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关羽的几个问题

1.关羽到底字云长(chang),还是字云长(zhang)?
2.关羽的脸为什么是红的?不觉得很奇怪吗?除了喝醉的人脸会红以外,怎么会有人脸一直红着???莫非他一直醉着?还是历史有错?或其他什么???
3.关羽斩华雄,破颜良、文丑,还是五虎上将,怎么会被孙权一帮家伙抓了?虽然他不及云云,能在百万军中如入无人之境,但凭他的实力突破孙权的围剿应该没问题吧??

望知情者相告之

1.关羽字云长(长)
2.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关羽的外表时是这样写的:“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从罗贯中的写法看,他是有点迫不及待,所谓“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这样的开场白,在《三国演义》也就关羽一个。马上就会让我们觉得此人绝对是个正面人物,将来肯定不简单。不过呢,其它的都好说,但是这个“面如重枣”就有点令人难以理解了。所谓的“重”,按字典的解释是:程度深,这个“枣”比喻的是红色,也就是说关羽的脸是大红色的。这个样子在古代好看吗?站在今人的角度上,不怎么样。笔者翻了翻相关的资料,后来发现对于关羽的这张大红脸,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行业,各自有自己不同的说法,综合起来一看还蛮有趣的,特撰此文以博一乐。

关于关羽的这张脸,在史书中还是留下了一点记载的,不过只有一样:胡子。《三国志?关羽传》中说关羽的胡子非常漂亮。关羽不满马超受到刘备重用的时候,为了缓解关羽的情绪,诸葛亮曾经写了一封信给关羽,把关羽狠狠地夸了一番。不但说关羽“绝伦逸群”,就连胡子漂亮也给暗暗地点了出来(要说诸葛亮也是看的挺准的,不过好象肉麻了一点),结果关羽果然是扬扬得意,还把这封信拿着到处作宣传。按说胡子漂亮和脸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仔细想来还是有一点联系的。从当时时兴留须的风气看,关羽能被称为“美须髯”估计应该是经常打理的,这叫重外表,是需要时间的,要不然弄的象张裕那样“诸毛绕涿郡”(可能张裕的胡子虽然也不错,但有点自然卷,要不刘备也不会那样说了),怎么也不能说是“美须髯”。估计这脸也不会放过的。因此,关羽对自己的脸应该也不会任由风吹雨打而置之不理,弄成“面如重枣”的。也就一普通的黄脸。不过,陈寿毕竟没有见过关羽,加上关羽又死的早,也就只能作罢了。

那关羽的脸是在什么时候变成红色的呢?丘振声先生的结论是在宋代。丘先生认为:

宋元时期的民间艺人,已经使用彩墨化妆,以寓褒贬。南宋灌圃翁《都城纪胜》说:“其话本与讲史着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世俗之眼戏也。”“红脸关公”是“正貌”,以表彰他的“公忠”!由此看来,关羽的红脸当在宋代涂成。(见《三国演义纵横谈》一书)

这个观点在学界已经得到肯定。基本成为公认的说法,很多人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大都采用此说。这就是专家、学者的说法。这个问题咱们不懂,看看这些专家、学者,连和三国没什么关系的记述南宋杭州风俗习惯及民间艺术资料的《都城纪胜》中都能找出有用的东西。不得不说两个字:佩服!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民间传说又是怎么说的呢?笔者在“《煮酒侃三国》之关羽的出身和姓氏”一文中曾经提到:“有一个(有关关羽的民间传说)就被清代学者梁章巨收录在《归田琐记》中,故事的大意是这样:关羽小的时候力气很大,经常惹祸,父母把他关在后花园之中。一天晚上关羽开窗而出,听到有老者哭泣。仔细询问才得知:本县舅爷强抢老者以和被人有婚约的女儿。关羽闻之大怒,拔剑冲入县署,把县令和其舅爷都杀了,然后亡命涿郡。途中在河边洗脸的时候,发现脸又变成了枣红色,所谓的重枣脸也就是这么来的。”

这个故事在清代已经广为流传,估计创作的时间就更早了。不过显得有点荒诞,三国时期山明水秀的,哪有那么严重的水污染?就算是到了清代,也还是不可能的(如果是在今天的话,就难说了)。这里也要说两个字:胡来!

