大区域的雨林中。这种鹦鹉比较难饲养,它们吵闹而且容易伤人。动物园里比较常见的是蓝额亚马孙鹦鹉,它产于巴西,有蓝色的前额,黄色的脸,红色的肩膀。

夜鹦鹉产于澳大利亚。它只在夜里出来活动,白天则在筑在树丛里的巢里打瞌睡。夜鹦鹉数量稀少,已经接近绝种。地栖鹦鹉栖息在澳大利亚南海岸荒芜区域,现在已经非常罕见。
夏威夷雁
(Nesochen sandvicensis)

夏威夷雁,又叫 夏威夷鹅。属雁形目,鸭科。与加拿大鹅有关缘关系。是加拿大鹅迁徙到夏威夷以后,进化而成的不会迁徙的陆栖鹅。翅膀较短,脚上部分有蹼。夏威夷雁体长约65厘米,有灰色和褐色的栅格羽毛。颈上有黑色的条纹,黑色的脸。它们在山坡上食浆果和野草。后来成为夏威夷引进哺乳动物捕食的对象。这些引进的哺乳动物包括狗、猫、猪、獴。此外,还要遭到人类的捕杀。由于面临这 双重灾难,到1911年,已经所剩无几。从那时候起,才禁止人们捕杀。可是夏威夷雁的数量还是有减无增。到1952年,只乘屈指可数的30只。人们不得不把它们捉进来饲养。然后饲养后放回野生地的雁却难于自我繁殖。因此境况依然不妙。

现在,夏威夷雁是夏威夷州的州鸟,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
夏威夷水鸡

(Gallinula chloropus sandvicensis)

水鸡属鹤形目,是秧鸡科的一种水鸟。外表与同科的静水鸭相似,与静水鸭有亲缘关系。它和静水鸭的区别在于脚趾的边缘层坚韧的膜。

比较常见的水鸡有产于北美佛罗里达的普通水鸡。除了澳大利亚以外,全球的温带和热带地区都可以见到。产于澳大利亚的水鸡属于另一种,它的体力约33厘米,头部和腹部呈灰黑色,背部呈褐色。腰部有一圈白色的羽毛。短喙呈明亮的红色,向前额延伸,像一块皮质的盾牌。

在全球大部分地区,水鸡是一种颇为害羞的水鸟。它们栖息在沼泽和湖边的芦苇丛中。而在英国的岛屿上,人们在的草地上也能见到。产于夏威夷水鸡属濒危动物。
夏威夷蜜鸟
(Loxops coccineus coccineus)

夏威夷蜜鸟只栖息在夏威夷群岛的森林中。大约有23种,属雀形目,管舌鸟科。由于栖息地遭到破坏,加上引直处来鸟类和哺乳动物,23种中起码有8种已经灭种,剩下的也都面临绝种的危险。

夏威夷蜜鸟和美洲蜜鸟也有许多明显的区别。由于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太平冰中部岛屿中,它们的进化方式与众所周知的,达尔文所叙述的科隆群岛上的雀类进化方式不一样。

夏威夷蜜鸟中,喙细小,雄鸟和雌鸟羽毛都呈红黑色的一种以食花蜜为生。另一种喙像雀鸟,羽毛呈绿色(雄鸟还有橙色或黄色的标记)的以食种子、果实和昆虫为生。其他种类介于这两种之间。

各种夏威夷蜜鸟身长大约在10—20厘米之间。叫声比较单调,用草筑窝。
夏威夷静水鸭
(Fulica americana alai)

静水鸭又叫顶骨鸡、黑鸭。水栖性鸟类,属秧鸡科,顶骨属。栖息在世界各地的内陆湖泊河流之中。它们在水中游动,寻找食物,主要是植物、种子和软体动物。静水鸭的腿呈绿色或者蓝灰色。脚趾上有叶状的薄膜,有助于它们在水中游泳和在沼泽地上行走。喙短而且呈锥形。上面长着一块扁平的肉,与前额相连。

欧洲静水鸭栖息在旧大陆北部地区,冬天喜欢游到河流的出海口或者较浅的海湾里。体长约45厘米,重量大约900克。它们的翅膀较短,在水面上扑腾似乎也不容易,但能够持续快速飞行。虽然称不上是猎鸟,但冬天到来的时候,它们成群结队,很容易成为猎人追逐的目标。

