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有岳飞 被害,其他抗金将领却没有?

如题所述

岳飞被杀,绝不是单纯的“收复中原,迎回二帝”这么简单。
这和宋朝的制度也有关联,简单的说,在宋朝武将是没有兵权的,而在南宋初期,建国何其艰难,就是靠着各个武装力量稳定的时局。这些武装力量渐渐的发展为私人武装,武将们有田有财有权有兵,这些人中包括了岳飞了,他恰恰就是最大的私人武装力量。
说这些是有根据的,我们都知道岳飞的部队被称做“岳家军”,这俨然就成为岳飞个人的部队,在古代这叫做“立山头”,高宗怎么能容许这么一支善战的部队不隶属中央调遣呢?
还有据说岳飞平定诸多起义叛乱时,私收财产,整编部队,这是犯了朝廷的大忌,到底你的部队是国家的,还是私人的呢?
除了部队私有化影响宋朝制度外,岳飞还干涉立嗣这样的大问题,历来说到立嗣这样的大问题,大臣都是不讨好的,何况高宗无后,这潜台词就是老子还没死呢,就谋划着我这位置了?
所有的问题集中在一起,在加上那句著名的迎回二帝,昔日患难的君臣终于分离了,岳飞的被杀也就顺理成章了。
只能说岳飞是位英勇的军事家,但他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如果呀有戚继光的政治眼光,历史或许就能改写了。
前面有些跑题了,最后说下其他抗金将领却没有被杀。
就以中兴四将为例:
刘光世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引疾罢去兵权,拜少师。(此人胆小怕事,打仗经常是一馈千里,不是一个好将领)
韩世忠,十一年收大将兵权,解枢密使职务(同岳飞驰名的大将,擂鼓战金山成就一世威名)
张俊:此人合朝廷对金议和的意向,自请解除兵权,后依附秦侩,陷害岳飞,人格何其卑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9-25
这应当从当时的政治形势来分析。
首先,公元1127年,在靖康之难中,金国抓走了除康王赵构之外的一干皇室成员,北宋王朝可以说已经是名存实亡。在这种情形下,康王赵构在南京称帝。其实康王赵构是没有皇位继承权的,现在因为没有其他皇室继承人,只能让他当皇帝,这是一种政治妥协的结果,所以赵构这个皇帝来名不正言不顺。正是因为这样,赵构其一生都在为保住自己的皇位而努力。
其次,朝中的秦桧等人,则是为了保护手中的权利。岳飞之能,出则为帅,入则为相。以秦桧为首的一干原利益集团,肯定要打击以岳飞为首的激进利益集团。枪打出头鸟,岳飞首当其冲。
最后,同僚的攻击并不可怕,可怕地是赵构的态度。站在赵构的角度来说,他当然希望国家能出现更多的将才,那样他的江山才能更加稳固。但是岳飞的理解确一雪“靖康之耻”,迎回二帝。这当然就触动了赵构的利益,赵构要杀他就变得理所当然了。
至于不杀其他的将领,一是怕激起众怒,二是为了保护他们自己的安全,没了武将,那南宋还不变了脱光的女人,随便金人怎么玩呀。

岳飞有将帅之才,那么他绝不是一个没有头脑的人,他不会不知道他的行为已经触怒了好些人的利益,这其中包括赵构。我觉得岳飞心中,也是觉得迎回二帝,以雪靖康之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他还是必需这样做。但在当是的南宋的朝廷还的民间、军队都需要有这个的一个希望。因为国家打了败仗,连皇帝都被人家抓走了。整个国家都意志消沉,充满了绝望。人最可怕的是没有希望,没了进取之心。。如果宋人没有希望,那么南宋朝很快就会分硼,不会金人来打,自己就跨掉了。而岳飞的行为恰恰是给人以希望,给人以时间,让人适应当时的形势,保住汉人的一丝元气。
第2个回答  2008-09-25
朱仙镇攻克后,完颜宗弼已逃出开封之时,但是岳飞在一天之内接连收到十二道用金字牌递发的班师诏。其中全是措辞严峻、不容反驳的急令,命令岳家军必须班师回鄂州,岳飞本人则去“行在”临安府朝见皇帝。宋高宗发十二道金牌的时间,大约是在七月十日左右,即他得到七月二日克复西京河南府捷报不久。

岳飞收到如此荒唐的命令,愤惋泣下,朝东往“行在”临安府的方向一再行拜礼:「十年之力,废於一旦。」不得不下令班师,百姓闻讯拦阻在岳飞的马前,哭诉说担心金兵反攻倒算:「我等戴香盆、运粮草以迎官军,金人悉知之。相公去,我辈无噍类矣。」岳飞无奈,含泪取诏书出示众人,说:「吾不得擅留。」于是哭声震野。岳飞决定留军五日,以便当地百姓南迁,「从而南者如市,亟奏以汉上六郡闲田处之。」

这时宋高宗赵构对战局的控制反复无常,有努力做到不胜不败以利议和的嫌疑。在接到岳飞郾城大捷的战报后,尤其是接到岳飞七月十八日反对班师的上奏后,又于七月二十五日命令杨沂中的殿前司军从“行在”临安府开赴淮南西路北上待命,并发手诏,改令岳飞「且留京西,伺贼意向,为牵制之势」。这种战胜后不乘胜出击反而班师、但也竭力牵制金国的奇特举动,也许和高宗生母韦氏当时作为事实上的人质被金国囚禁待释有关。

八月中旬,杨沂中的殿前司军到达宿州,以五千骑兵夜袭柳子镇,却不见金兵踪影。在探知金军以重兵埋伏于归路后,也不知是真是假,金军是否还有战斗力,殿前司军“遂横奔而溃”。金军乘胜占领宿州,并因当地人欢迎过宋军进行报复屠戮。

岳飞前往“行在”临安府的路途已走了大半,期间不断接到宋高宗的手诏,以及秦桧以三省、枢密院名义递发的省札。尽管内容自相矛盾颠来倒去,最后仍是令岳飞「疾驰入觐」,「赴行在奏事」。当岳飞听到中原传来的宋军败讯,只能长叹:「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结果岳飞的第四次北伐因为政治原因而失败。

之后岳飞父子被奸臣秦桧以谋反罪名予以逮捕审讯,由於找不到证据而无审讯结果,最终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韩世忠当面质问秦桧,秦桧支吾其词「其事体莫须有(也许有、不见得没有)」),於绍兴十一年农历十二月廿九(1142年1月27日)除夕之夜,在杭州大理寺风波亭被赐死。

至绍兴三十二年(1163年),宋孝宗即位,准备北伐,便下诏平反岳飞,追封鄂王,諡武穆,忠武,改葬在西湖栖霞岭,即杭州西湖畔“宋岳鄂王墓”,并立庙祀於湖北武昌,额名忠烈,修宋史列志传
除岳飞以外还有其子岳云也是。其他的抗金将领被雪藏,赋闲。
第3个回答  2008-09-26
其实,不仅只有岳飞被害,他只不过是代表那时期的一类人,因为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口碑非常好,所以就以岳飞为代表来反映社会的现象罢了。
第4个回答  2008-09-25
因为岳飞的功劳太大,引起很多人的嫉妒,尤其是那些官吏,怕岳飞有朝一日迈到他们头上.所以就加上一个"莫须有"罪名被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