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如题所述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春耕园学校循中国古代小学的教育童蒙养正,同时稳抓现代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从洒扫入手,养成孩子做事认真和去除污秽的态度,以及思维的条理性,进而施以待人接物的礼仪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习得应对进退之节和秩序感。学校营造宽松祥和的总体氛围涵养孩子平和的性情,注重孩子的实际行动,鼓励孩子的真诚,不用外在的条条框框衡量评定孩子,以免其心有偏失。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也并非绝对对立的概念,因为两者在词义上本来就并非反义词。

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第一:分数占据最高位置的素质教育。
我们学校也开了很多兴趣班,什么围棋、舞蹈、书法、轮滑等等,有几十个,每周上一次课,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使学生除了课本知识外能有一技之长,平时上的也不错。但只要临近考试,这些兴趣班必定会取消,全部改上语数外。
如果县里有临时调考,学校的所有不考试的科目都会停下,为考试科目让路。在成绩面前,所谓的素质教育根本不值一提。
看看今年南京一中的事件,彻底剥去了素质教育美丽的外衣,我们的家长在成绩面前也不会认可学校的素质教育的,除非学校在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成绩还能稳居第一,不然,没有任何人会认为学校的素质教育是成功的。
在高考为主的今天,素质教育只能是个笑话。

第二:基础教育越来越不基础的所谓的素质教育。
小学实际就是基础教育,但现在的基础教育根本就不基础。
我们的很多小学卷纸连大学毕业的家长都看不懂,作家的爷爷做小学的阅读理解都得不了满分。现在的小学教学不是以培养学生兴趣,打好学生基础为目的,而是为了体现所谓的创新和素质,考试题越来越难和怪,仿佛只有把学生难倒考倒才能体现真正的创新和素质。
知识越拔越高,幼儿园学习小学知识,小学学习初中知识,初中学习高中知识,高中学习大学知识。学生负担越来越大,对学习越来越没兴趣,自杀和跳楼的学生越来越多。这是大家所期望的素质教育吗?
第三:校园建设越来越高大上的素质教育。
为了体现素质教育的硕果,为了体现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我们的校园也越来越高大上了。
现在就算是乡村中学,也建有录播室,多媒体教室以及各种实验室,操场都是清一色的塑胶跑道,校园里到处都是名人画像、警句格言,文化走廊一个比一个高大上。走进每一个学校,就像走进了知识的殿堂,仿佛我们每个学校的素质教育都开展得非常的好。
现在的校园建设真的是越来越好了,但素质教育呢?真的越来越好了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7-06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
我国教育界对中小学素质教育内涵的研究,实际上在中国的学校几乎没有素质教育。由于角度不同,给素质教育下的定义(或作的解释)不尽相同。有人依据“强调点”归纳“素质教育”有9类15个定义。这9类定义,有的属于词语定义;有的属于哲学定义;有的强调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有的同时强调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的强调公民素质;有的强调先天与后天相结合,有的把各种素质平列;有的试图划分素质层次;还有的强调通过科学途径充分发挥天赋。综观这些定义,虽然表述不一,但有着共同特点:
第一,认为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第二,认为素质教育要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有的定义虽然只提到人的发展,但并非是不考虑社会需要,而是针对“应试教育”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偏向而突出强调人的发展。
第三,在某种意义上,素质使人联想到潜能。这些定义都主张充分开发智慧潜能。
第四,不仅主张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而且主张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这种教育包括两大层次的活动:一是国民素质教育,这是一种基础层次的活动;二是专门人才素质教育,这是一种基于基础层次的发展层次的活动。对于人生的不同阶段,素质教育的任务也不尽相同。正因为人的素质与人的知识、能力一样,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与实践得以培养、改造和提高,所以人的素质教育就如同人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一样,也是非常具体而又实在的,且有着其必然规律可循。
素质教育不等于知识传授教育和能力培养教育,但知识结构优化、能力结构完备,却是成为具有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通过教学,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主要载体,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换言之,正确处理好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三者的关系,促进其协调发展、融为一体,则是素质教育理念的关键所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7-06
广义地说,素质是一个人全部的生理的与心理的特质系统,即一人的身心系统。人的素质既有先天的禀赋,又有后天的塑造。因此,人的素质是先天与后天结合的“合子”。人的天赋素质只是其现实素质的原始起点,而人的最主要的素质是在后天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实践活动,本应担负塑造人的素质的重任。可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在这方面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长期以来,把学校仅仅视为“传授知识的场所”,忽视对青少年的素质的培养。现在的学校特别是中小学,虽然也开设品德课、政治思想课,但大多是采取灌输式的,基本上流于形式,少有收效。
素质是一个涵盖很广的概念,包括文化素质,个性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一个优秀的人才,必须具备这些优秀的素质。事实上,一个人的成就正是他们能力的表现,归根到底是他们的素质综合作用的结果。日本学者认为:知识不如能力,而能力又不如素质。这就说明,素质教育在人的培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根本不同的,前者是以全面陶冶青少年的素质为目的,而后者仅仅是为了训练学生机械的背诵书本知识的能力。对于创造性人才来说,优良的文化素质是重要的,但良好的个性素质、心理素质尤为重要。心理学家认为,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并且必须从小培养这些优良的素质。然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属于创造性的许多素质或被忽视了,或被扼杀了。例如,好奇心、求异心、自尊心、进取心、怀疑心和自我设计、自我实现、爱表现、敢于批判、勇于冒险等精神,都是创造性人才必备的优良素质。但是,在坚持僵化保守思想的人看来,这些素质大多是受贬斥的。就拿“爱表现”这个素质来说,长期都是受批评的,凡是具有这种素质的学生,在鉴定表上总要写上“个性太强、爱表现、好出风头”的评语。在这种强大的舆论压力下,青年们只能说自己不行,以示自己谦虚,而从不敢展现自己的才华。试问;如果不革除传统的教育思想,不摘除束缚创造性的紧箍咒,我们又如何开发我们民族的创造力呢?如何使我国的科学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之林呢?
开展素质教育,既不能脱离教学活动,但也不能“无为而治”。最重要的是,必须牢固地树立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且为全体教职工所领悟,自觉地贯彻在一切教学活动中。同时,要围绕着这一目标,开设系列的特色课,采用各种开明的管理办法,创立生动活泼的氛围,植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沃土,让广大青少年的创造性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发育成为枝繁叶茂的大树!
第3个回答  2021-07-06
真正的素质教育,是教育孩子拥有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品格,敬业的精神,专业的技能。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够活学活用,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得到运用和证明。对学生来说,成绩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有理论创新能力才是重中之重,多才多艺,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第4个回答  2021-07-07
我们应该在对孩子任何一方面提升的时候,要兼顾孩子的其他方面,就像营养均衡一样。但是营养均衡,也得有主食作为支撑,否则是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素质教育也一样。我们不能忽略孩子的身体健康指标,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道德秩序的培养,习惯习性的塑造,心理和态度对处事能力、缓解压力及表达情绪的心境优化。素质教育关乎孩子的应试能力、奋斗能力,其实更重要事是生活能力。我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往往单一倾向于特长教育,其实特长教育只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有存在必要并应该重视,但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每个孩子都应该有自己的特长去发掘、去引导、去培养、去专业化提高。因为是特长,就应该是领先于别的孩子的东西,而不是乱学,瞎学,学孩子不擅长和不喜欢的。让孩子因特长而感到优越感,使得孩子更加自信,这对孩子学习和其他方面更加有用。而且让孩子懂得,世界万物,世间万人,各有所长,自己也有自己的优势。使得他在其他方面也将更加自信。而不仅仅是特长科目本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