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店街道办事处的社会进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文教科技 清末时期,私塾作为一种私人办学形式,几乎无村不有。1911年开始兴办小学堂。1930年初,有了第一所正规小学--辛店站商立通惠小学。1949年有小学4处,在校学生181人。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先后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兴办学校, 教育得到空前发展,很快普及了小学教育。辛店小学建于1966年,1978年被确定为市、 区重点小学。1952年8月建立临淄中学,招收初中4个班,学生216人。 1985年投资40万,新建教学楼3座93间,新建平房教室101间,通过了省验收,被评为标兵镇。 1995年新建仉行、王朱小学,投资额达380万元,达到了全市一流水平。同年,进行教育“五制”改革,开展争创特色学校活动。2000年,共有小学7所,在校生1793人。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及学校设施达到市级标准,先后为国家输送大中专学生13780名, 其中大专以上2700名。2000年被评为淄博市教育强乡镇。到2000年底,全街道共有科技人员2292人,中高级职称的284人。
辛店地处齐国故都,历史悠久,数千年来,辛店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古代即有“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之说,音乐、舞蹈、曲艺、书画、杂耍、灯展、民间焰火等民间艺术代代相传。1952年在辛店宽宏街建成临淄第一个专业书场。每逢农历元宵节或有较大庆祝活动时即有民间传统舞蹈、 杂耍等表演活动。195 1年建立辛店文化站。1931年始有市内电话,在辛店街村建有电话交换所。1964年建广播站,1972年村村通了广播。1988年投资30万元,更新了广播设备,安装了自动电话。1989年9月程控电话开通。 1975年建电影队。80年代,部分村建起了文化大院,王朱村投资60万元,新建了高标准的文化活动中心。1993年被表彰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1999年在辖区设立四处健身路径,成立了人体监测站,同年被表彰为山东省城市体育先进社区。
建国前,当地医疗条件较差,只有中药铺,没有西医。近代较有影响的药房是建于1902年的仁术堂,当时是经营中药。自1952年起,民间医生和自营药商自愿结合,自筹资金,建立了卫生所。1958年卫生所吸收部分联合诊所组建了辛店地段医院,同年10月辛店地段医院与农业社保健院合并,组成辛店卫生院。1976年建立临淄区辛店医院。自1955年开始,区卫生部门为农村培训卫生员,到1965年,每个生产大队都配有卫生员1~3人, 1968年卫生员改称“赤脚医生”,1978年有“赤脚医生”38名,1981年“赤脚医生” 改称“乡村医生”。1969年,开始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1972年有一半的村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1980年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多种形式办医, 合作医疗大都停办,到1985年底,只有山王庄仍实行合作医疗制度。从1996年开始, 各村陆续进行了卫生组织一体化建设。1999年,城区也进行了卫生组织一体化建设,原有的卫生室全部改为卫生所,由区中医院统一进行管理,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得以健全。
在清代及民国以前, 有少数民间自发的体育活动。建国后体育竞赛活动较多。1973年, 辛店的渠村开办了常年武术班,培养队员参加区里的比赛。1983年辛店组队参加全区农民田径运动会。与此同时,民间自发兴建了许多体育设施,到1985年,杨家、仉行等村建成了灯光球场、游泳池和旱冰场。
人民生活 建国前,广大群众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年人均粮食90公斤,经济收入50元。建国初期,人们以玉米煎饼、窝头为主食,穿一色的粗布衣。60年代无多大变化。1978年,人均粮食447公斤,经济收入145元,小麦逐渐成为人们的主食,衣物出现了涤纶、丝、毛织品。到1980年后,青年人开始穿西装,人们的食品结构也趋向多样化,饮食开始有所讲究。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许多村庄建成起了楼房,移动电话、 私人轿车也开始进入家庭。1988年投资9万元建成辛店敬老院,1990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敬老院。1994年该镇被评为小康示范镇。到2000年,电话入户率达82%,闭路电视普及率9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50元,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6平方米,有一半村居基本实现了住房楼房化。当年完成了街道老年公寓改造工程,对全街道五保老人进行集中供养,并同时向社会开放经营。
镇村建设 原辛店城区道路东西走向称路,南北走向为街,共六路、六街,形成棋盘式道路网。南一路和南二路都建于1904年,原名为胜利街和武圣街。辛一路是在辛店火车站建成后的1905年修成的,原名宽宏街。辛二路建于1954年,原名红旗街。其它路、街大多是在1960年后陆续建成。
乡村建设规划, 是从1984年7月开始的,到1985年完成现状测绘,有12个村居完成详细规划。 1993年至1995年共投入330万元,对村内路面全部硬化。1993年至1995年先后投入6000万元,建成标准住宅楼11.7万平方米,使四个村居实现了楼房化,有1300户村居民搬进了新楼房。各生活小区的配套设施完善,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生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