静水鸭成群地在水生植物中筑窝。每窝产大约10个有斑点的帽。小鸭孵出来以后,长出非常漂亮的黑玉色绒毛。头上是鲜明的橙色、猩红色或者紫蓝色。不过,随着小鸭的成长,这些好看的色彩很快就会消失。成鸟浑身呈黑色,前额的皮肤上有一块白的茧。

北美的静水鸭又叫泥鸡,很像它欧洲的同类鸟。南美洲大约也有6种静水鸭。非洲的静水鸭头上有两块肉瘤。

夏威夷静水鸭属濒危动物。
西非鸵鸟
(Struhio camelus spatzi)

鸵鸟产于非洲,是现在鸟类中体型最大的鸟。说它是鸟,其它它是一种善跑而不会飞,属鸵形目,鸵鸟科,雄性成鸟身高可达2.5米中,不过它的头颈几乎点去了一半。体重可达155千克。雌性的体型稍小一些。鸵鸟蛋的直径有125毫米那么长,长度达150毫米,重1.35千克。是现在所有的鸟蛋中最大的。雄鸵鸟基本上是黑色,但翅膀和尾巴上的白色的羽毛。雌性几乎全身褐色,鸵鸟的头比较小,喙短而宽。头和大部分颈呈微红色或蓝色。双脚,包括强壮的大腿上没有毛。褐色的大眼睛上有浓密的黑睫毛。

鸵鸟成群活动,数量大约有5—50只。喜欢和在草地上吃草的动物做们。依靠强壮的双脚,它们可以逃避敌人。主要是人和大型的猛兽。鸵鸟的脚很独特,只有两个趾,大的长得像蹄一样。受惊的鸵鸟逃跑的时候,速度可达到每小时65公里。被逼急了的时候,它会用脚来踢,给对方造成很大的威胁。

鸵鸟主要以食植物为主,有时敢捕捉一些动物。可以很长时间不喝水照样生存。每到繁殖季节,雄鸵鸟和3—5只此雌鸟同窝。如有外来者窥视,它会发出愤怒的吼声或嘶嘶声驱赶来犯者。它们的窝筑在地面上,一窝产15—60个白色的亮晶昌的蛋。晚上由雄鸟坐着看守,白天再轮到雌鸟。小鸵鸟 在孵化40天以后出壳。再过一个月,它们就可以和成鸟一起奔跑。为了躲避危险,小鸵鸟会和鸟一样,躺在地下隐蔽起来,只把头伸出来。这种习性后来被人误认为是鸵鸟在遇到危险时,会把头埋在沙土里。

中世纪时期,骑士的头盔上都插着一根鸵鸟的羽毛。到了19世纪,它又成了女士们服饰的装饰品。这种需求促使农民在南非、美国南部和澳大利亚等地建立饲养鸵鸟的农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鸵鸟羽毛的贸易才停止下来。也有人曾训练鸵鸟来驮物和赛跑,但它们没有耐力,也不容易训练好。饲养的鸵鸟可以活到50岁。

由于种的不同,各种鸵鸟的体型、肤色和蛋的有差别。上新世时期(大约500万年以前),鸵鸟在地球上广泛分布。在俄罗斯的南方、印度和我国的中部和北部地区,都曾发现过鸵鸟的化石。西非鸵鸟和阿拉伯鸵鸟已属濒危动物。也有人认为,产于叙利亚和阿拉伯半岛的叙利亚鸵鸟已在1941年灭绝。
乌卢古鲁丛伯劳
(Malaconotus alius)

伯劳鸟主要指伯劳科,尤其是伯劳属的许多种鸣禽。它们共同特点是嘴尖上有钩,以捕食昆虫为主。一些体型较大的昆虫、蜥蜴、老鼠,都是它们捕捉的对象。抓到的食物常被它们钉在荆棘上,故又有屠夫鸟之称。羽毛一般是灰色或淡褐色,翅膀和尾为黑色并带有白色的斑。

加拿大和美国出产的大灰伯劳,又叫北方伯劳,是伯劳鸟中分布最广的一种。体长24厘米,体毛呈黑色。笨伯劳是新大陆出产的另一种伯劳鸟。外貌与大灰伯劳相似,介体型较小一些。