要说罗贯中也是有问题的。想都没想就把从宋代开始及民间流传的红脸搬到了《三国演义》中,有资料还说罗贯中曾经和一个叫做葛可久的名医是好友(见《稗史汇编》),看来关系不会怎么样,称不上是好友。因为作为一个作家,需要了解各行各业的知识以扩大自己的视野,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最起码罗贯中也要问问葛可久:这“面如重枣”有没有什么问题呀?估计他也没问,结果关羽一出场,就成了一个病人,还糊弄了上亿读者几百年。还要说上两个字:糊涂!

这“面如重枣”有什么问题呢?前些年有一本叫做《三国演义医学趣谈》的书,作者是两位医生,他们从医学的角度分析了“面如重枣”的问题,算是给前人“补”上了一课。书中提到:

临床看,面色的变化可以发现的问题还真不少呢!病人面色大红一般可见于红细胞增多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面部湿疹、面部脂溢性皮炎、高热及某些药物中毒。

瞎侃了这么多,也该言归正传了。其实是想说一句话:象《三国演义》这样的伟大作品,历来爱好者众多,因此对它的看法也是多种多样。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各人有各人的观点,有分歧是很正常的,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是一件好事。但大可不必太过嚼汁,非要争个你死我活,不惜相互恶意攻击甚至人格侮辱,用上一句老话:这也叫“百花齐放”嘛。还是《三国演义》说的对:“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看开点。

3.历史上华雄是孙坚杀的!严良文丑是关羽杀的!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於乡里合徒众,而
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
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蜀
记曰:曹公与刘备围吕布於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
许之。临破,又屡启於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
此与魏氏春秋所说无异也。】先主之袭杀徐州刺史车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
事,【魏书云:以羽领徐州。】而身还小沛。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
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
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
“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
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
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傅子曰:辽欲白太祖,恐太祖杀羽,不白,非事君之道,
乃叹曰:“公,君父也;羽,兄弟耳。”遂白之。太祖曰:“事君不忘其本,天
下义士也。度何时能去?”辽曰:“羽受公恩,必立效报公而后去也。”】及羽
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於袁军。
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臣松之以为曹公知羽不留而
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义,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於此乎?斯实曹公之休
美。】
从先主就刘表。

大概3个多月。《三国志 关羽传》可知,关羽是刘备奔袁绍后到曹操手下的(公元200年正月)。斩颜良在建安五年(200年)二月。不久就离开了曹操。8月官渡之战时关羽早已随刘备去了荆州。

4.关羽之死
建安十六年(211年)十二月,刘备带兵入巴蜀,取益州,关羽留守荆州。益州既平,关羽得赐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

荆州包括南阳、南郡、江夏、武陵、长沙、桂阳、零陵七个郡,是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必争的战略要地。赤壁之战后,曹操还占据着南阳郡和南郡的北部,孙权占据着江夏郡和南郡的南部。所谓“借荆州”,就是孙权将自己占据的南郡南部借给刘备。刘备取得益州的第二年(215年),孙权便派诸葛瑾为使去跟刘备商量,要求把荆州南部的几个郡归还东吴。刘备托辞拒绝,孙权就派去一批官吏,接收长沙、零陵、桂阳三个郡。关羽坚决不让,将孙权派来的官吏全部轰了回去。孙权一怒,马上派吕蒙率领两万兵马用武力接收这三个郡。吕蒙夺得了长沙、桂阳两郡后,刘备急忙亲率五万大军下公安,派关羽带领三万兵马到益阳去夺回那两个郡。孙权也亲自到陆口,派鲁肃带领一万兵马扎在益阳,与关羽相拒。东吴的军队和关羽的军队都在益阳扎营下寨,彼此对峙。

