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的研究进展

如题所述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一种革兰阴性微需氧杆菌。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Warren及Marshall在1979年从慢性胃炎病人的胃镜活检标本中分离出Hp以来,受到国内外医学界众多学者的高度关注。Hp感染呈全球性分布,Hp和一些上消化道疾病发生有紧密联系[1],是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与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发生密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一类致病因子[2]。现就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1
生物学特征[3]
Hp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有1~2个微小弯曲,菌体长2~4μm,宽0.5~1.0μm,只有一条环状染色体。1997年底已完成对Hp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其中约2/3的基因可以在基因数据库查到功能基因,并可推测其可能的生物学功能,1/5的基因功能未知,1/4的基因为Hp特有基因。细革兰染色阴性。电子显微镜下菌体一菌常排列成S形或海鸥状、
端或两端可有多跟带鞘鞭毛,运动活泼,通常在黏液层下面,黏膜上皮表面,在胃小凹内及腺腔内,呈不均匀的集团状分布。微需氧,生长时需二氧化碳,营养要求高,培养时需动物血清或血液,最适生长温度37℃、PH值为6~8时繁殖最为活跃,另外还需一定湿度(相对湿度98%),培养3~6天可见针尖状无色透明不菌落。传代培养后可变成杆状或圆球体形。生化反应不活泼,分解糖类。过氧化氢酶和氧化酶阳性,尿素酶丰富,可迅速分解尿素释放氨,是鉴定该菌的主要依据之一。另外,具有碱性磷酸酶、DNA酶、亮氨酰肽酶等也能与其他弯曲菌相区别。2
致病机制
Hp感染率在不同人群中各不相同,Hp感染后临床结局的多样性提示了其致病机制的复杂性,Hp致病机制包括:Hp的定植、毒素引起的胃黏膜损害、宿主的免疫应答介导的胃黏膜损伤以及Hp感染后胃泌素和生长抑素调节失衡所致的胃酸分泌异
作者单位: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生物检测所,天津300011作者简介:于凌琪(1962-),女,副主任技师,从事医学微生物学研究。
常等[4],涉及炎症、免疫、泌酸、氧化等多方面,有毒力因子、细胞因子、自由基、毒力基因等多种Hp致病因子参与[5]。Hp毒力因带鞭毛的动力、黏附素、超黏附因子、脂子很多,主要有尿素酶、
多糖、磷脂酶A的过氧化氢酶[6]。这些毒力因子的作用并不能解释为什么Hp感染者会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近期研究发现,Hp存在许多菌种变异,这些菌种变异决定了细菌的毒力和致病性。并发现了Hp毒力因子能产生局部致病作用与疾病发生有关。
8]
Hp菌株致病性的差异主要与其毒力基因型的多态有关[7,。它们
和细胞毒性基因(CagA基包括空泡细胞毒素基因(VacA基因)因)及毒性相关基因蛋白。最近研究认为,菌株和宿主之间的多样性是由于多株菌株感染而不是单一菌株导致宿主体内的遗传多样化[9]。近年来,对同一位点上基因多态性所导致的蛋白表达水平及活性的差异,逐渐成为Hp感染宿主临床结局的一种新解释,随着疾病相关基因及基因表达水平的检出差异,结合基因突变的方法,相关基因编码蛋白的功能被进一步阐明,一系列新的致病基因(BabA、SabA、OipA、DupA等)逐渐被发掘出来,这有利于阐明Hp的致病机制,为Hp感染预后的判断及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有意义的指标[9]。3流行病学特征
Hp的传播途径有粪-口、口-口、密切接触和动物源性等[10],感染Hp的人与家人的感染有家族聚集现象。饮用受污染的水,
密切接触、共餐,幼儿园、学校里儿童、学生之间的接触及吃路边摊位的不洁食品等,均可引起Hp的传播。人体受Hp感染后,病菌会长期潜伏在胃内,可无任何症状,有些患者会出现反复发作性腹痛、呕吐、缺铁性贫血、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等[11]。经污染的内窥镜引起的Hp医院感染已有报道[12]。Hp可以通过医源性传播目前已受大家重视,其中胃镜检查引起的Hp医源性传播是重要途径。在检查Hp阳性病人后,用PCR法可发现61%胃镜表面和内道受Hp污染,活检钳污染更为严重,通过DNA指纹法的研究已经证实由于胃镜污染而感染Hp[13]。在发达国家和70%~80%以发展中国家的HP感染率是不同的。发展中国家中,