产于欧洲的几种伯劳鸟多为红色或褐色。

从伯劳产于非洲,大约有40多种。体长大约有16—21厘米。羽毛色彩鲜艳,喙也不像其他伯劳鸟那么尖利,尾部有长而柔软的羽毛。四色丛伯劳上体呈绿色,下体金黄色。红色的喉咙和黑色的边,非常好看。丛伯劳以捕捉昆虫为生,常射在树丛中进行伏击。

产于美国圣克利门蒂岛的伯劳鸟属濒危动物。产于坦桑尼亚乌卢古鲁山的乌卢古鲁丛伯劳也已濒临绝种的危险。

(Empidonax eulerijohnstonei)

鹟全球大约有60多种,属雀形目,鹟科。大多数鹟的显著特点是嘴宽而扁平,脚比较小。有些种类的鹟色彩鲜艳。鹟广泛地分布在非洲、亚洲的东南亚到我国广大地区,以及太平洋美拉尼西亚群岛上温暖的森林是它们的栖息地,那里有它们的食物昆虫。鹟主要吃地面上的昆虫,而不是捕捉在空飞行的昆虫。

大多数鹟的尾巴较短,身长大约有8—23厘米。较常见的是黑颈君主鹟。雄性的黑颈君主鹟羽毛呈鲜艳的紫蓝色,有小鸟冠。主要产于从印度到菲律宾的地区。

极乐鹟是鹟中最常见的鹟,产于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北边可以分布到我国的东部和日本。它们一共大约有10种。但是由于分布的地区和形态各异,所以分类比较不一致。它们的体长大约有40厘米。多数的鸟冠,有些雄鸟有长尾羽。翅膀的羽毛有黑色、白色、红褐色等几种。

塔希提岛鹟等几种鹟由于数量稀少,已列入濒危动物。
秃头雕
(Haliaeetus leucocephalus)

秃头雕,又叫白头雕、美国雕,是海雕的一种。属鹰科,是唯一一种原产于北美的雕。从1782年起,秃头雕就是象征美国的国鸟。秃头雕也是一种海雕,只是经常在内陆的河流和湖泊周围的活动。成鸟有1米长,浑身呈黑褐色,头和尾巴呈白色,喙眼睛和脚呈黄色。年幼的秃头雕羽毛褐色,毛巴和翅膀的里层也有一些白色。要到7岁的时候,头和尾巴的颜色才会像成年鸟一样全部变白。

秃头雕分布于北美洲从阿拉斯加到佛罗里达的广大地区。北方的秃头雕个体比较大。过了繁殖季节,它们就会迁处到南方。许多佛罗里达秃头雕这时候会飞向北方。

秃头雕捕猎的本领较差,只会跟随其他海鸟一起去捉鱼。往往只会抓那些死鱼和半死不活的鱼,或者是游到浅水中产卵的鱼。有时候,它们还会从鱼鹰的嘴中把 鱼抢过来。办法是看到体型较小的鱼鹰捉到鱼以后,飞到它的上空去吓唬它。等受惊的鱼鱼扔下,它们就会飞过来拣。

秃头雕的窝通常筑在河流中间的岛屿孤零零的树上 。由于杀虫剂的使用,河流被污染,以及筑窝的地域遭到破坏,秃头雕的生存受到严惩的威胁。从1940年起,秃头雕在美国许多地区受到法律保护,唯有阿拉斯加除外,在那里猎人射杀秃头雕不但不犯法,而且还会得到奖励。因为秃头雕喜欢站在渔具上,吓跑阿拉斯加盛产的鲑鱼。据估计,1917—1940年以及1947—1952年颁奖期间,在奖金的鼓励下,阿拉斯加共有10万只秃头雕被杀。这种关状况后来才遭到制止。现在,秃头雕在全美国受到保护。
条纹伞鸟
(Cotinga maculata)

伞鸟产于美洲,属雀形目,伞鸟科,伞鸟属。全世界大约有90多种。许多种伞鸟外貌和习性像鹟,有些生物学家把它们归类于霸鹟。伞鸟科的一些鸟类色彩鲜艳,叫声奇特。有些像铃声。有些 像牛鸣;有些像是在敲榔头。有些叫声连续不断,被人称为饶舌鸟。它们都有一张宽而扁的喙,喙尖有点钩。翅膀是圆形的,腿较短。许多伞鸟的翅膀形状也很古怪,有的狭窄,有的弯曲。多数伞鸟喜欢孤独。它们栖息在森林中,爱站在树梢上,以食水果和昆虫为生。由于伞鸟行为怪癖,所以我们对伞鸟的一些种类了解不多。