鲁肃不愿意孙刘两家失和,就邀请关羽相见,双方各退兵马几百步,中间搭个供会谈用的帐篷。赴会的将军只准许带防身的单刀,不准带士兵。关羽接到邀请,带着随身的卫士周仓毅然赴会。这就是有名的“单刀赴会”。会谈一开始,鲁肃就责问关羽为什么不把长沙、零陵、桂阳三个郡还给东吴。关羽说:“乌林之役(即赤壁之战,乌林在赤壁对岸,故有此说),左将军(指刘备)亲自作战,与东吴共同破敌,难道说他夺下来的土地连一块也不应该得到吗?您怎么能说要把这些地方归还给东吴?”鲁肃说:“东吴国土很小,只是体念刘豫州(指刘备,当时为豫州牧)兵马很少,又被曹军打败,才让给他一个安身之地。赤壁之战以后,又把南郡借给他。现在刘豫州已经得到了益州,就该把荆州还给东吴。我们并不要求全部荆州,也不要求退不南郡,我们只要求长沙、零陵、桂阳三个郡。要是连这一点也不答应,那就太说不过去了。”这进,周仓在一旁瞪着眼睛大声说:“天下的土地,有德的都可以住,怎么能永远归一家呢?”关羽手按在刀把上,给周仓使了个眼色,故意责备他说:“这是国家大事,你懂得什么!快给我出去!”周仓会意,立即出去准备兵马接关羽。关羽也向鲁肃告别说:“您的话,我一定转告左将军,再作商议。”鲁肃也就很有礼貌地把关羽送了出去。

关羽回来后,派人向刘备汇报了这次单刀赴会的经过。刘备这时因为得知曹操正率大军进攻汉中,担心前后受敌,丢失益州,就主动向孙权请和,双方商定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湘水以东的江夏、长沙、桂阳归孙权;湘水以西的南郡、零陵、武陵归刘备。

赤壁之战后,据守荆州的关羽名为“襄阳太守”,而荆州的襄阳、樊城等重镇还控制在曹操手中。为了实现诸葛亮和刘备在《隆中对》中所筹划的跨据荆、益二州,待时机成熟时荆州军队直下宛(今河南南阳)、洛,益州军队西出秦州(今陕西南部),完成统一大业的计策,关羽一直虎视襄、樊。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汉中大败曹兵,曹操不得不退出汉中。于是,在手下文武官员的拥戴下,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并赐他节、钺。

是年六月,刘备继取汉中后,派孟达、刘封攻占汉中郡东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势力有所扩展。七月,孙权欲攻合肥,魏军大部调动淮南防备吴军。镇守荆州的关羽,抓住战机,留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自率主力北攻荆襄。

襄阳、樊城隔汉水相对,互成犄角,是曹军抗拒南军北上的战备要地。时魏镇南将军曹仁驻守樊城(今湖北襄樊),将军吕常驻襄阳。他从汉中撤军到长安后,又派平寇将军徐晃率军支援曹仁,屯于宛城(今河南南阳)。樊城之战开始后,曹操又派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前往助守,屯驻于樊城以北。

于禁不熟悉南方的气候地理。曹仁让他和庞德屯兵于樊城以北,和城中相互呼应,他竟未考虑该处地形低下的因素,便把所率领的七支人马都带到那里驻扎。八月,连降大雨,汉水暴涨,平地水深数丈。于禁七军均被水淹,只得率少数将士避到高阜之处。关羽乘战船猛攻,于禁欲退无路,被迫投降。庞德率的一部继续顽抗,誓死奋战,从早晨一直战到中午,箭尽矢竭,就短兵相接。将士有的战死,有的投降。关羽加强了攻势,同时,水势上涨更猛,土堤淹没,曹操部队都投降了。庞德想乘船撤回曹仁大营,但水势太大,船只倾覆,被擒,不屈而死。

关羽乘胜围攻樊城,并以一部兵力包围襄阳。樊城守军仅数千人,城墙因水淹多处崩塌,曹仁曾考虑放弃樊城,被辅助曹仁的汝南太守满宠所劝止。满宠认为:“山水速疾,冀其不久。闻羽遣别将已在郏(今河南郏县)下,自许以南,百姓扰扰,羽所以不敢遂进者,恐吾军掎其后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复国家有也。君宜待之”(《三国志·魏书·满宠传》)曹仁乃以必死决心,激励将士齐心协力奋勇抵御。

关羽军虽乘船猛攻,一时仍不能下。此际,魏荆州刺史胡修、南乡(治南乡,今河南淅川东南)太守傅方,均降于关羽,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人孙狼等,亦杀官起兵,响应关羽,关羽声势一时“威震华夏”(《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曹操感到威胁,一度准备迁都,被丞相司马司马懿及曹椽蒋济谏止。他们认为:“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晋书·宣帝传》)。

