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王朝灭亡的最后一战

如题所述

1279年,南宋残军与元军在新会崖门海域爆发大海战,这场战役就是崖山之战,崖山海战尤为惨烈,南宋流亡政权不应该在崖山做殊死搏斗,应该带兵到海南岛去,带兵到台湾去。

古有三德:

第一德——仁德,安万民,施仁政,福泽万方。

第二德——义德,人无信,难立天。信无义,无归途。

第三德——明德,光明之德,不辱父母,不辱国家,不辱民族,不辱尊严。

公元1268年,登顶亚洲巅峰的蒙古国挥师南下, 国君忽必烈将战争的矛头直指位于淮河和汉江之间的襄阳、樊阳这两座对于南宋政权至关重要的城池,南宋方面派出吕文德、吕文焕两兄弟驻守襄樊二城,抵御来势汹汹的蒙古铁骑。令吕氏兄弟意想不到的是,忽必烈的军事头脑并不下于成吉思汗,在忽必烈的指挥下,蒙古大军非旦没有强行攻城,反而主动在襄樊二城周围筑起土楼。

时间每流逝一秒,蒙古军队所修筑的土楼就越加坚固,一个一个的土楼连成了片,将襄樊二城紧紧的包围在了忽必烈亲手编织的死亡圈套之中,6年之后,吕氏兄弟不战而降,忽必烈不废一兵一卒便拿下了南宋政权最为重要的咽喉要地。

襄樊二城失守后,滴血未淌的蒙古大军士气大振,犹如一头刚刚睡醒的饿虎,杀气如风,强悍如凶,摧枯拉朽般的击溃了死守长江天险的南宋军队,1276年,忽必烈率蒙古大军杀至南宋都城临安城下,南宋皇帝赵昺弃都逃亡,此时南宋仍有近10万兵力。1279年,逃亡广东的南宋皇帝赵昺,被数十万蒙古大军死名追杀,正月,蒙古大军抵达广东崖山,除非赵昺坐着东风导弹飞往台湾,否则忽必烈一定会兵分三路,前后夹击,逼死赵昺。年迈的丞相陆秀夫望着满江的尸体,眼中瞋满泪水,海风狂啸,浪声如诉,说不尽血满江河的悲剧。眼瞧着蒙古水军便要追赶上来,陆秀夫唯恐年仅八岁的幼主赵昺被蒙古军掳去,再受当年恭帝之耻,背上赵昺奋身跃入大海,以身殉国。

首先南宋因为商业发达和富庶,再加上偏安的思想,因此并没有注意到台湾的战略地位,在公元十一世纪,已经有宋王朝的汉人在澎湖群岛开垦,宋孝宗时还正式驻军澎湖群岛,只是对当时的台湾还是欠缺开发,缺少耕地,无论在资源上还是环境上都并不足以提供宋朝皇室和驻军作为根据地。这与数百年后的明末郑成功的情形不一样,明朝的时候因为有闽南移民屯垦、海盗屯垦、荷兰殖民时期的开发等活动,台湾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移民社会和屯田基础。

南宋流亡朝廷遭到了蒙古军队的围追堵截,最终陷入绝境。于是陆秀夫与张世杰打算绝境求生,在崖山入海口,以海战的方式击败不善水性的蒙古大军.再以广东、福建为复国的跳板,休养生息,但花废六年时间击溃襄樊二城的忽必烈不想再次将战斗拖下去,忽必烈投入海陆二军最精锐的兵力,一举击碎了陆秀夫和张世杰的美梦。

南宋政权发动崖山之战虽然有着一定的战略失误,退守台湾并不现实,不战而降反会倍受屈辱,不如决死一战,跳海殉国来的壮烈,来的豪迈。这一跳,为南宋这个注定要灭亡的国家,画上了一个不失尊严的句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