伞鸟中已有些种类,如条纹伞鸟,由于数量稀少,已属濒危动物。
圣米格尔红腹灰雀
(Pyrrhula pyrrhual murina)

红腹灰雀属雀形目,雀科。欧亚大陆有6种色彩鲜艳的红腹灰雀。一种最普通的灰雀处表呈黑色和白色,雄性的腹部呈桔红色,体长约15厘米。这种灰雀主要栖息在终年常表的林和灌木丛中,叫声委婉动听,是人们喜欢的笼鸟之一。亚洲和非洲产的地栖厚嘴红腹灰雀,主要栖息在从大西洋加那利群印度的干燥地区。它的羽毛大多数粉红色,头顶部为淡灰色,叫声像吹奏的喇叭。

葡萄牙圣米格尔岛产的圣米格尔红腹灰雀列为濒危动物。
我觉得这是人类滥杀的结果,破坏生态平衡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9-16
一、大熊猫:
学 名: Ailuro Poda melanoleucd
英 文 名: Giant Panda
简介: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由于繁殖难度高,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数量一直有限,从开始饲养至今,国内外动物园及自然保护区的饲养场,用于展出,繁殖,研究的需要,先后从野外获得大熊猫24余头,目前仍成活饲养 (包括自繁数量在内)不足100头。
迄今为止,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份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1000只以下,而且数量在不断减少。根据科学统计有78%的雌性大熊猫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猫不育,这就给大熊猫的繁殖带来了许多困难。
在200多万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万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猫已经广布于我国南半部,组成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今天该动物群的许多种已经绝灭,而大熊猫却一直活下来,所以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
熊猫从分类上讲属於哺乳纲食肉目动物,但食性却高度特化,成为以竹子为生的素食者。而竹类却难以消化、吸收。由此,使大熊猫的能量摄入受到极大的限制,它的一切活动都必须考虑到尽量多地摄入能量,尽量少地消耗能量。
熊猫这种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却是长期自然历史选择适应的结果。野生熊猫生活在人迹罕见的高山深谷密林之中,并且过着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这里所讲熊猫的活动,是从生态学研究范畴这个角度出发,探讨研究熊猫的巢域与核域、活动节律与作息制度、活动与能量消耗及采取的对策。 野生熊猫栖息於密林之中,它们生长到一定阶段要进行婚配和生育,即发情、求偶、交配、妊娠和育幼。熊猫平时孤居,到了繁殖季节,雌雄互相吸引,开始进行各种求爱活动。熊猫是属於多雄争配制。它们一生中产仔数量少,且幼仔不易成活。由於熊猫生殖能力和育幼行为两方面的高度特化,使熊猫的种群增长十分缓慢,如保护管理跟不上,则数量日趋减少。