曹操采纳了这一利用矛盾破坏孙、刘联盟,以坐收渔翁之利的策略,派使者去见孙权。同时指令徐晃率军援救曹仁。徐晃进至阳陵陂(樊城北),曹操派将军徐商、吕建传令:必须待后续援军会齐后方可进击。时关羽前部屯偃城(樊城北约五里),徐晃佯筑长堑,示以将切断蜀军后路。蜀军惧被围,烧营撤走,徐晃军进据偃城,渐向围城蜀军逼近。

当初,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早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刘备)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意思是刘备在取得荆、益二州建立基业之后,一定要外结孙权,形成巩固的联盟,然后才能北定中原。可见,孙刘结盟是刘备北定中原的基础。然而,这联盟却因为几个原因,出现了明显的裂痕:

一是在荆州的所有权问题上。荆州位于长江中游,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对孙、刘、曹三家均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曹操曾想占据荆州,统一天下,但赤壁一战使他美梦成空;孙氏集团一向认为荆州是必争之地。因为荆州据上游之重,只要操在别人手里,自己则处于被动地位。赤壁之战结束,为了继续联刘抗曹,不得已,只好暂借荆州给刘备。可刘备取得益州后,却无归还荆州之意。

二是关羽缺乏对孙刘联盟的正确认识。他自恃勇武,对孙氏集团始终踞傲不敬。鲁肃与他单刀相会,讨要荆州,他尽管理亏,但仍然不肯从两家联合的角度着眼来妥善解决问题。孙权派使者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关羽不但不应许亲事,反而厚骂使者,双方关系越来越僵。

三是东吴臣子中,从大局出发,认为应与刘备集团修好、共拒曹操的鲁肃已经去世,而其他臣子,如代替鲁肃统兵的吕蒙,就认为关羽平素骁勇善战,且有兼并吴国的雄心,所以,要求出兵对付关羽。他说:“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复,不可以腹心待也”(《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所以 孙权得到曹操的信后,欣然允诺。他召吕蒙回建业,共商夺取南郡的计划。关羽也知孙刘联盟不巩固,这时既要夺取樊城,又得防备孙权偷袭荆州。他看到东吴大将吕蒙屯兵陆口,就再三嘱咐麋芳和傅士仁小心镇守荆州,并将大部分军队留在南郡,还沿江设防,二三十里设一个岗楼,建起烽火台。吕蒙探知关羽防守严密,无懈可击,就佯称病重,上书给孙权,要求回去疗养。孙权公开发布命令,调吕蒙回建业养病。吕蒙推荐陆逊代替自己。当时,陆逊年少多才却无名望,正任定威校尉。孙权便任命他为偏将军、右部督,接替吕蒙。陆逊到任后,派使者给关羽送去了礼物和一封信,信上恭维关羽水淹七军,功过晋文公的城濮之战和韩信的背水破赵,还勉励关羽发挥威力,夺取彻底胜利。关羽看到陆逊是个无名晚辈,对自己又如此恭敬、诚恳,就大胆放心,把荆州大部分军队陆续调到了樊城,打算趁徐晃的兵马还未赶到,大水又未完全退去,先攻下樊城。他亲自督战,加紧攻城,而曹仁依旧坚守。陆逊把关羽人马的调动情况详细地报告给孙权,且说明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关羽可一战而擒。

关羽在襄樊的兵马越来越多,加上新得于禁降军数万人,粮食匮乏。他责备南郡太守麋芳和傅士仁的粮草运送跟不上,大怒说:“还当治之”(《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二人于是存有叛心。后关羽为解燃眉之急,竟擅自强占东吴贮藏在湘关的粮食。孙权得知此事,觉时机成熟,便命吕蒙为大都督,发兵袭击关羽的后方。

