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大题文言文宋清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9

1. 第二大题文言文《宋清传》中说“清之取利远,远故大”

示例:宋清“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宋清重视的是长远利润,而不是眼前的蝇头小利。眼前的一点点付出,获取了以后的丰厚回报。这就是宋清的商业智慧。而现今社会有如此深远目光的商人很少,他们把利润看得高于一切,把道义贬得一钱不值,只知道从消费者身上捞钱,不知道消费者是他们的上帝,是他们的衣食父母。最终只能落得个“门前冷落车马稀”。所以劝告那些鼠目寸光的商家,学学宋清。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分析概括以及观察生活的能力。

本题是今年高考的新题型,紧紧地扣住了新课标的脉搏,难度适中。首先考生要认真审题,命题者要求考生筛选出文章中能够体现宋清放弃短期利益,谋求长远效益的商业智慧的实例。然后进行适度的分析和概括,要分析出其中的精髓,最后联系现实生活,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情,有没有宋清这样的人,有没有与宋清形成鲜明对比的人,适度展开。最终形成一篇“事例——论证——联系生活”模式的小作文。

2. 古文《宋清传》的原文及译文

宋清传/戴文和译 宋清,他是长安西边药场的人。

储存有好的药材,有从深山大泽采药来的人,一定会把药材送到宋清这里来,宋清总是好好地招待他们。长安的医生得到宋清的药材来辅助配合药方,往往容易有效,大家都称赞宋清。

那些生了病、头痛、皮肤痛的人们,也都乐于向宋清求药,希望病好得快些,宋清总是高高兴兴地答应他们的要求。即使是有些没带钱的人来,宋清也都给他好的药材。

债券、欠条堆积得像山一样地高,宋清不曾跑去向他们收帐。或者有些他不认识的人,打从远方来,拿债券赊欠,宋清并不拒绝对方。

到了年终的时候,宋清估计(大概对方)不能还债了,往往就把债券、欠条给烧掉,最后就不再多说话。 市场上的一般人因为宋清的奇特,大家都笑他说:「宋清,真是个大 *** 啊!」也有人说:「宋清大概是个有道的人吧!」宋清听了后说:「我宋清只是个赚赚钱来养活妻小的人罢了,并不是个有道的人;然而说我是个大 *** 的人也错了。

我买卖药材四十年了,所烧掉的债券、欠条有数十到数百人,他们有的人做了大官,有的人管理好几州大的地方,他们的俸禄好多好多,他们要送礼物给我的人真是不绝于户。我虽然不能立刻得到他们的回报,(甚至)即使赊欠到死的人成千上百,也不妨碍我宋清成为富有的人啊!我赚钱取利是看得长远,因为长远,所以能成就广大的利益,那里像一般的小商人呢?偶尔要不到债,就勃然变色、大为愤怒,接着就相互詈骂而成为仇人。

他们的赚钱取利,不是很肤浅很狭隘吗?依我看来,真正的 *** ,大有人在啊!」 宋清实在是因为这个样子而获得大利,又不胡作非为,保持这样的作风而不停止,最后也因此而富有。来向他求药的人愈来愈多,他应人之求也就愈来愈广。

有些被斥责抛弃、沉沦颓废的人,亲戚朋友冷漠地对待他们,宋清不会因为这样就怠慢地对待对方,也一定像平常那样给他好的药材。这些人一旦再度掌权用事,就会更加地优厚报答宋清。

宋清赚钱取利看得长远,大都像这个样子。 我观察现今一般人与人交往,在对方得势的时候就拼命去附从,而在对方失势的时候就翻脸抛弃,很少有人能像宋清这样的作为了。

世俗上的话,大家都只会说「交友像做买卖的『市道交』」。唉!宋清是个商人,现今一般人与人交往,有能像宋清那样希望回报、看得久远的人吗?如果幸运地出现了几个人的话,那么天底下那些贫穷困顿、被人废弃被人屈辱而能够不死的人就多了,(这么说来,)「市道交」又那里可以少呢? 有人说:「宋清并不是市道交的人啊!」柳先生说:「宋清住在市场里面,却不作市侩买卖的行为,然而那些身居朝廷、身居官府,待在乡里、待在学校,以士大夫自我标榜的人,反而争先恐后地做着市侩买卖的行为,真悲哀啊!(这么说来,)宋清就不单单和市场里的人不一样而已了啊!」 原文 宋清传 柳宗元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

有自山泽来,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①,咸誉清。

疾病庀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

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

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②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

然谓我蚩妄者也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

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

彼之为利,不亦翦翦③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世之言,徒曰“市道交”。

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3. 古文《宋清传》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 宋清传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

有自山泽来者,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咸誉清。

疾病疕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

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 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