二、东北虎
中文名称:虎东北亚种
拉丁学名:Panthera tigris altaica
俗名:老虎,大虫,山神爷,扁担花,打哈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一级
致危因素:作为害兽被捕猎,因为贸易被捕猎,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栖息地破坏,种群隔离
国内分布:黑龙江, 吉林
简介:
东北虎,隶属于食肉目猫科,在老虎的八个亚种中体形最大、形态最美。通常栖息于山林、灌木与野草丛生的地方,特别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中,常以草食性野生动物为主要猎食对象。野生东北虎主要分布于俄罗斯远东、中国东北和朝鲜,总数已不到300只,是世界十大濒危动物物种之一。建国初期我国还有野生东北虎二三百只,而现在已不到20只,真比“国宝”大熊猫还要珍贵。
东北虎数量锐减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生存环境和食物链遭到破坏;二是人为捕杀;三是自身繁殖困难。
第一、原始森林是东北虎繁衍生息的主要场所。过去东北地区人烟稀少,森林茂密,是野生动物的天然乐园。而近百年来,由于这里人类活动增多,采伐木材、劈山开矿、垦荒、种参、修路等经济开发,致使森林植被不断后缩,结构复杂的原始森林不断减少,森林结构遭到破坏,并趋向简单化,加上人们的频繁活动,适合东北虎栖息的环境越来越少,迫使它们背井离乡,另择新居,不少老虎“出国”、去了环境较好的苏联和朝鲜。东北虎的主要食物是野猪、野鹿、狍子、羚羊等有蹄类动物,且食量较大,在自然情况下,一次可食30公斤肉,饱食后可数日不食。据计算,每只虎每年大约需要吃40头至60头野猪、羚羊等大型动物。人类对森林的破坏和滥捕乱猎,使东北虎猎食对象的数量锐减,造成老虎食物严重不足、生存受到威胁。
第二、很多东北虎丧生于人类之手。东北虎生活在深山老林中,一般不与人们主动接触,只是在食物严重缺乏时才捕食家畜,遇惊或受威逼时才向人进攻。所以,尽管在个别情况下老虎捕食家畜或伤人,但不能把它看作是对人类有威胁的害兽。过去,由于对东北虎认识不高、宣传不够、
法制不健全,所以老虎被“合法”捕猎的占了相当比例。
据资料统计,建国后的35年间,吉林、黑龙江两省共捕杀东北虎303只。其中吉林省捕杀量占三分之二,主要集中在50年代至60年代期间,80年代只活捕1只。在50-60年代初,小兴安岭伊春林区还是东北虎的主要产地。到1975年,该区捕杀东北虎计35只,其中活捕15只。从社会猎杀和捕捉的统计数字来看,反映了虎种群数量锐减,至80年代,东北虎已基本处于灭绝的边缘。除合法捕猎外,浑身是宝的老虎还被少数胆大妄为的非法捕猎者垂涎。
第三、东北虎的濒危处境也有生理和习性方面的原因。老虎性机警、喜独居,成年虎有单独占领领域的习性,一只雄虎的领地范围约40-50平方公里。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就是从其生活习性演化而来。到了繁殖期老虎才会出外找“对象”,每年冬季三个月为交配期,雌雄成兽以啸声、气味为联系信息寻求配偶,活动区域约在500-900平方公里之间。繁殖后雌虎和幼虎一起生活2-3年,在此期间雌虎不发情交配。所以在自然状况下,每两三年老虎才繁殖一次,每胎一般产2-4仔,也有一仔的情况。由此可见东北虎的生殖能力很低。目前,野生东北虎数量稀少,种群结构失调,分布区日益缩小并相互隔绝,所以配偶繁殖机会大大减少。要保证一个种群的繁衍生息,至少需要100只东北虎,而黑龙江、吉林两省野生虎总数也不超过20只。如此下去,东北虎在野外即使能够配偶,也终将因近亲繁殖而退化,逐渐走向灭绝。

三、金钱豹
别名:金钱豹、豹子、文豹
学名:Pantherapardus
英文名:leopard
猫科:Felidae
分布:广东山地森林地区。
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简介:
金钱豹目前仍处于高度濒危状态,已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名册。金钱豹之所以处于高度濒危状态,人类长期过度猎捕是主要原因;其次,栖息地的破坏是金钱豹数量剧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金钱豹对自然条件的要求非常苛刻,它们的活动范围比较固定,不像鸟类可以迁徙。森林是金钱豹的栖息地,一旦森林资源遭到破坏,它们的生存就会受到严重威胁。再次,种群过小且相互隔离,导致种群退化,也是致危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捕杀野鸡、野兔等动物,造成金钱豹食物短缺,不得不捕食一些家养动物。随着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自然保护区及天然林保护等一系列生态工程的实施,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各地发现野生金钱豹的情况时有发生,说明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野生动物有了恢复性的增长。但要达到物种多样性,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爱护。