是年十一月,吕蒙率军隐蔽前出,进至寻阳(今湖北广济东北),把精锐士卒埋伏在伪装的商船中,令将士身穿白衣,化装成商人,募百姓摇橹划桨,昼夜兼程,溯江急驶,直向江陵进袭,一切都进行得十分隐蔽和诡密。驻守江防的蜀军士兵被伪装的吴军所骗,猝不及防,全部被俘虏,江陵城内空虚,陷入混乱。吕蒙先让原骑都尉虞翻写信诱降驻守公安(今湖北公安北)的蜀将傅士仁,又使傅士仁引吴军迫降守江陵的蜀南郡太守糜芳。二人平时就因为关羽对他们傲慢而心怀不满,这次又听说关羽回来要惩治他们,更是内心恐惧,于是在东吴大军兵临城下的情况下,献城出迎。吕蒙遂率大军进据江陵,从而,一举夺回蜀长期占据的荆州。吕蒙进占江陵后,尽得关羽及其将领的家属。他对他们加以优待和抚慰,并下令军中不得侵扰百姓,还对全城百姓表示关心,给有病的送医药,给饥寒者赐衣粮,使城内秩序迅速恢复。而骄傲轻敌的关羽,对吕蒙的袭击行动竟一无所觉。

曹操使者返回洛阳,带来孙权密信,说即派兵西上袭击关羽,但请保密,以防关羽得知有备。曹操部属多数认为应代孙权保密。谋士董昭独持异议,认为应佯允保密而暗予泄漏。关羽知孙权来攻,如撤兵回防,则樊城之围自解。关羽南返与孙权交战,两敌相斗,正好坐收渔利。若为其保密,使孙权得势,对我并不有利。再者,被围将士久不见救,担心缺粮产生恐慌,一旦发生意外,局面将难以收拾。故应以泄密为好。曹操采纳董昭意见,令徐晃用箭将孙权密信内容,分别射入樊城及关羽营中。被围魏军得信后,士气倍增,防守更坚;关羽得信后,则既恐腹背受敌,又不愿前功尽弃,同时判断江陵、公安城防坚固,吴军若真来攻,一时不可能攻克,因而处于徘徊犹豫,进退两难的境地。此时,曹操已率主力由洛阳进抵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并已先后派殷署、朱盖等12营兵进至偃城,归徐晃指挥。关羽军主力屯围头,一部屯四冢。徐晃以声东击西战术,扬言欲攻围头,却出其不意突袭四冢。关羽恐四冢有失,自率步骑5000出战,被徐晃击败,当其退走营寨时,徐晃率军穷追不舍,紧随其后冲入营内。当时关羽营寨,外围深壕及鹿角十重,障碍设施极为严密,若从营外强攻极为困难。现乘其军陷于混乱之机,由内突袭,一举大破之,杀降蜀之胡修、傅方。时关羽关羽惊悉江陵失守,遂撤围退走,樊城围解。曹仁部将多欲乘胜追击,参军赵俨认为,应保留关羽一定实力与孙权作战,不宜追击。曹仁同意赵俨看法,未部署追击。曹操得知关羽撤退消息后,果然派人传达命令,不许追击关羽。

当关羽撤军而回时,孙权已先到达江陵,派陆逊攻占夷陵(今湖北宜昌)、秭归(今湖北秭归),切断关羽入川退路。在回军途中,关羽多次派人到江陵探问消息。每次,吕蒙都礼待来使,并让使者周游城中。使者回到关羽军中,将士们知道家门无恙,斗志尽失,多数都半途而逃。关羽自知势孤,派人向驻扎上庸的蜀将刘封、孟达求援,二人以以上庸新定为由,拒绝支援。关羽陷于进退失据,腹背受敌的困境,遂西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这时,陆逊乘胜西进,夺取了宜都。关羽看到麦城东、西、南三面全是敌人,而援兵又迟迟不到,决定突围回西川。

吕蒙知关羽兵少,料到他要逃走必然走麦城北边的通西川的小道,就事先派兵埋。十二月,孙权派使者到麦城劝关羽投降。关羽提出叫吴军退兵十里,然后在南门相见。吕蒙果然退兵十里,等候关羽投降。关羽及其子关平趁机带着十几个骑兵,偷偷地出北门向西逃去,被吴将潘璋部司马马忠擒获,与其子关兴一起被杀,死时年约五十八岁。刘备追谥关羽为壮缪侯,其子关兴嗣。