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

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白话译文: 宋清是在长安商街西部药市的商人。

他储藏了许多好的药材。有从山地、湖河等地来的药农,一定要把药送到宋清的药店让他去卖,宋清对他们是很优厚的。

长安的医生用宋清那里的良药来制成自己的药方,很容易就能卖得出去,所以他们都称赞宋清。 有生各种疮病的人,也都爱去宋清开的药店买药,希望能够迅速康复。

宋清总是很热情地接待客人,尽管有的人没有带钱,宋清也会把良药先赊给他们,欠钱债券就在家里积攒了很多,上门索取药钱的事情他从来不做。 有些素不相识的人,从很远的地方来打欠条买药,宋清也同样把药卖给他。

每到年末的时候,估计账是没法还上了,他就把债券全部烧光,再也不说这些事情。其他的商人都觉得宋清的这种举动很是令人费解,就嘲讽他:“宋清是个蠢人。”

同时也有人认为:“宋清大概是那种有高尚道德的人吧!”宋清听过了这些议论,说:“我经商赚钱养活妻子儿女,道德高尚还谈不上,但要说我是蠢人,也是不对的。” 出处:出自唐代柳宗元的《宋清传》。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理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宋清传》。 《宋清传》作于作者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

永贞元年(805年)十一月,作者来到永州任司马。作为遭贬的“罪人”,在偏僻荒凉的远州,从此一呆就是十年。

这期间,生活上的困苦,命运的渺茫不测,亲朋好友的音讯断绝,以及疾病和忧愤、苦闷的心情,都摧残折磨着他。作为一个文人,作者只好借助笔墨来呼唤自己的心灵。

这篇传记小品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写出来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柳宗元。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A句译为:景泰二年考中进士.登:应试得中.(2)②马文升此处“言无不尽”的话,都是“国家事当言者”; ③指的是“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方面的事.二者都与“劝谏皇上修身爱民” 的内容无直接关系.(3)D项“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错,与原文“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不一致.强盗去了他的家乡,听说是他的家乡就离开了.(4)①班列中,在朝廷官员中;耆硕,年高德劭;推心,诚心诚意;望,望其项背.译为: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②居,闲居;事,政事;颦蹙,皱着眉头.译为: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5)①因,依靠;敝,损害;译为: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是不人道的. ②购,重金征求;金千斤,邑万家,倒装,千斤金,万家邑.译为: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③夫,助词,不翻译;相与,相交往;俯仰,表示时间短暂.译为: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④舞、泣,使动;幽,深.译为:译为:(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⑤以,因为;其,他们;无不在,没有不探究、思考的.译为: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答案:(1)A(2)B(3)D(4)①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②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5)①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是不人道的. ②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③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④(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 ⑤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参考译文:马文升,字负图,相貌奇特很有气力.景泰二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御史之职.历任山西、湖广巡按御史,刚直的品格非常显明.成化初年,被召任南京大理寺卿.平定满四之乱后,记功晋升为左副都御史.救济巩昌、临洮饥民,安抚流民,业绩很突出.当时,在黑水口打败入侵之敌,又在汤羊岭打败他们,刻石记功后返回.后又晋升为右都御史,总督漕运之事.淮安、徐州、和州发生饥荒,文升从江南调十万石粮食和盐价银五万两去救济.孝宗即位,召他入朝担任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他上奏了十五件事,全都经过讨论后付诸实施.孝宗效仿古天子亲耕藉田,教坊进献杂戏.文升严肃地说:“新登基的天子应当让他知道农事的艰难,弄这些杂戏干什么?”就斥退了他们.第二年,担任兵部尚书,仍像以前那样督率团营.当时天下太平已经很久了,兵政荒废松弛,西北的少数民族时时伺机入侵北方边境地区.文升严格考查各位将校,贬退了三十多个贪婪懦弱的军官.奸佞的人十分怨恨他,夜间拿上弓箭等在他门旁,有的人写了诽谤的书信射入东长安门内.马文升在兵部任职十三年,尽心军务,在屯田、马政、边备、守御等事务方面,他多次上疏条陈应当做的事情.只要事关国家应当说的话,即使不是他职分之内的事,也是话没有不说完的.曾经因为太子年已四岁,应该及早进行教育.文升请求挑选淳朴严谨、老成又懂历史的人,由他们照顾抚养太子,凡是太子的言语举止都要用正道来引导.山东长久干旱,浙江以及南畿发生水灾,马文升奏请朝廷命有关部门救济抚恤,操练士卒以备不测.孝宗完全彻底地接纳了他的意见.马文升在朝廷官员中年纪最大又德高望重,孝宗也十分信任他,朝中各位大臣没有谁敢有怨言.吏部尚书屠滽被罢免,倪岳取代了屠滽,倪岳去世,就由马文升替任.南京、凤阳发生大风雨,房屋被毁坏,树木被风拔起,马文升请求孝宗缩减饮食、撤去乐舞,修养德性、反省过失,开御前讲席,断绝游玩和宴饮,停办不太紧急的事,停止额外织造,赈济灾民,捕捉盗贼.事后,文升又上奏吏部主管的十件事.孝宗全都赞赏并接纳了.正德年间,朝政已经转移到宦官手里,文升年老了,接连上疏要求离开,武宗答应了.文升在家闲居时,无事从不到州府去.谈及时政,他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正德五年去世,终年八十五岁.马文升文武双全,擅长应对事变,朝中大事往往等他来决断.他在边镇建功立业,国外人都知道他的名声.他特别注重气节,磨练节操,一生走正直之道,他去世一年后,大盗赵鐩等到了钧州,因为马文升家在此地,就放弃抢劫离开了.他去世一年后,大盗到了钧州,因为马文升的家在此地,即舍之而去.。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8.C 9.B 10.D 11.(1)罗亨信责备他们说:“你们接受朝廷厚恩,敢临阵退缩吗?死于法度哪赶得上和敌人战死?” (2)谋臣只知务求积粮,不知人心不稳固,即使有粮,将和谁一起来防守? 【解析】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