四、白头叶猴
别名:花叶猴
科别:猴科
学名:Presbytis leucocephalus。
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简介:
白头叶猴属灵长类动物世代生活在我国西南边陲的石山地区。目前,白头叶猴在国外没有活体和标本,被公认为世界最稀有的猴类之一。白头叶猴的生存空间比大熊猫还小,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更近,具有更多与人类相同的遗传基因。
白头叶猴非常珍贵,最大的原因,是因为它非常少。在白头叶猴分布的范围内,数量只有六百多只。这六百多只意味着比大熊猫还珍贵。
白头叶数量少,是当地的一些老百姓的认识还不够。保护区建立之后,保护区做了很多的工作,绝大部分不去打白头叶猴了,但是并不排除还有偷猎的现象。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子弹,猎枪子弹,就说明还有猎杀的情况,还有打猎的情况。还有当地老百姓在保护区内放夹子,放夹子虽然说它主要目的不是去捕白头叶猴的,但是也对白头叶猴造成伤害。第二个栖息地的破坏、对它生活环境的破坏。由于这个地区老百姓人数比较多,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很大,又是少数民族,因此砍柴,他们要从山上,从石山上面获得柴火,获得柴薪,所以要砍很多的柴火。当然现在逐步得到了改善。当地政府特别是广西这几年来做沼气建设这个工程,在全国还是走在前面的。所以当地政府给老百姓建沼气,建沼气他们也就解决了能源问题,就少砍或者甚至是不砍石山上面的柴火。这样对保护植被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这个工作还只是启动,还没有完成,所以砍柴火的现象还有。
第三就是耕种。这种石山分得很开的,中间大片的地。老百姓在耕地缺少的情况下,自然就需要耕种,所以大片的耕地被开发了,被利用了。在开发的过程中,就意味着很多人要进到白头叶猴生活的环境里面去。甚至在开耕的时候,拖拉机也进去,摩托车也进去。我们曾经发现,我们曾经跟了五天的一群猴子,最后就被一个摩托车手开了一个摩托车进去,准备去耕地的,把它吓跑了,这群猴子就不见了。所以,人对白头叶猴的影响,就是耕地对白头叶猴的影响、耕种对白头叶猴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还有一个就是在有些地方,人们利用在有些石山,人们利用土地已经开到石山的山坡了。这些地方石山的山坡,是白头叶猴食物分布最多的地方,一旦这个山坡这些植被被破坏了,白头叶猴的食物被破坏掉了,白头叶猴的食物没有了,对白头叶猴的正常生活将会是一个很大的影响。
到了收割的季节,这些大片的农田,大片的旱地都是种甘蔗的。到了收割季节,汽车开进去拉甘蔗,拉完之后,砍甘蔗留下来的一些甘蔗叶,全部都被焚烧了。所以白头叶猴生活这个环境里面,这个时候是乌烟瘴气的,对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人类对白头叶猴栖息地的影响还有就是放牧。在这个地方农闲的时候,一片平地还长了很多的草,于是老百姓把牛就赶到这个地方去放牧去了,也不用管。特别是一些四周都比较陡的一些这么一些弄里边,老百姓把牛一赶进去,在路口那里一封上,根本就不用管,等用的时候再来牵牛就行了。所以牛在里面的叫声、人在里面的活动声对白头叶猴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还有一个,这种石山地区的石头被一些人开采,作为铺路用。因此,这个放炮的声音,机器的声音把白头叶猴赶得都不见了,影响了白头叶猴的正常生活。