《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中论及关羽与张飞:“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还说:“羽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确如此。
一、桃园结义
公元162年,山西运城的一个普通农户家中诞生了一个呱呱坠地的巨婴,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个孩子后来竟成为驰刹风云的一代名将,他就是蜀汉共和国著名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武术家以及一代围棋国手关羽关长生。
关羽同志幼年喜欢读书,但由于家中贫困上不起学,所以只能借放牛的时候在私塾外偷听先生讲课,小长生记性特别好,对听到的东西过耳不忘,尤其对《春秋》上的革命先烈的故事感兴趣。直到关羽同志晚年,他还对书中的记述倒背如流。
幼年的关羽武学天赋极高,他在砍柴割草之间,自己摸索了一套劈柴割草刀法,他以后杀起那些反革命分子就象割草一样,就源与于他少年时期的勤学苦练和不断摸索,无师自通,从而成为一带武学大师。
公元184年,也就是关羽同志22岁那年,时逢甲子,天下大乱,黄巾党造反,再加上连年饥荒,民不聊生,在关羽同志的家乡,恶霸横行,关羽看不惯恶霸的所做所为,一怒之下拿着两把菜刀把恶霸一家人砍翻了,这就是著名的“两把菜刀闹革命”。
之后,关羽同志毅然出走,离别家里为他找的童养媳,踏上了寻求革命为国为民的道路,为躲避仇家的追杀,关羽同志将自己的字改为云长。
那时的关羽怀着一颗赤胆忠心和对反动阶级的深仇大恨,本想投靠黄巾党救民于水火,但很快他就认清了黄巾党这一反动邪教组织的本质,离开反动队伍,开始了流亡生涯。(注 1)
在长达五年的流亡生涯中,关羽同志以贩卖绿豆为生,他公平买卖,童叟无欺,从不缺斤短两,他在做生意的同时,很注意体察民情,同时也在不断摸索革命的真理,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五十县农民运动调查报告》等文章(注2)。关羽同志那时就立下了以身报国的宏愿:革命不成功,就不结婚,不刮胡子。(注3)
公元189年,也就是关羽同志二十七岁那年,在河涿县,关羽同志遇到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前蜀汉共和国主席,革命家、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旅游家、表演艺术家、厚黑学派创始人之一、蜀汉人民的大救星刘备同志,从而找到了组织,看到了光明,从此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也开始了关羽同志极具传奇的军事政治生涯。
此后,关羽同志和刘备同志以及另一位共和国创始人张飞同志,形成了共和国第一带领导核心,这三位伟人同志加兄弟的感情成为后世的楷模,在他们的带领下,很快形成了一支队伍,在民主人士苏双、张世平的捐助下,有了自己的经费和武器,开始了他们打击反动势力的第一刀。

其实吕布那莫厉害还是要挂!
双拳难敌四手啊!好汉架不住人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9-20
  1.关羽到底字云长(chang)
  2.关羽的脸是枣红,是肤色,正常,没有错。
  3.关羽不及赵云?三国中真正做到“于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犹如探囊取物”的只有关羽斩颜良那一次,赵云净干大出风头却没有成果的事。实际上“百万军中如入无人之境”是根本不可能的,这只是演义中的写法,而罗贯中也不能改变历史,赵云没有做过大事,罗贯中当然也不敢让他做出什么大事,只能让他在小事、细节上风光风光,而他的这种风光对三国不起任何影响,就是因为他的风光是作者编出来的,而他对三国的影响作者可是不敢编的,所以才会有云迷为赵云打抱不平,认为刘备不会用人,总觉得这很矛盾。关羽未能突破孙权的围剿是三国历史的大事,罗贯中不能乱编,因此“万夫不当之勇”在围剿面前不起作用了,所以就算是吕布被10人围住,他也脱不了身,这也是艺术与现实的冲突茅盾。
  “万夫不当之勇”仅存于小说,而三国演义这种历史小说是在大事上遵循历史,而在细节上充分发挥的,因为史书中是不记载细节的,像单挑那种。三国演义中赵云的战斗记录百分之九十史书中都没有,而他的战斗细节如单挑等更是一点都没有了。所以绝对不可以用三国演义中的战斗细节来进行逻辑推理。兵仍然是军队的主体,将领的才能要通过兵来体现,不用兵,将则不是将,仅凭个人之武根本就不是打仗,而是送死。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9-20
有些历史问题不是像小说写的这样万人无敌如入无人之境,关羽是神化人物,在关羽那个年代就是很平常的将军。小说毕竟是在演义就像诸葛亮足智多谋没有统一大汉,也就是有政治民生军事后勤种种原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