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山西小兴州现在叫什么 在那

如题所述

  河北小兴洲是长城古北外第一重镇,是和山西洪洞齐名的八大移民基地之一,是辽东、内蒙南下北京的交通要冲,因而成为我国北方历次移民的重要集散地,特别是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由关外各地向北平及河北一带移民的集散地。元朝末年,明军北上击溃元军主力,元残余势力逃往漠北,但仍有一定的军事实力。明朝建立后,为防止蒙古人入侵,就在长城以外,东起辽东,西至山西北部和内蒙古西部的广大地区屯兵,并多次从燕山以北地区向北平一带移民,发展生活,充实边防。永乐皇帝登基后,又抽调长城以北各卫所15万将士在北京附近屯守,同时组织大规模的强制性移民,安置在北平周围和河北各州县。这些移民主要来自河北北部、内蒙古、辽东、山东等地,总人数达十万人之多。

  兴洲位于滦平县城北偏东十公里处,地处兴洲河西岸。春秋时为东胡地,战国时为燕国地。秦属渔阳郡。西汉为渔阳郡白檀县,北魏属安州广阳郡广兴县,西境为御夷镇地;后并入厍莫奚。隋唐因之,属饶乐都督府辖。辽为中京道北安州兴化县地,西境为奚王府地。金为北京路兴州兴化县、宜兴县地。据《钦定热河志》载:“宜兴故城,在滦平县(今承德市滦河镇治所)西北七十五里,金初,为兴化县白檀镇,泰和三年(1203年)置宜兴县属兴州。元初因之,致和元年升为宜兴州,以旧有兴州,故俗称此为小兴州。”由此可知,金、元时所说的小兴州,即今日的兴洲。“州”字演化为“洲”字。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做出一个重大决策:废山后诸州县,改为卫地。山后,指燕山以北地区;卫地,指不设州县而设卫所的地区。这次撤销的州县,包括位于今于承德一带和今张家口宣化以北的各个州县。于是,兴州被撤消了。大将军徐达负责将山北各州县所有老百姓迁往燕山以南。兴州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拔锅起灶,收拾家当,扶老携幼,告别故土。浩浩荡荡的移民潮,涌进古北口,被分散安置在北平(今北京)以南各州县。

  据介绍,【兴州古城址】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承德城西滦平县大屯(满族)乡兴州村。占地面积139830平方米。兴州城地处交通要冲,是金代的军事重镇。城址为长方形,城墙夯筑,北城墙东西两端建有翼墙,具有明显的防御功能。城内曾出土大量砖、瓦等建材和生活用品。占地面积139830平方米。 地处交通要冲,是金代的军事重镇。城址为长方形,城墙夯筑,北城墙东西两端建有翼墙,具有明显的防御功能。城内曾出土大量砖、瓦等建材和生活用品。

  进入兴州古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座废弃的门廊柱基一字排开,并列于门前,上面粗糙的刻有龙鳞、水纹和荷花模样的纹理,中有凹槽,据说是安插门柱所用。进入大门,是一块刻有“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州行宫”字样的石碑。

  有学者在研究“明初移民保定的小兴州人”时就已经指出:“明初,随着元顺帝逃住大漠的蒙古人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时刻想策马南下,这对明帝国的北部边境造成巨大压力。针对这一情形,徐达在屯积大军抵抗蒙古人的同时,实行了移塞外边民入内的空边政策,即把元代沿边的山后之民称为降民多次迁入内地,散处于汉人之中,以达到分而治之的效果,同时又将一批土著人口征入军伍。从洪武四年(1371)开始,明政府又实行迁降民于北平屯戍的政策,所谓屯戍即为军屯。洪武七年(1374),朱元璋又下令将塞外夷民全部迁入内地,从此塞外民籍人口基本上无存。前面所谈到的山后移民即是此时被迁往保定府的,但洪武二十六年(1393)之前由政府组织的迁民均获得当地户籍,永乐年间又重新编审过社屯,洪武移民可能已编人了土著民社,故在以后的自然村中很难看到当时山后民籍移民包括小兴州人的痕迹,有记载者多为大宁都司内撤时随迁的小兴州军籍人口。

参考资料:http://www.lsw.cc/bbs/dispbbs.asp?boardid=26&id=30055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04
小兴州移民是在古北口外宜兴州小兴州,今天的河北省滦平县大屯镇兴州村。“山西小兴州”属于误传,翻遍古籍,在山西也找不到叫小兴州的地方。
第2个回答  2013-03-23
应该是现在山西吕梁地区的兴县,金置兴州,明初改兴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