五、藏羚
中文名称:藏羚
拉丁学名:Pantholops hodgsoni
俗名:羚羊,藏羚羊
英文名:Chiru, Tibetan antelope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一级
生态环境:草原、草甸、荒漠草原
致危因素:栖息地破坏,作为食物被捕猎,因为贸易被捕猎
国内分布:青海, 新疆, 西藏
简介:
藏羚生态习性与分布藏羚是青藏高源上的特有物种,栖息于海拔4200一5300米的荒漠草甸草原、高原草原等环境中,喜在有水源、湖边或地势平坦的草滩上活动,性怯懦而机警,营群居生活。其活动范围较大,并有随季节和食物条件的变化而长距离迁移现象。它平时集小群活动,雄兽常结成3~6只的小群,也有十只或数十只的群体;雌兽群体较大,有数百只或千只以上大群,据1990年6至8月调查统计,有1528~2527只的大群体。藏羚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青海、西藏和新疆的高海拔地区。青海则集中分布在玉树州的西部、西南部和海西州的昆仑山北侧,常活动于人迹罕至的高山荒漠、半荒漠草甸、草原上。分布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
藏羚种群现状藏羚是青藏高原动物区系的典型代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经过漫长的自然演化和发展,在我国其种群曾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且数量丰富。据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调查资料表明,其分布的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0.2~0.3只,全国藏羚种群数量估算有12一16万只。青海是藏羚的主要分布区,据有关资料分析,其在我省主要栖息活动地区的种群密度为1.47只/km2(SChalleret,1988)——1.58只/km2(李德浩等,1989),全省藏羚种群有6万多只,其中可可西里地区有近5万只。然而。时至今日我省藏羚的种群发生了较大变化,其资源呈逐年急剧下降的态势。据不完全统计,1992年以来各有关地区的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和森林公安机关破获非法盗猎藏羚案件有114起,收缴被猎杀的藏羚羊皮多达15243张。如将未被缴获的数量估算在内,全省有近3.5万只藏羚羊被猎杀,其占总量的58 3%。美国蒙大那大学理查德·哈里斯博士先后两次在格尔木市野牛沟地区的考察结果进一步确证,藏羚种群变化是惊人的。1991年9月考察统计有2076只。而在1997年9月再次调查时仅见以极少群体。此外,近几年在藏羚集中的栖息区已很难见有大群聚集,昔日成群的藏羚羊如今也只有零星的小群体在聚集地活动,这古老的物种已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藏羚资源下降的主要因素目前,藏羚保护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其资源呈逐年急剧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藏羚羊绒及其制品贸易,为走私提供了市场,导致着非法猎杀。藏羚在1979年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物种,严禁进行任何形式的商业贸易。我国是该公约的缔约国,藏羚羊绒及其制品在中国从历史上到现在一直没有利用的传统,也没有消费市场。然而进入90年代,由于境外藏羚羊绒及其制品的贸易,致使藏羚开始遭到犯罪分子的猎杀,并走私出境。据了解,这是由于藏羚羊绒柔软、保暖性强、质的好,其绒制品深得一些国家富豪的青睐,《中国藏羚保护现状》白皮书中证实,在中国境外走私买卖1公斤藏羚羊生绒价格就达1000~2000美元,而一条300~400克的绒制披肩围巾售价高达5000~30000美元。如此高的巨额利润刺激着盗猎、走私分子的欲望,使着犯罪分子为牟取暴利,挺而走险,非法盗猎、走私藏羚羊绒,致使一批批藏羚在呻吟中死去,尸骨抛洒在广袤的江源。据有关调查表明,被盗猎分子猎获的藏羚羊皮和绒,最终走私到加工国和消费国。CITES公约秘书处报道,藏羚羊绒在尼泊尔、印度等国加工制成产品后,在法国、英国、意大利以及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出售。可以说,当我们在恶劣的环境中为保护藏羚资源同非法盗猎分子展开艰难的斗争时,加工、消费国或地区的藏羚羊绒及其制品贸易并未得到有效打击和制止,这无疑进一步助长了盗猎与走私,并为其提供了消费市场。因此,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只要藏羚羊绒及其制品在国际上的贸易活动一天不终止,藏羚的保护工作就会困难重重,盗猎与走私其产品的非法活动就难以彻底消灭,藏羚的生存将会继续面临着威胁。
二是,藏羚分布区面积大,自然条件严酷,加大了管护工作难度。藏羚是栖息在高海拔地区的群居性高原动物,其在青海省的分布面积大,栖息地自然条件严酷,人烟稀少,空气稀薄、气候恶劣,交通十分不便,这也无疑加大了管护工作的难度。此外,由于我省现有的管护力量、装备和财力难以在藏羚栖息分布区实施全方位、不间断的巡护,使盗猎分子抓住空隙对藏羚羊群进行大肆的猎杀。目前,随着全省打击力度的加大,犯罪分子的走私渠道,手段和方法也更趋于隐蔽和复杂,给我们的管护工作带来了更在的困难。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大熊猫:食物链单一,自然繁殖率极低。
东北虎:自然栖息地缩小,人类捕猎。
中华鲟:洄游航道受阻无法回到长江上游繁衍,水质恶化,人类捕猎。
金丝猴:自然栖息地缩小,人类捕猎。
野驴:自然栖息地缩小,人类捕猎。
野生梅花鹿:自然栖息地缩小,人类捕猎。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8-09-16
大熊猫,藏羚羊,金丝猴。
生存环境越来越差,森林逐渐减少,人类活动频繁,捕杀野生动物。
第4个回答  2008-09-17
黑叶猴,金丝候。
栖息地减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