“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这句话是罗亨信所说的,意思是“每年从冬天到第二年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才开始耕种,七月又要割草,八月以后,修缮关塞,一年中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可以抓专有名词“瓦剌使臣”,然后再抓连续的动作“就田”“刈草”“修治关塞”。标点如下: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须要停顿。

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

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9.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A禅位:君王将帝位禅让给贤人或让位。

指帝王生前将帝位传给子孙。不是皇帝登临皇位。

C.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D.“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

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C项,“兵部虽然不很赞同,但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有误;兵部并没有采纳罗亨信的建议。文中的表述是“兵部议,寝不行”,意思是“兵部商议后,将这个意见搁置没有施行”。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比如本题,选项C“接受了他的意见”有误,文中的表述是“兵部议,寝不行”。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中,“让”译为“责备”,“孰与”译为“哪赶得上”或“与……相比,哪一个好”,“死法、死敌”译为“死于法度、死于敌手”或“被法律处死、和敌人战死”。第二句中,“但”译为“只”,“虽”译为“即使”,“谁与”译为“和谁”。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考中永乐二年进士,授予工科给事中。

晋升为吏科右给事中,因受牵连获罪被贬谪到交址为小吏。过了九年,仁宗即位,才召入朝中为御史。

英宗即位后的第三个月,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在平凉、西宁操练兵马。正统二年,蒋贵征讨阿台和朵儿只伯,罗亨信参预军务。

到鱼儿海,蒋贵等人因粮饷不继,居留十日率军返回。罗亨信责备他们说:“你们接受朝廷厚恩,敢临阵退缩吗?死于法度哪赶得上和敌人战死?”蒋贵不听从。

罗亨信上奏章说蒋贵逗留的状况。皇帝把他的奏章给监督尚书王骥等人看。

第二年进兵,大破敌军。罗亨信凭借参赞功劳,晋级一等。

父亲去世后回家送葬。返回朝廷,改任为宣府、大同巡抚。

正统十年,晋升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当时皇上派遣官员测量两镇军田,一军八十亩以外,都征税五升。

罗亨信说:“文皇帝时,诏令边防军队尽力垦田,不征税,陛下又重申这条命令,今天为何忽然采取这一举措呢?塞上诸军,防卫边疆劳苦,没有其他生计,惟有从事田耕。每年自冬到第二年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才开始耕种,七月又开次割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一年中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

6. 古文《宋清传》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

宋清传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者,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咸誉清。疾病疕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

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白话译文:

宋清是在长安商街西部药市的商人。他储藏了许多好的药材。有从山地、湖河等地来的药农,一定要把药送到宋清的药店让他去卖,宋清对他们是很优厚的。长安的医生用宋清那里的良药来制成自己的药方,很容易就能卖得出去,所以他们都称赞宋清。

有生各种疮病的人,也都爱去宋清开的药店买药,希望能够迅速康复。宋清总是很热情地接待客人,尽管有的人没有带钱,宋清也会把良药先赊给他们,欠钱债券就在家里积攒了很多,上门索取药钱的事情他从来不做。

有些素不相识的人,从很远的地方来打欠条买药,宋清也同样把药卖给他。每到年末的时候,估计账是没法还上了,他就把债券全部烧光,再也不说这些事情。其他的商人都觉得宋清的这种举动很是令人费解,就嘲讽他:“宋清是个蠢人。”

同时也有人认为:“宋清大概是那种有高尚道德的人吧!”宋清听过了这些议论,说:“我经商赚钱养活妻子儿女,道德高尚还谈不上,但要说我是蠢人,也是不对的。”

出处:出自唐代柳宗元的《宋清传》。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理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宋清传》。

《宋清传》作于作者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永贞元年(805年)十一月,作者来到永州任司马。作为遭贬的“罪人”,在偏僻荒凉的远州,从此一呆就是十年。

这期间,生活上的困苦,命运的渺茫不测,亲朋好友的音讯断绝,以及疾病和忧愤、苦闷的心情,都摧残折磨着他。作为一个文人,作者只好借助笔墨来呼唤自己的心灵。这篇传记小品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写出来的。

相似回答