上是儿童感染;而发达国家的儿童感染率很低,但40岁以上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2-21
幽门螺杆菌或幽门螺旋菌,英文名Helicobacterpylori,简称Hp。是革兰氏阴性、微需氧的细菌,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肠的各区域内。它会引起胃黏膜轻微的慢性发炎,甚或导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与胃癌。由巴里·马歇尔(BarryJ.Marshall)和罗宾·沃伦(J.RobinWarren)二人发现吗,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长2.5~4.0μm,宽0.5~1.0μm。幽门螺杆菌是微需氧菌,环境氧要求5~8%,在大气或绝对厌氧环境下不能生长。幽门螺杆菌的传染途径不明,但个体通常是于幼时被感染。
专家指出,正常情况下,胃壁有一系列完善的自我保护机制幽门螺杆菌(胃酸、蛋白酶的分泌功能,不溶性与可溶性粘液层的保护作用,有规律的运动等),能抵御经口而入的千百种微生物的侵袭。自从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以后,才认识到幽门螺杆菌几乎是能够突破这一天然屏障的唯一元凶。goodwin把幽门螺杆菌对胃粘膜屏障在破坏作用比喻作对“屋顶”的破坏给屋内造成灾难那样的后果,故称为“屋漏”学说。
目前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途径的研究能归入这一学说的资料最多。主要包括:①使幽门螺杆菌穿透粘液层在胃上皮细胞表面定居的因素;②对胃上皮细胞等起破坏作用的毒素因子;③各种炎症细胞及炎症介质;④免疫反应物质等。[1]
这些因素构成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途径的基本病理变化,即各种类型的急、慢性胃炎。其中近年来得到最重要关注的是空泡毒素vaca、细胞毒素相关蛋白质caga,和尿素酶等的作用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
1)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症状主要是反酸、烧心以及胃痛、口臭。这主要是由于幽门螺杆菌诱发胃泌素疯狂分泌,而发生发酸烧心,而具有胃溃疡疾病的患者,幽门螺杆菌更是引起了主要症状胃痛的发生,口臭最直接的病菌之一就是幽门螺杆菌了。[2]
2)幽门螺旋杆菌能够引起慢性胃炎。所发生的主要临床表现有:上腹部不适、隐痛,有时发生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的症状,病程较为缓慢,但是容易反复发作。
3)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产生多种致病因子,从而引起胃黏膜损害,临床疾病的发生呈现多样性,而且患者多会出现反酸、嗳气、饱胀感等等,均是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比没有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多数倍。
4)幽门螺杆菌感染一般有时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这时一般是通过检查来判断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幽门螺杆菌这种致病菌,很容易诱发胃肠疾病的发生。幽门螺杆菌症状有哪些表现就是这些了。
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治疗方案包括两大类,基本上都是常用的药,幽门螺杆菌一类是铋制剂为主的方案,如质子泵抑制剂。另一类是卫舒元复合益生菌的微生物学新方案,再加上两种抗菌素,最常用的是阿莫西林,再就是甲硝唑,我们常采用的方案就是这三种方案。
自1983年通过胃镜取活检标本分离培养成功以来,对Hp感染的诊断已发展出了许多方法,包括有细菌学、病理学、血清学、同位素示踪、分子生物学等。但总的讲来,从标本采集角度看,可以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两大类。
侵袭性方法
主要指必需通过胃镜取活检标本检查的方法,是目前消化病学科的常规方法。它包括细菌的分离培养和直接涂片、快速尿素酶试验,药敏试验。
非侵袭性方法
主要指不通过胃镜取活检标本诊断Hp标本感染的方法。这类方法包括血清学和同位素踪两大类。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