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不胜而胜,清政府不败而败,清法战争的结局该如何解读呢?

如题所述

1885年6月9日,伴随着《中法新约》的签订,宣告清法战争正式结束,清政府也正式承认越南以法国为宗主国。

但由于这份合约的签订时机太过于特殊,恰好正是“镇南关大捷”之后,而合约的本质又属于丧权辱国。


所以也就导致当时的民间普遍流传着一种“法国不胜而胜,清政府不败而败”的模棱两可的结论。

若是从字面意思上来解读的话,就是这场战争表面上是法国赢了,但是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战略性目的,算上损失的话还是等同于输了;而清政府虽然表面上输了,但是损失实则也没那么大,甚至还有可能是赢了。

但问题是战争就是战争,只要打了就势必会有个精准的结论不是吗,赢就是赢,输就是输,为何清法战争结束后却得出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结论呢?这个结局又该如何正确的解读。


清法战争的过程

这就要从清法战争的过程开始说起了,毕竟清法战争也不是只有镇南关那一场战役,其最初其实是从1883年12月的山西之战开始的。

而且法国仅仅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凭借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装备优势占领了山西,然后清军就是一路打一路退,直到1884年3月19日太原失守。

于此同时,由于福建水师以及南洋水师也早在马尾一战中几乎全军覆没,无法再次出海作战,直接导致台湾、澎湖也被法军所占领封锁,全靠陆地兵力在苦苦坚守,随时都有沦陷的可能。

所以这个阶段其实也等同于是互有输赢,法军进不来,清军出不去。


然后就是镇南关战役了,这时候的法军已经进入了清朝陆地,但如此一来,也不代表法军就能一路长驱直入。

因为法军当时的扩张重心其实不在清朝,而是在欧洲,所以也就导致在法国进入清朝内陆后,还面临着兵力不足以及补给困难等诸多处境。

镇南关大捷其实就完全可以看成是法军战斗力下降的一个佐证。

那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清政府就可以正式发力驱赶侵略者,然后获得清法战争的胜利呢?不见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